..续本文上一页无尽了,是不是?
【智慧亦复然】。
这个智慧也是这样子啦!
【色无尽是自心】,
因为色心是一如的嘛!
【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
心是什么,为什么心无形相?它不是长的、也不是短的,不是大的、不是小的,心是什么,你能讲吗?你讲给我看看,
你讲就不对啊!是不是?心当然无形相的啦!
【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而无所住,】
加一个字,「而」无所住。同学们,在「无所住」这三个字要划两条线,这个就是修行的根本,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无所住,无所住,什么法都无所住。
【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因为无所住嘛,无所住就是妙用,无所住,它就是妙用,那么如果是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
有所住就是烦恼的用,那么无所住就是妙用,对不对?为什么?妙用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无所住。
如来法身常不变异,这个很容易会误会,如来法身,法身是站在理体上说的,它不站在这个事相上说的,
所以说它常住不变异。一般人都会误会说,不变异就是像一潭死水,所以说不对的。
法身是常不变异,就是因为法身它是站在体上、理体来说的,站在空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他讲常住不变。
如果说法身常住不变,他怎么能够妙用现前?他当然不可能了,他还有报身跟应化身,对不对?
所以法身、报身、应身,三身是一体的啦,应化身也是法身,报身也是法身,意思就是法身的空,这个理性体,
它同时具足一切事相上的妙用。所以说,常不变异,应当是指站在体上来讲的话,站在这些事相来讲,它是
无常的,它是变异的,它变化,为什么叫做不可思议,神通变化,对不对?
如果它是常不变异的话,你怎么神通起妙用呢?没办法啊!就一潭死水了。这个要注意!法身是站在理上说的。
所以经:那个「故」这个句点不要,不变异这个变异的「异」要一个句点、一个句点,那么这个「故」的
右下角一个句点,划X、划X,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
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
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
这个「知」划X,改成识,意识心的「识」。
【但识自心,心外更无别佛。】
如果你了解这个自己的心性,那么心性以外,没有别的佛。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你如果悟道,你现在就是佛,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对不对
你只要悟道,现在就是佛,不离当下嘛,当然所在
之处统统又佛嘛,但是我们的佛在哪里都搞不清楚。
【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
不应拿这个佛,心中的佛性,要来礼外面的佛。但是如果,
【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
如果你起了一个佛,以及菩萨的相貌,
【忽尔见前,】
忽然现在你的眼前。
【切不用礼敬。】
意思就是,不是叫你不要礼拜,意思就是不要着相,说:哎哟!我修行很高,我见到佛了,我赶快来礼拜佛。
那个也是你自心显现出来的。记住,切不用礼敬,意思不是说叫你不要礼拜佛,不是这个意思。是不要
着相而礼敬,因为他写得很简单,意思就是不能着,有佛相现前了,我就拜。
那个其实是你心性清静显现出来得相、现象界,这是很正常的,见性的人,以心性念佛,他就见佛了!
【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讲: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根本就是无相的东西,佛是无相的
东西,是不是?你就是念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那也是你心中显现的自性弥陀啊,阿弥陀佛的愿力,
固然是一种增上缘,最重要的还是你清静心所显现出来的。本无如是相,所以为什么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为什么?空寂的心性,哪里什么三十二相?就是八万四千相都没有,什么一相也没有,是不是啊?
所以不要念佛念到着相、着魔了:哎呀!我见到佛了!发狂了!到第二天一起来的时候,到处告诉人家:
哎呀!我念佛见到阿弥陀佛了,我是怎么样有修行,你们有没有啊?没有啊!就开始起骄傲心了,
我从今以后决定往生了,我不要念佛、不要用功了。糟糕!
【若取相即是魔,】
若取相即是魔,师父在这个共修里面,就一直重复的开示,你千万不要见到佛,你就一直很知足,你就一直很快乐,
就认为你生死没问题了,问题很大了!对不对?所以说:如取相就是魔,让他自然的见,不要管他、不要
理他,还是念你的阿弥陀佛,自性愈来愈清静。
【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
为什么?那是心外佛嘛!
【礼者不知,】
这个「知」就是旁边写个「智」,如果礼心外的佛,那就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个「知」就是「智」。
【知者不礼,】
有智慧的人,他是不礼外面的佛,他虽然每天在拜佛,可是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对不对?
我此道场如帝珠,对不对?我们以前都念过这个。智者不礼,有智慧的人,心就是佛,就算他在礼佛,
他也知道能礼的是空,所礼的佛也是空,唯有一心作,只有一心在造作。礼、礼佛,礼心外的佛就被魔所摄。
【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
诸佛如来本性这个理体上面,本性的理体上面,都无如是相貌,所以再加一个字:本性的「理」。
【诸佛如来本性理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需在意。】
一定要注意。
【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
意思就是,你但保持一颗清静心、无所住心,一切现象统统放下,不要管它,你好好念你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不要管他看不看到,你心念得定,自然往生!切不用采括,「采括」就是摘取,「括」就是执取、收集得意思。
你不要这个执着,采括就是你不要摘取这个相,也不要执着这个相。
【亦莫生怕怖,】
不要起这个害怕、恐怖得心。
【不要疑惑,】
千万要记住,
【我心本来清静,何处有如许相貌?】
「如许」就是如此许多得相貌呢?不可以相取佛得啊,是不是?有相取佛就不是佛。
【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
也不要去恭敬、尊重他,不需要这样子,为什么?心本来无如是相,见性就是毕竟空寂。没有这些相现前,
现前也不要管它。
【亦莫怕惧。】
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恐惧,为什么?
【我心本来空寂,】
如果你要成佛,一定要体会:我心本来空寂。意思就是本来没有这些执着、分别心,那是因为我们得妄想
颠倒,产生得一个连锁效应。
【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
那还是凡夫了。
【若欲直会,】
就是直下体会,就是悟了,这个「直会」就是体悟。若欲直下体悟,
【但莫取一切相即得,】
这个要划线了!若欲直会,如果你想要真正得体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这个划线,为什么划线呢?
这一句话就是修行的根本。
【更无别语。】
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其他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见一切相就全部放下,眼见的、耳闻的,统统放下!
【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
定实就是定法或实法,幻无定相,
【是无常法。但不取相,】
加两个字:即能
【合它圣意。】
就能够,即能,即心即佛的「即」,能够的「能」。即能合它圣意。
【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
这个「见」就是「现」,示现神通,
【皆作得菩萨相貌。】
种种的变化,加一个字:「皆」是外道,
【种种变化,皆是外道,总不是佛。】
底下这一句最重要,
【佛是自心,莫错礼拜。】
佛是自心,就是你的心自在、解脱、清静、无碍,这才是真正的佛,佛没有任何相貌的,佛是自心,莫错
礼拜。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
佛是西国语,中国话就是觉性。你只有有这个觉性产生,你就是佛。
【觉者灵觉,应机接物,】
「应机」就是应化一切的根极需要,接一切的众生。扬眉瞬,「瞬」就是转动眼珠,瞬目。
【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
【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
加字,
【直见本性,名之为禅。】
直:直接的「直」,他说:见本性为禅,就是加「直」,直接的直。
然后加一个「名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
【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
「至道」就是佛道。佛道是很不可思议得,「幽深」就是很难见到得,所以见性的人很少,就是这样子。
深奥不可测,叫做「深」,「幽」就是幽微难见,「幽」本来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很难见到。
「幽」就是幽微难见,「深」就是深奥不可测。
【不可话会,】
意思就是说,不可以用语言去体会、去契入。「典」就是经典,「教」就是言教。
【典教凭何所及?】
凭什么能够达到见性呢?没办法的!要彻底的回光返照,在事相、在理上的无生,在相上里面,单刀直入的
契入空性,这就是了!
【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只有你见到本性,你就是不认识字都没关系,像六祖一样,对不对?不识也得,也一样啊!
对不对?见性不关文字嘛!
【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静,无有杂秽。所以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
其实用就是心。
【用体本来空,】
一切作用、一切的本体,统统是空。虽然有所妙用,比如说师父现在讲经说法,你听得了一切音声,
对不对?它还是本性的妙用现前啊,是不是?也是空性啊!你们在听经闻法,妙用现前,它也是空性啊!
【名言尚不…
《达磨大师血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