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七识转识成智的次序,分别自初地──欢喜地(修二空观,断分别起二执,阻碍俱生二执的现行)、八地──不动地(无相观相续不断,俱生我执已灭)、佛果──第十地(常与第七末那识相应的俱生法执,直到此地金刚道,即菩萨修行到达将要成佛时,先起金刚心,由于观智明利坚强,能断所知烦恼二障种习,坚固无上,犹如金刚,法空智果现前,方能达到顿断俱生二执种子,成为纯净的无漏),第七识就转为清净的平等性智。证入平等性智后,由于自他平等观念的孕育,始能产生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心境。
据《成唯识论》所说,平等性智的妙用有二:
1.观诸自他有情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圣者菩萨修生空观,断除我执,彻底观照自他平等,一切众生无有差别,因而与大慈大悲恒共相应,视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以平等心拔济之,而后心安。
2.观照一切诸法平等、无住涅槃之所建立:圣者菩萨修法空观智,了达一切诸法如幻如化,根本没有染净胜劣的差别,证知诸法皆悉平等。又观一切染法如幻如化,了知无有任何可怖畏与厌患的,因此虽是常住生死世间,但不为世间生死所染,而成就种种的净法功德;观一切净法如幻如化,体认无有任何可贪爱与染著的,因此虽是常住于寂灭涅槃,但不为涅槃寂灭所限而依然度化各类有情。这就是为有大智故,不住生死,为有大悲故,不住涅槃,其利乐众生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所以说无住涅槃。平等性智因观自他平等而有此境。
《佛地经》说平等性智由十种相圆满成就:
1.证得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2.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3.证得远离异相非相,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4.弘济大慈,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5.无待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6.随诸众生所乐示现,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7.一切众生敬受所说,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8.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9.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10.修植无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第七识虽在因中转成平等性智,但要到佛果位始得究竟圆满。
陆· 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第八阿赖耶识是宇宙人生的本源,以其能含藏一切色心诸法种子,变现有漏无漏一切诸法,无始以来,恒常现起,以第七识为所依,以种子、根身、器界为所缘。所以说第八识是决定众生生命的整个内涵本质,它不会随著身体的消失而消失,它会一直传续下去,转移到一个新的生命躯体中,展开新的活动,不会停息。所以,它是吾人生死流转的根本。
第八阿赖耶识转染成净到达正觉的时候,方得真正的转智;转识所成的智慧,名大圆镜智。
据《成唯识论》卷十载,大圆镜智有如下几点殊胜功德:
1.第八识在因中唯缘现量的境界,虽然没有计度分别,自性分别仍然有,可是到最高的佛果位,一切我、我所执皆已断尽,证得无分别的平等法性,不在诸法及人我上有所分别,不再为分别相所动摇。
2.第八识在因中所缘的根身、器界及内在的种子,广大而无际,固然不是常识的心量所能体会,而能缘心的行相幽微精细,更不是常识的心量所能测知。到了佛果位上,大圆镜智无缘而缘的境界及其行相,不但是凡愚不能了知,就是圣者菩萨也难窥其底蕴,唯有佛与佛才能究竟觉了。
3.第八识在因中缘根身、器界、种子的三类性境,都能缘其所缘。到了佛果位上,自然成就了不忘一切所知境相,同时得到一切种智,对于过、现、未三世的一切事,了解的清清楚楚,不为客观境界所愚。
4.第八识在因中虽含藏染净种子,但是到了佛果位上,由于一切垢染都已拂除,一切有漏种子皆已消灭,若性若相都成为纯净的,唯为果上的纯善净德种之所依持。
5.如来得此大圆镜智,由于能持纯净圆德种子,于是佛果位上的自受用身、自受用土、诸根色等,还有前三智的心品,都是从这圆镜上变现;又于其中,变现他受用身、他受用土、变化身、变化土,现无边功德,利乐有情。
6.佛果位上的圆满智慧──大圆镜智,普遍能摄持无尽功德,又能遍现身土智影,无忘无失一切智智,犹如大圆镜的能现众色像。
转识成智主要是在第八识中进行,因为第八识储藏了一切生命的质素,所以若要转变,就要在此根源中用工夫,使得那些染污的种子转化为清净的种子。《八识规矩颂》第十二颂说: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现十方尘刹中。
这是说明第八识到了八地时才舍藏识之名,只存属于善恶业果位的异熟识和相续执持位的一切种识。到了十地金刚喻定现前时,清净的第八识俱起,也就是大圆镜智现起,此智将无漏种子变现为佛果妙境,其变现犹如圆镜映现万物,所以称为大圆镜。得到此智时,能同时了解事物的普遍性相与特殊性相,完全不起执著。由识转成的智不会起执著,因为智就是以缘起性空的性格来看世间事,识是执著,智则空。由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它是成就世间事务的智慧,范围广泛。第六识的妙观察智是观察世间种种的特殊性格。平等性智是观照事物的共同性格──缘起性空,而大圆镜智是将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总合起来,及时把握这最高最圆满清净的智慧。
修学唯识最终的目标就是“转识成智”。“识”是生死的根本,“智”是佛性,也就是我们的光明。依唯识论著所载的修道次第,一步一步地探讨深入,用心学习,必能转凡夫为圣人,转烦恼为菩提了。
《佛教的主观与客观 第三篇 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