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能用眼睛去看,只有用大智慧去透视它。
【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
生什么信心呢?生一念信心,底下加八个字:常自寂灭,本来清净。
【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
那么这个人就发了大乘的心,一下子就可以超越三界。
【三界者:贪嗔痴是。】
这贪嗔痴,这样讲不是很清楚,如果加三个字就更清楚了。什么叫三界?就是贪界、嗔恨界、愚痴的界。只要
你贪着,这就是三界内的束缚。嗔恨,只要是嗔,包括嫉妒、恨、不满、讨厌,统统嗔!痴,不明事理,属于
痴界。贪、嗔、痴就是三界。这三界也可以解释作六道轮回,但是六道轮回的构成,就是贪、嗔、痴这三界。
但是如果你能够
【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
「据」就是根据。这只是根据众生的角度,才说有贪嗔痴。诸佛菩萨根本没有这个。为什么有贪嗔痴?不了解
缘起性空的道理。当然对境界上迷了,被境界所转了,起贪、嗔、痴了。这些贪,贪无实性,嗔,嗔也无实性
啊,痴,痴也无实性啊,因为起心动念弄错了,不能展现佛陀的寂静法,展现慈悲喜舍法。所以他展现出来的,
是业力、错觉、妄执的一种贪嗔痴。但是这个贪嗔痴也是缘起。为什么?没有实性啊。只是根据众生的角度,
才说有贪嗔痴。
【若能返照,】
返照什么?自心本来清净,常自寂灭,无一切相可得。我们
【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
如果我们能够回光返照,我们自心本来就是清净,我们了解空性常自寂灭,永远的性空,没有一切相可得,
那么了了见性,那么贪嗔痴性当下,它就是佛性。
【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也就是烦恼即菩提,烦恼,它当下就是菩提。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
一切诸佛从无量劫以来,统统是在三毒、烦恼法里面,怎么样?
【长养于白法,】
白法就是佛道,就是清净法,就是戒定慧。三毒就是指凡夫,他是在凡夫,常常在凡夫的烦恼的贪嗔痴里面
修行。所以师父一直重复说:有境界才叫做修行嘛。你一个人跑到深山里面,没有境界可以磨练,也许你自己
觉得很有修行,但是没有机会考验。为什么?你不了解你的境界到那里,是不是?要来红尘俗世里面、团体
里面,磨练磨练看看你有没有工夫。在团体里面,你能够得洒脱自在,这真的有工夫!要是深山里面,自己
一人没有人看到,你有修没有修,你自己不晓得,见不见性,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没有境界嘛!所以
要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也就是不要离开这个烦恼去找菩提,
【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
什么是大乘、最上乘呢?
【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
这个「乘」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也没有什么此岸到彼岸这个观念的乘字,是不是?所行之处,无所不乘,那
一个都要超越,无所不超越,也没有所谓的超越。这个「乘」如果直接解释作超越,语意更清楚。菩萨所行之
处,无所不超越,什么统统束缚不了他。也无所超越,因为本来就空,你超越那里?在相上来讲,就无所不
乘,在体里面讲,就无所乘。所以无所不乘,是站在相上说,站在事相上里面来讲。那么有所乘,是站在体
里面来讲,空性的理体里面来说的。
【终日乘未尝乘,】
每天在讲超越,也没有所谓超越。
【此为佛乘。】
这就是佛真正的佛乘。
【经云:无乘为佛乘也。】
没有什么乘不乘,这个就是佛乘,是不是?
【若人知六根不实,】
眼、耳、鼻、舌、身、意不实,
【五蕴假名,】
本来就空,
【遍体求之,必无定处,】
你拼命的去找,找它的实性,一定没有定处。
【当知此人解佛语。】
就了解这个人,因为他了解缘起性空。六根,缘起性空。五蕴缘起性空。你怎么找,也找不出什么东西啊。
我们看到今天的死人,这以前就死了,留下什么?什么都没有啊,到最后都腐烂掉了,是不是?当知此人解
佛语,了解佛语。
【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
五蕴窟宅就是这个色身,就是我们修禅的地方。你要那里找道场?你现在这个身心就本来具足,你那里找道场?
现在当下这一念悟,就是道场。五蕴窟宅名禅院,你说你那里去修禅呢?若是说,我找一个静的地方,那叫
方便,不叫修禅。禅是悟啊,解脱的东西,是不是?五蕴窟宅名禅院,当下这个色身,就是修禅最好的地方。
【内照开解,】
就是只有你「内」就是心,回光返照,「开解」就是,把笔拿起来,照见五蕴皆空。只有你有这个功夫,照
见五蕴皆空,就是开解。照见五蕴皆空,
【即大乘门,可不明哉。】
怎么可以不明了呢?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
把笔拿起来,不忆这个「忆」就是思维、执着的意思。就是妄执。你只有不妄执一切法,虚妄的执着一切法,
这个就是定,这个就是禅定。乃名为禅定。
【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
如果你了解一切法不可以执着,那里都是道场。你去那里找,找来找去,那里都是道场。
【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世间人妙性本空,没有一法可得,所以知心本来就是空。名为见佛,这就真正的见到佛了。一切法都是空性。
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只有在作用时,可以显现出来。要论本体,无法可得,没有长短、来去之相,那就
是佛。
【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
无心就是无所住,就是无住生心。无心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简单化。无心不是没有心。诸佛统统是以无所
住而生其心。
【不见于心,】
加五个字:不见于心「之生灭垢净」
【名为见佛。】
不见于心「之生灭垢净」名为见佛。没有看到这个心的刹那生灭,也没有所谓的垢净,这个就是真的见到佛。
简单讲就是离两边。
【舍身不恡,】
这个「身」划X,改成「心」。舍心不恡,
[名大布施。]
就是我们这颗布施的心,一点都不吝惜。身心,一切的外财、内财,包括法,全部都放下、布施出去,这名
大布施。
【离诸动定,】
「定」就是静。离开一切的动跟静,这么样?
【名大坐禅。】
也没有所谓的动,动本身就是定。动本身就是不动。也没有所谓的定,定是对动讲的,动是对定讲的。所以
离诸所谓的两边。动,缘起性空,定,当下也是空性。这个无所住的心,就是大坐禅。
【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
他认为有法可修嘛,哎呀!这个动很辛苦,一切万法都是苦的。小乘赶快要入定,所以他们要打坐、要参禅、
持戒,拼命的修,落入因果法里面,所以叫做小乘。落入因果法里面,没有办法修这个非因非果的大乘超越
法,直入佛乘。没有办法!
【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
「出」就是超。谓就是超越凡夫,以及小乘的坐禅,这个是真正的大坐禅。意思就是如如不动叫做大坐禅。
【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
「求」划X,然后写个「离」。一切诸相不离自解,「自解」就是自然解脱。「自」就是自然。「解」就是
解脱。意思就是,若作此会者,如果你了解心性本来无所住心,本来一切没有来去、生灭、垢净相,切诸相
不离。你不需要跑得远远的,自然解脱。见一切相,离一切执着,自然解脱。
【一切诸病不治自差,】
「差」就是病好了。一切这些病,不要去治疗它,它自然就好了。
【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
只有拿这一颗心要去求法,这个就是迷。
33页(新版第40页第6行)
【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不要拿这一颗心去求法,这个就是悟。
【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
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
悟时,这个「若」划X,悟时无此岸。我们解释一下,你如果能够不着文字,就是解脱。那文字就包括语言,
这里就包括音声、语言。人家骂你,解脱。诽谤你,解脱。赞叹你,也解脱。恭贺你、恭维你,也解脱。我们
不是像凡夫,恭维你、赞叹你,哎呀!今天地心没引力了,飘飘然,往上浮起来了。哎呀,某某人你很漂亮啊,
你是怎么样好,地心没引力了,忘记了,达到忘我,被赞叹得已经昏了,冲昏了头了,是不是啊?这不解脱,
没办法解脱,是不是?今天人家攻击你、伤害你,用尖锐得语言,哎呀!伤心得很委屈,是不是?掉眼泪啊、
痛苦,这个统统没有解脱。不著文字相,文字就包括我们的语言相、音声等等,统统包括在内。就不著文字,
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我们常常讲:护法、护法,护什么法啊?拿钱叫做护法啊?弄错了!拿钱护法是
方便说,是不是?我们护法委员会,其实护法不是这样,你不染六尘,是真正护持佛的正法。出离生死,真的
名出家,不是剃个光头叫做出家,是不是啊?不受后有名得道,你断除了三界的这些见思惑、这些烦恼,这是
真正的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你不分别妄想、不执着,这个就是涅槃。也不处无明,为大智慧,你不要执着
在这个无明坑道里面,这个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没有烦恼处,名般涅槃,这个「般」就是入的意思。你没有
烦恼,你就入涅槃。无烦恼处,名入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无心相处就是一切相都不为他所执着,叫做
无心相。我们今天就是想相为尘嘛,《楞严经》里面讲的:想相为尘,我们看到一切相,然后晚上就一直想,
看到这个人,譬如说你爱这个人、执着这个人,是不是?这个是美女啊、是怎么样,或者是俊男,就一直观想
这个相,其实他的相是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这是我们只知道相,不知道本体。所以说禅宗就讲:凡夫见现象
界,悟道的人见本体界。凡夫是见到现象的无量的差别,无量的分别跟执着。那圣人呢?他见到本体界,见到
空性的本体界,见一切相,当下就空,没有什么好执着的,也没有什么好迷恋的,也没…
《达磨大师血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