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四卷▪P3

  ..续本文上一页的所懂的,我也都会也都懂,我念佛。所以他们听了之后才相信;有不少人听我讲过之后,转过头来,舍弃了禅、密,跟我念佛,这是好现象。如果我到外面讲的时候,人家也排斥,不接受,我就会回来,再也不去了,好在转头,回头的人很多,所以不能不去。那么名题,我们就介绍到此地。那么下面呢,这是说五重玄义里面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显体、明宗、论用,这是经的大意里头,主要的意趣。体,前面跟诸位略略地介绍了,就是理论的依据;佛说这部经,是根据什么样的理论来跟我们说的。

  如果理论、依据,我们不明了,不清楚,我们对他的信心就不会坚固。所以讲经跟注经,一定先要把这个部分给我们说明,说明之后,使我们对它产生信心,产生浓厚的研修的兴趣,所以这一段非常地重要。它一开端说,“名为宾,体为主。名是假名,体是实质。”这是显体。它有真实的理论基础,言语文字都是假名,我们要藉这个假名去悟入实体。实体是什么呢?就是前面讲的心性,它是以一心,一真法界为体,是我们的心性,所以读经、听经,要藉听与读,悟入心性,这叫善听。假如你专门记这些名词、术语,那没有用,那就是清凉讲的增长邪见;把你所学的,统统变成了所知障,障碍了你本性的显露,这个就坏了。这也是佛法在传授的时候,最困难的一桩事情,就怕听错了,听扭了,曲解了意思。

  这个注子还是得诸位自己去看,那么里面有几句重要的,我特别跟大家提一提。在十一面倒数第五行当中,有几句话很重要。“未悟心者,须用文字;已悟心者,一切名言皆剩余也。”这一句很重要,说得很好,那么由此可知,经教是给谁用的呢?给没开悟的人用,给迷惑颠倒的人用。可是你用你要知道,决定不能够增长你的迷惑颠倒,那就麻烦大了。像从前有一个同学讲百法明门论,他来告诉我,他也是我的学生,在我这里学的,以后在师大中道社里面讲百法明门。他来给我说,我就告诉他,我问他,我说百法明门,我有点怀疑,恐怕你讲的是百法黑门。明是什么呢?听了之后就开悟了,那是明。黑是什么呢?愈听愈迷惑,愈听愈为文字所转,那就糟糕了!你讲一百条,他脑子里记了一百条名相,又增加一百种分别,一百种执著,打一百种妄想,不是走的黑门吗?那里是明门呢?很不容易啊!佛法如何讲得叫人开悟啊!不能叫人死在字里行间。听,不能死在言语之下;看,不可以死在字里行间。说听都是工具,你要好好善用这个工具,在这个工具里面大彻大悟,悟入自己的心性,这个才叫真正的善学,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非常地重要。

  那么倒数第三行这个当中也有几句,我念一念,“得此体已,方能全性起修,以修合性。”这个三句话说出显体的重要性。因为你明了体,你修学有个目标,有个方向,有个重心,你才不会走冤枉路。你要是不明了的话,你修什么?不晓得。学什么?也不晓得。这个前途是黑暗的,是渺茫的,在这种情形之下,要想维持一个长远的道心,不容易,所以说是,他当然会退转,这个是必然的道理;一定要在此地讲求。那么倒数第二行一开端,这个地方的几句,我给诸位念一念,“显体一章,别在法身。”可见得重要性太大了,显体就是显的法身理体,我们的本体。“宗章”,宗是明宗,明宗这一章,“别在般若”,般若是智慧,所以修行离不开智慧;佛在四十九年教学当中,讲般若的时间最长,二十二年。四十九年的教学,二十二年讲般若,可见得般若是佛法主要的课程,那么这是讲到明宗,就特别显示出般若章。

  论用,这个“用章”就是论用这一章,“别在解脱”。法身、般若、解脱,我们合称为三德,如来果地上的三德。这才显示出五重玄义的建立,实实在在它是有道理的,不是随便建立的。末后讲“教相,分别总别”。教相是什么?是讲的教学,就是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呢,课程标准。这个课程应当安在某一个阶段来修学,或者排在一年级,排在二年级,排在某一个程度上,这个就是属于教相。教是教学,相就是仪式,我们今天讲的课程标准,教学的课程标准。它这五个项目,也就是五章,前后次第不能够错乱了,因为它是连带生起的。先解译名,经名,经名之后显体,显体之后明宗,明宗之后论用,论用之后再判别教相,所以它是有一定的程序,不能够错乱了,那么讲到体,体的意思有三种,一种是“礼体义”,这个注解上有。第二种,“体底义”。第三种,“体达义”。这个文还是大家自己看,我只把重要的几句提示给诸位,请翻开十二页第二行,当中看起。

  “故须以礼释体,明是贵极之法,法身德也。”这个是以礼来解释。而礼这一个字,我们要在第一大愿的时候,跟诸位详细地来解释,第一大愿是礼敬诸佛,到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跟诸位细说。那么在此地是当作尊贵讲,至尊至贵无过于心性,心性的本体,这是法身德。那么第二个讲法呢,底,底就是追根究底,这个是佛法的特色。佛法不怕你问,不怕你追根究底,这个跟其他学术宗教不一样。宗教不容许你追根究底,你有问题,实在解释不了,他拿个上帝来搪塞,这是上帝的意思,就不能问了,就没有法子了,这不能叫人服气的,佛法是欢迎你追根究底地来问。

  所以体有底的意思,追根究底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所以说“以底释体,明是透彻之宗,般若德也。”佛法是求智慧,求智慧,一定要追根究底。那么第三呢,体是达,达是通达,“以达释体,明是无碍之用,解脱德也。”达是通达,没有障碍。所以体里面就有三个意思,一个是贵极之义,一个是透彻之义,一个是无碍之义,诸位只要记住这三个意思,这个都是自性,就是清净心里面的特性。那么六祖悟入的时候,也就是见到这个体,证入这个体的时候,这个自性的时候,这叫悟道,禅宗叫大彻大悟。那么他对五祖说了几句话,这个几句话是坛经上都有,非常重要,他跟五祖说,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忽然开悟了,开悟之后就说了五句话,这个五句就是他心得报告。五祖一听,晓得了,你不用再说,我知道了,就开悟了,衣钵马上就传给他了,那么他说了那几句呢?他自己的境界是见一切法不离自性,这就跟我们前面讲大方广意思一样,他入了这个境界。

  就好像一个人作梦的时候,一下醒过来;这一梦,哎呀!原来是梦中所有一切境界,都是我自心变现的,梦中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他人,就是这个意思。他忽然梦见山河大地,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全是自己清净心中,显现出来之物,他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那么他对一切众生当然平等。为什么呢?众生与我是一,不是二,他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生佛不二,万法不二,也就是维摩经里入不二法门,他证入这个境界。所以他说出,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说到这个地方,五祖说不必再说下去了,我知道了。好像作梦,他醒过来了,真正觉悟,入了这个境界,这就是入大方广的境界,亲证大方广的境界。

  我们再往下面看,下面两行也很重要。“综此三义”,综合前面讲这三个意思,贵极、透彻、无碍,就是法身、般若、解脱,“为一妙体”,这个妙体就是本经之体,这个经的妙体。“迷之则历劫长沦”,众生之所以称之为众生,就是迷这一个体,迷失了你自己的心性,所以才有长劫的六道轮回。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四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