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来问经义,你跟他讲,讲出来的是[无量义]。不求意思,无量义都显示出来了。[无量义]是你自性里的智慧显现,所以展开经本,深讲、浅讲、短讲、长讲,自会恰到好处。讲完了之后人家问你,[你讲些什么]?真的不晓得,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呢?你不问,什么意思都没有;一问,即生起来了。生起无量义是[他受用],没有意思是[自受用]。[自受用]就是清净心,一念不生。唯有一句阿弥陀佛。讲经说法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所以,讲出去之后何必还要记住。我讲些什么,不知道,心才干净!
永远保持清净心。清净就是[觉];染污是[动],心动就染污了。换句话说,你心里有念就是染污,无念就是本觉。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始觉合本觉,念佛法门确实不可思议!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念都是始觉合本觉,这是真正修行!
所以经只要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就可以了。[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两种都念也行,念一种也行。其他的实在没有必要了!为了要讲经,要利益别人,可以念[无量寿经]的注解,念[弥陀经]的注解,[阿弥陀经疏钞],[阿弥陀经要解]。[疏钞]尚有[演义],非常圆满,正是蕅益大师所赞叹的,博大精深!念[弥陀经疏钞演义]就等于念了一部[大藏经],因为莲池大师引经据典,遍及世出世法,实在是非常丰富。蕅益大师的[要解]有圆瑛法师的[讲义],宝静法师的[亲闻记]。弘扬净宗,依这四本注解就够了。[无量寿经注解]是黄念祖老居士写的。这四种你把它念通了,不但是所有净土经论全通了,连这一部[大藏经]也通达了,无论那一宗那一派没有一样不通。不能搞多,搞多了心决定杂,心杂乱自然不生智慧。所以诸位发心弘扬净宗的话,这四本书就够了,多一样都不要看。不要说我看得少,我没有材料讲。没有材料少讲一点,何必一定要充数呢?愈少愈精,愈精愈妙,不浪费听众的时间。若搜集好多材料,凑起来像大拼盘,吃了什么味道也不是,浪费自己的精神,也耽误别人的时间,这是过失!
茍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假使我们做不到最上的治心,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须明理以遣之],遇事时冷静地想它的理,通情达理以后,人心自然就平息了,妄念就会减少,忿怒可以化除。
[又未能然],这对初学的人讲。初学的人对理也搞不通,怎么办?就在事上加以禁止。寻枝折叶,一条一条来对治。不对治会出麻烦,造成更重的罪业,招来更苦的果报。对初学的人,要求他严守戒律,因为他还不能明理,戒律的精神就是“防非止过”。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已经得清净心,已经明理的人,他在事相上,都能受持,这是最好的。确实自行化他,心地清净了,又做了一个榜样给初学的人看,所以说是未为失策。
[执下而昧上,则拙矣]。有一些人死在戒律条文里,执著在事上修学,不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这是愚昧笨拙之人。
其实戒律是活的。持戒清净要明理,更要求的是清净心。持戒的目的在得定,定就是清净心。要是执著在事上修,则不能得定。天天分别事相,执著事相,怎能得定。离开分别、执著才能得定。定还是手段,所以执著在定,还是不行,还是开不了智慧。
二乘人执著在定。佛在[楞严]里讲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所证的是[九次第定]│偏真涅槃的境界[内守悠闲]。[守]就是执著,放不下,守著悠闲的境界。[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他还是分别执著[灭法尘]。譬如讲断烦恼,小乘人完全从[事]上断,有时亦兼[理];而非从[心]上断。所以断见思烦恼,需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经上讲其难如断四十里瀑流。四十里瀑布,一下挡住叫它不流,你看多么难!从[事]上去修就这么困难,此是前面讲的寻枝折叶。
要把树砍掉。怎么砍法呢?先把叶子一片一片摘下来,再把枝条一条一条砍掉,慢慢再去挖根。这种事情多麻烦,树是除掉了没错,费的功夫太大了!聪明人只要把树根挖掉,树叶自然就枯掉了,何必枝枝叶叶去断?所以聪明人是从根本上拔除,愚人是从枝叶上去折伐。这是比喻改过应从心上改。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我们要发耻心[知耻]、畏心、勇猛精进心。这三心是改过的[亲因缘]。还得加上[增上缘]。就是要有好的同参道友提醒我们,在外面帮助一把,这是明的增上缘。因为已有一念善心,一念真心想改过自新,诸佛菩萨欢喜,一切善神恭敬赞叹,所以冥冥当中会有佛菩萨保佑,龙天善神拥护。可见得一念善心确实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因缘具足,就要真正在事上去修改。
[一心忏悔,昼夜不懈”。如果一懈怠又造罪恶了,决定不能懈怠!所以念佛堂最好的是佛号昼夜都不断。古大德祖师的念佛道场,分四个人为一班,轮班念佛,所以佛号不间断。四个人在佛门称[一众],晚上轮班,白天大众依仪规一起念。
现前我们虽然没有殊胜的因缘,可是可以利用录音带,跟著录音带念,也跟大众一样。佛号声音不要太大,太大会吵到别人,自己能清楚听到就好,晚上睡觉都开著。有时作梦也听到,梦中也念佛了。就是古人讲的,你在睡觉时听到打鼓,作梦时在打雷,就是这个道理。睡觉时听到念佛,好像在佛堂跟大众打佛七念佛一样,这样子好!
[经一七]。打佛七,不如找几位志同道合的莲友,找个清净地方打佛七,在自己家里好好的念七天七夜。佛七是晚上都不能中断的;不是说白天念,晚上不念,这不叫佛七。实在讲,一开始念不要念七天,七天一般人受不了。念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时,念个几次,觉得很受用,再念两天两夜、三天三夜,渐渐地把时间延长。所以真正修行,能在一个星期念三天三夜,每一个星期念一次;或者做不到的话,则每星期念一次,一天一夜;功德就很殊胜,非常受用。
书上主要讲的就是改造命运,有求必应。我们想求一个道场,求一个修学环境,应该也是求得到的。这样的功夫能坚持到一月、二月、三月,就有了效验。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
以下举几则明显效验的例子。如过去总是闷闷不乐,现在心开意解。快乐了,这就是有效验。
[或觉智慧顿开]。过去好像糊里糊涂的,现在觉得聪明了,不糊涂了。
[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冗沓]是很繁杂不容易解决的事务。现在遇到了事情,很容易就把它解决了。别人觉得很麻烦,他很容易就解决了。我们现前同修当中就有。把事情接过来,人家觉得很麻烦,他也没操什么心就摆平了。
或遇冤仇而回嗔作喜。
[此大福德大智慧之相]。过去有跟你过不去,对你很不满意的人│冤家对头,现在他对你印象好了,态度转变了。这都是自己修学的功德,潜移默化而有感动。仁者无敌,这是福德智慧之相。
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
[黑物]是染污、业障。从前恶梦很多,而且梦得乱七八糟,现在这些现象没有了。纵然有梦,也是清清楚楚,就像白天遇事一样。这是好事![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学佛的人,梦见佛菩萨讲经说法,教导修行。是好事情![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这些无论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或是在梦中的感应,都是业障渐渐消除,福祉渐渐显现出来了。
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高]就是傲慢。业障才消,若生骄慢则又堕落了,决定不可以贡高我慢。[画而不进],[画]是画界限。到此为止就满足,那你以后永远不会再进步了。应当要不断再用功,更求进步。永远没有止境,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天天求进步。怎么可以知足?在物质、精神生活上,我们应当知足。进德修业,断烦恼求智慧,永远不能知足,要勇猛精进。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这是中国的一位大贤人。春秋时卫国大夫蘧伯玉,二十岁很年轻,他就觉悟了,就知道自己的过失,发愿改过自新。
[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这就证明前面一句话,[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蘧伯玉做到了。年年月月不断的在反省,不断的在改过,二十一岁觉得二十岁虽然改,还有太多的过失。
[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这是年年改,月月改,天天改。
[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蘧伯玉这段公案,是讲古人改过这样的认真,有这样的恒心、毅力,证实他的忍辱精进功夫,足为后人效法。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了凡告诉他的儿子,看看古人,再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我们是凡夫,凡夫的过、恶太多了。[猬]是刺猬,是一种动物,全身都长著刺。若遇野兽侵害它时,它的刺完全竖起来,保卫自己。[猬集],比喻我们过恶之多。
[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想想今天,想想昨天,想想去年,想想过去,好像没有什么大错。没有做个什么错事,这是什么原因呢?
[心粗而眼翳也],我们的心太粗;我们的眼睛有翳,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就不会改过。就永远不会有自拔出头的日子。所以莲池大师教初学的人,用[功过格]来检点自己的过失,发现自己的过失很多,才真正害怕了。但是改的方法,必定要从心上改。心上改为主,事上改为辅助,正助双修。理事兼修。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
我们学佛,实在得到一点利益,不但业障重看得出来,小小业障也能看得出来。不仅是对别人,自己小小业障也能觉察到。
[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心]是心思,[神]是精神。就是精神提不起来,做事情或者读书,记忆力丧失了,很容易忘事。年轻人忘事居然跟老年人一样,这是业障!老年人真正有修行的,八十、九十还一样不会忘事。
[或无事而常烦恼]。没有事就想事,这是业障。过去已经过去了,你想它做什么?明天还没到,想也是妄想。有的人很会想,想过去、想未来,一天到晚在想,叫无事生事,这个是业障。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
[赧然]是不好意思。见到正人君子不好意思,心里有愧疚。心地正大光明,见什么人也不会有这种态度。[消沮]是精神颓丧,就是精神提不起来,委靡而不能够振作。
[或闻正论而不乐]。不喜欢佛法的道理和孔孟的教诫。清朝在早先,宫廷里面都念[无量寿经],后来慈禧太后听了就不舒服,把念[无量寿经]废除了。大概听到五恶、五痛、五烧,不是味道,这就是业障现前!
[或施惠而人反怨]。你好心对待别人,送别人礼物,人家不但不感谢,还怨恨你。
[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妄言]这是大的业障。[妄言失志]就是精神分裂,胡言乱语,辞不达意。业障相当严重了,[皆作孽之相也]。
茍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有这些现象,就要认真忏悔,要奋发把旧习气革除,不能再因循茍且。如果不改过,不自新,前途就没有了。所以一发现有这些现象,立刻就要回头,回头是岸,不可自己误了自己一生。
真正把自己的毛病习气革除了,才可以接受教诲,修善积德。如果不是真正的法器,教他是没有用处的。特别是在教学、传法,一定要传给有条件的人,佛门称为[法器]。过失少,心地清净,勇于改过,有智慧的人,才是法器。若是一身毛病,如果你传授法给他,将来造业更重。他要不得法,他害人少,造业也小;他要是多学了一些,本事大了,能力强了,坏事做得更多,做得更重。那老师就看错人了!所以传法要认识人,非其人不传,这不叫[吝法]。如果是个法器,你不肯传,叫做[失人]。不是法器不能传,是法器一定要传给他。下面是[积善之方]。积善之前先改过,使自己有能力具备接受大法的条件。先培养资格,然后才接受大法。
《了凡四训讲记 (改过之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