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要有佛性,如果没有佛
性,你不可能产生如来,所以水不生于鱼。
【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
你想要看到这个鱼,未见鱼,把这个右边的逗点划X,而须先见水,「而」就是则必须。你想要观这个鱼,没有看
到鱼以前你必须要看到水。没有水,你怎么能够见到鱼呢?
【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
未见佛,右边的逗点划X。你不认识这个心,你就不了解佛道是什么。
【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
所以即知已见于鱼,就会忘了水,已见到佛了,他就忘掉了,就放下这一颗烦恼的心。
【若不忘于心,】
「忘」就是放下这个妄心。如果你不放下这个妄想的执着心,
【尚为心所惑;】
还是被这个心的妄想、颠倒、执着所惑。
【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
我们被贪嗔痴所烧,就是众生。
【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
三解脱就是空、无相、无愿。三门清净绝非虞。
【为三冬所冻,】
三冬就是孟冬、仲冬跟季冬,就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的意思。孟冬就是初冬。为三冬所冻,
【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
「消」就是融解。三夏为四月、五月、六月,这个时候温度最高。
【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所以诸位不要自卑,师父一再重复的强调,我们修学佛道,不能因为我们过去造了一点罪恶,就一直放不下这个
罪恶感,那样你永远得不到菩提。罪性本空,只要你回光返照,好好的忏悔,没有问题。所以众生性者,就是菩提
性。
【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
这个乌头与附子,就是地下的根,这是一种植物的名字。就是地下的一种根,非常的毒,可以供药用。中药取它的
侧根,干燥以后使用,它可以治这个虚脱,还可以治四肢冰冷,肚子绞痛。乌头与附子,它是从同一个根部所成长
的,是一个植物,可以治病。
【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
加一个「悟」字:迷悟异境。一个迷、一个悟,当然境界就差很多了。在悟道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
迷惑颠倒的众生,是每天都有事。
【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
但知心者智内照,这个「内」右下角的逗点划掉,这个「照」字的底下,右下角加一个逗点。 但知心者,如果了解
这一颗心,那么用智慧观照自己,不要去管别人的是非。别人的生死,不需要你去操心。别人的因果,页不需要你
去操心。
第43页(新版第53页第4行)
【身者戒外真。】
这个「外」的右边那个句号划X,「真」的底下,右下角加一个句号。身者戒外真,什么叫做戒外真呢?因为身是
外在的嘛,所以用戒律,由外求得真实、端正,然后从内观照,从外求真,就是内外相应。这个「真」即使真实、
端正。不但内照,而且外面也注意这个威仪。
【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
什么是众生度佛?底下有解释,
【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
我们现在都是烦恼的众生。但是有一天我们能够生这个悟解。
【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
所以我们了解,非无烦恼就是说,如果没有烦恼,就没有能力去悟解,那就是是知非无烦恼,
【非无悟解;】
如果没有烦恼来这样折磨我们,我们就没有办法想要求佛道,吃吃苦,我们是应当的。是知如果没有烦恼,叫做
非无,如果没有烦恼,就非无悟解,也就没有了悟解。
【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
「非」就是没有。是知没有烦恼,就没有办法产生悟解。
【非悟解无以灭烦恼。】
如果没有开悟,也就没有办法灭掉这个烦恼。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前面说: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意思就是
不能说没有烦恼,也不能说没有悟解。「是知」就是知道,「非」就是没有。所以我们知道,没有烦恼,就没有
办法产生悟解。没有悟解,就没有办法灭掉这个烦恼。所以说,
【若迷时佛度众生,】
我们在迷惑的时候,佛来度众生。
【若悟时众生度佛。】
为什么?度自性的佛。如果觉悟的话,众生就自度了,所以众生度佛。
【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
佛没有办法自己成就的,他要有众生来成就他。这个「众生」站在相来讲,是外在的一切众生,给他痛苦的磨练,
顺逆二境,所以成就他的佛道。站在理上来说,是内在的无量的差别心,佛不自成,皆由众生,站在理上来讲就
是,烦恼叫做众生。我们这个色身,是由一切烦恼而生,叫做众生。所以佛不自成,佛没有办法自己成就的,他
一定要仗着众生来度。那么诸佛以什么为父呢?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
把笔拿起来,加一个「而」字。若知心空而不见相,如果一个人,了解我们的心空,而不见一切相,就是不去着
一切相,
【则离迷悟;】
离迷悟,当下就超越了所谓的迷,及所谓的悟。
【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
所以空性里面,不能在相上里面打转的。
【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加一个「者」字,彼岸者,菩提也。因为前面都有「者」嘛!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
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
化身也可以说是叫做应身,应众生的需要。
【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
化身后面的逗点划X,在现修智慧的现后面加一个逗点。就是化身现,显现的「现」
【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现。】
无为,就是无所造作。这个句点稍微改一下,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这个逗点往下移一个字。觉无为,即法身常现。
这个句点往下挪两个字,常现的「现」底下,划一个句号。
【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
【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
「若」字划X,「断惑」保留,「即是」划掉,改成修善。「断惑修善,雪山成道,报身佛也。」
【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
「湛然」就是清净澄寂,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
至理,就是究竟的理。如果要论到究竟的理,一佛尚不可得,何况有三?三佛是方便说。
【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
这个「也」划掉。「人智」就是一般的众生。这个三身,是就一般众生的智慧所能了解来说的。
【人有上中下说,】
这个「人」划掉,「说」字也划掉。但据人智,有上中下。
【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
下智之人,这个根器很烂的人,就是说:哎呀!你要修修福哦,要来三宝修修福,要布施行善哦!为什么妄兴福
力呢?因为福是生天,那么生天也是妄想啊,也是六道生死,妄兴福力也,福力不能解决生死的。
【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
就是指二乘人,以为有烦恼可断,其实没有。
【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
因为他不是上上根的人,所以上智之人妄证菩提,以为有菩提所证。这个还不是圆教的菩提,这是别教的菩提。
【妄见法身佛;】
以为有法身可见。
【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
内在里面的观照,达到最圆满的寂静之处,
【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
加一个字:「求」心而得佛智。明心即佛,不待求心而得佛智,不能求的!也就是佛不必等到说求心,才得道佛
的智慧。他当下就是!
【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加一个「是」字。是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
【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
佛无法可说,说法者无法可说,度众生者无众生可度,证菩提者,菩提消归自性,归无所得,哪有菩提可证呢?
也不证菩提,就是不着菩提之相。简单讲,不着说法之相,不着度众生之相,也不着证菩提之相。是名说法、度众、证菩提,此之谓也。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
众生造业,业它哪里存在呢?是众生起心动念,拼命的追逐,当然就是造业了,业不会主动的造众生的,你不去
造业,业会找你吗?所以众生是主动去造业,而业呢,它不会主动的造众生的,因为业它就是静静的。人会贪钱
的,钱它不会贪你的啦。钱你放在那里,它会说:我要给这个人拿、我选择这个主人。没有的!人会去贪着这个
金钱的,金钱它不会去贪着于你的。
【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
「至人」那当然就是圣人了,
【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
45页 (新版第55页最后一行)
【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
这个要划线,好冷静、冷静!诸业不造,诸位!诸业,业是什么?起心动念,还有一切的习性。这叫诸业不造,
自然得道。
【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
【人由业生。】
「业生」就是业感而生,这个业就是缘起,就是因果。我们说有业因,就一定有业果。业,操烦这个,操烦那个。
【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一个人他如果不造业的话,这个业就不会生人。
【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至少不苦哉?】
一直拼命的造业,因为我们是凡夫,也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业会束缚着我们。妄说无报,无报你就试试看。我们
看那些黑道的下场,那些流氓的下场,乃至于那些杀人、捋人勒索、放火的,到最后有什么好下场呢?就算今生
今世不报,因果还是存在的。岂至少不苦哉?那个「至少」两个字划掉。岂不苦哉?这不是很辛苦吗?
【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后心报,】
「至…
《达磨大师血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