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P4

  ..续本文上一页、绮语等,就不应该说。修行,就是对照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话是正语,还是邪语?另外还要考察自己的行为,跟杀生相应不相应?跟偷盗相应不相应?跟邪淫相应不相应?用佛法的道德规范,从身语意三业全面地检讨自己。

  持戒的另一个内容是正命。命,是谋生的手段,对于一般没有学佛的人来说,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都是可以的,都属于正当的。有些人从事违法的职业,如谋财害命、贩毒、经营一些色情服务场所,就属于邪命了。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讲,仅符合法律还不行,还要符合戒律。看看自己从事的职业跟五戒违背不违背,假如违背了五戒就属于邪命;如果没有违背五戒,就属于正命。比如说,开荤菜馆,开歌舞厅。开餐馆,意味著你要杀生很多;开歌舞厅是色情方面的,属于邪淫的范畴。有些人开公司,是不是用正当的手段去赚钱?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偷盗与不偷盗的问题,妄语和不妄语的问题。

  学佛的人,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深信因果,不要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而造下许多罪业。如果是没有学佛的人,他不相信因果,那没有办法。而我们学佛了,相信因果了,要对自己未来生命的前景考虑。属于邪命的工作,马上就要停止,属于正命的工作,才可以继续做下去。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正命,是职业上的修行。所以,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念佛,最重要的还在于生活当中的修行。正精进,是正当的努力。正念、正定,一般修净土法门的人,是通过念佛来培养自己的正念和正定。一个人念佛要相应,就要有前面这些基础:要有正见的基础,正思维的基础,正当的谋生手段的基础。这些基础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太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光是孤立地念一句阿弥陀佛,我想恐怕是念不好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修行是非常重要。

  (二)、释经题

  在讲一部经典之前,先要解释一下经题。大家知道,在佛教的经典里,以“经”字命名的,除了大家熟悉的《六祖坛经》以外,一般人总以为所有的经典都是佛陀亲口说的。实际上,从经的内容来看,很多经典并不完全都是佛说的。在《大智度论》里说到“经通五人”,即有五种人说的,都可以称为经典。也就是说,除了佛说,还有佛弟子说、天人说等。像《维摩诘经》的很多内容,是维摩诘居士说的;《地藏经》的很多内容,是地藏菩萨说的;《般若经》的很多内容,是须菩提、舍利弗说的。当然,这些经典的内容,是因为菩萨或声闻弟子们,在证佛所证的基础上,演绎抉择甚深佛法,因而通称为佛法。《佛说十善业道经》纯粹是佛说的,本经的主题思想,那就是十善业道,经题已经告诉我们了。因为一部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该经的内容核心所在,指出这部经到底讲什么,具有画龙点晴的意义。比如说《阿弥陀经》,就讲阿弥陀佛创建的西方净土;《地藏菩萨本愿经》,就讲地藏菩萨在因地上的修行和他的愿力;《维摩诘经》,就讲维摩诘的所作所行,通过维摩诘这个人物来表现菩萨道的精神;《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就讲药师如来的东方琉璃净土,讲他的悲心和愿力。同样,学习《十善业道经》,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部经讲的是十善业道。

  十善的内容大家很熟悉,一共有十种善行。其中属于身体的行为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上的行为有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思想上的行为有三种: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这十种属于善的行为,所以叫十善业。业是行为,道是原理。这部经阐述了十善行为的原理,所以,叫十善业道。

  经,又是什么意思呢?经,梵语叫修多罗,翻成中文为“契”。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契理,二是契机。契理,是符合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说,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都跟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符合,是不违背的;契机,佛陀针对众生说法,那么,就必须要众生能够接受。假如法不对机,即使再圆满的教法,也弘扬不出去,没有人会接受的,起不到教化效果的。所以佛陀说法,非常注重契机。我们今天弘扬佛法也是一样,也要讲究契机。假如不契机的话,佛法的弘扬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说译者

  作为一部佛经,必然还有它的译者。佛经来自于印度,因为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创立的,中国的佛经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过来的。翻译《佛说十善业道经》的人,是于阗的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于阗,地名,在今天的新疆。什么叫三藏法师呢?三藏法师,是精通经、律、论三藏的高僧。三藏法师很了不起的,我们平常修学佛法,能够精通一、两部经论,就很了不起了,而这位法师对佛法的经、律、论三藏都能够精通,可见他的知识非常渊博,智慧很高深。

  这位三藏法师名叫实叉难陀。实叉难陀是梵语,这是一种音译。佛经从梵文译成中文有两种翻译形式:一种是音译,还有一种是意译。音译,是根据梵文的音,用中国语言里相似的语音翻过来。像“般若”、“涅槃”等都是音译,还有很多咒语,如《大悲咒》、《楞严咒》等,也都是音译。

  另一种形式是意译,根据梵文的意思翻译过来。例如,实叉难陀译成中文是“学喜”。一般的经典,如《弥陀经》、《华严经》等,都是意译。实叉难陀法师,在唐朝的时候来到中国,他翻译的经典很多,除了《十善业道经》,还有《八十华严》、《地藏经》等,对佛教在中国的宏扬影响很大。

  二、如何看待一部经典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如是我闻”,在古德许多经论中,把“如是”解释得很复杂。其实,这两个字也可以解释得很简单。“如是”是如此的意思,指《十善业道经》,“如是”两字是《十善业道经》的代名词。“我闻”的“我”字,指阿难。佛教的经典都由阿难尊者在结集时背诵出,“我闻”是阿难自说“我听说的”。

  说到“如是我闻”,必然会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看待一部经典?通常一部著作往往都是作者自己写的,所以有人会问:佛经是不是佛陀亲手撰写的呢?不,佛经是佛陀说的。佛陀灭度以后,弟子们为了使佛法在世间长期流传,召开了佛教史上结集经典的法会。这个法会不是谁都可以参加,只有证得阿罗汉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第一次结集的共有五百阿罗汉,再从五百人中推出两位代表,主持经藏和律藏的结集。诵出经藏的是阿难尊者,诵出律藏的是优波离尊者。阿难,是佛陀的侍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据说他的记忆力特别好,每次听了佛陀说法,都能把当时法会的情景和内容准确无误地记下来。所以在结集经典的法会上,阿难尊者自然坐在上面背诵,其他的阿罗汉坐在下面,听了之后没有异议,那就表示通过了。经典的结集,是通过民主会议记录下来的,足见其可靠性。

  佛教的经典,是佛陀灭后弟子们结集的。一部经典,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像《佛说十善业道经》是佛陀在龙宫说法的记录;《般若经》是般若法会的记录;《楞严经》是楞严法会的记录;《楞伽经》是楞伽法会的记录;《法华经》是法华法会的记录;《华严经》是华严法会的记录。所以,每一部经都是一次法会的记录。

  一部佛经,不仅有佛陀的言教,同时也包含了佛陀的身教。佛陀是一位觉悟者,是一位智慧者。三业中流露出来的都是佛法,思想里所想的,言行的一举一动,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乃至法会上的说法,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属于佛法。所以,当我们打开《金刚经》的时候,一开头出现的景象是佛陀著衣、持钵,到舍卫城乞食,回来之后,洗脚打坐。看上去似乎和经的内容没关系,其实,佛法的内涵尽在其中。“如是”另有一层意义是表信。信,是信仰。对一部经典的学习和接受,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的修证有四个次第:信、解、行、证。第一个是信,要有信仰。信是什么意思呢?信,以心净为性,用一种清净心去接受佛法,不带任何偏见接受佛法。有了信,还要解,不能光停留在信的基础上。佛法跟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在于佛法不但强调信,而且更强调解,信与解是相辅相成的。在信的基础上去学习佛法,就会加深理解,而对佛法的理解加深了,信仰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佛法里有两句话说明信与解的关系。第一句话“有信无智长愚痴”,一个人光有信仰而不重视学习佛法,缺少佛法的正见,就会成为一种糊里糊涂的迷信。第二句话“有智无信增我慢”,当然,这种智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一种世间的聪明,自以为是。有些人把经教当做学术研究,不注重自身的修养,自然我慢越来越重。光有信和解还不行,在信、解的基础上还要修行。修行是深化自己对佛法的理解,理解之后,又可以指导修行。在这信、解、行的基础上,才能最后达到证果,在修行上才能有所体验,有所成就。所以信、解、行、证是修学佛法的次第。

  《大智度论》说“信如手”。信,像手一样。大家知道,人类两只手的作用非常大。因为有了两只手,我们才能创造财富。假若没有手,就什么事都不能干了。对佛法的信仰也是这样,因为有了信之后,才能在佛法的指导下修行,才能在修行的实践中改善人生,解脱烦恼。而社会上的一些学者,他们虽然在研究佛学,但是由于缺乏对佛法的信仰,佛法研究了几十年,在现实生活中,烦恼依然存在。这就是对佛法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差别。

  “一时”,是那个时候的意思,是举行法会的时间,指佛陀正在宣说佛法的时间。通常讲经都有具体的时间。就像这次西园寺的讲经法会是在1997年3月2日开始的。可是,大家看到的每一部佛经都是“一时”或“尔时”,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为什么呢?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印度人的时间观念很淡薄;二、表示佛法是超越了时间、空间的真理,它应该在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空间都是真理,而不是说在某一…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