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来的,我们不了解这个关系,不知道跟自然环境如何相处,惹来的麻烦。
第三个是教导我们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受过科学教育的,听到这一句话,前面两句话他没有问题,这一句话他说:“这是迷信,这是宗教”。其实我们把这句话换一种讲法,他就不反对了。科学家现在确确实实证明空间是多维次的,我们住在三度空间,现在知道有四度空间、五度空间。黄念祖老居士他是个研究科学的,他从西方科学报导里面,他写了一篇文章,我把它附在《无量寿经注解》的后面,诸位看看就明了了。现在科学家确确实实证实有十一度不同维次空间的存在;换句话说,我们宗教里面讲的天地鬼神,实际上就是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我们跟他们应该怎么相处?
如果这三种关系搞清楚了,都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那我们的社会真的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定是安定、繁荣、幸福,每一个人都过美满的生活。佛教教导我们是生活的教育,真正幸福美满的教育。我们要想过好日子,就像欧阳竟无居士所说的“必需要学习”,就是要把佛教认识清楚。
释迦牟尼佛这个人,如果用今天我们一般社会的看法给他定位,他是什么地位?诸位一定要知道,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人,他是人。他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这是我们尊称他,实际上他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我们知道他是王子出身,他的愿力弘深、眼光深远、悲心很重,他发的愿是为一切众生服务、帮助一切众生解决苦难的问题。他知道这桩事情政治做不到,所以他不去继承他父亲的事业,舍弃王位。他也知道这桩事情军事、武力也办不到,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世尊年轻的时候武艺超群,所以他也不去作将军,也不去作统帅,把这个统统放下了;用现在话来讲,科学、技术、经济都不能解决,什么能解决?教育能解决,他最后选择这个行业。于是我们这才明了,解决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最殊胜的、最有效果的是教育。于是我们再仔细观察释迦牟尼佛选择的这个行业,不但一生教学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虽然是出家,他的父亲是帝王,他可以盖一个很好的寺庙,可以过很舒服的生活,他为什么要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沿门托钵?为什么?他教导我们,如果真正从事于教学的事业,一定要自己给一切众生做出最好的榜样,你所教的,人家才肯相信、才肯接受。你自己做不到,怎么能教别人做到?
佛教人“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你要不能过清苦的生活,你的烦恼习气决定断不了。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一句话重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都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能力也一样,那个“德”是讲能力,真的是万德万能,能力也一样,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下面是“相”,相好也一样,你的相,相貌好,身体好。这才真正叫究竟圆满的幸福。现在我们为什么都丧失掉?智慧丧失掉了,能力丧失掉了,相好也丧失掉了,佛一语道破,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造成今天这个样子。我们佛门讲“业障”、“罪障”。业障、罪障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如果不肯吃苦头、不肯过清苦的生活,你的贪嗔痴慢天天在增长。
所以我这些年来教导同学们,我说你们要想入佛门、要想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就像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方先生这一句话拉进佛门来,方先生没有欺骗我,我完全把他老人家这句话证明了。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必须要把你的障碍除掉,这个障碍就是罪障、业障,你要把它消除掉,在佛法里面讲“忏除业障”,这个“忏”是忏悔。以后我跟章嘉大师学佛,章嘉大师教导我忏悔法门。什么叫“忏悔”?你必须要找出你自己的毛病过失,你能够常常发现自己毛病过失,这在佛法里叫开悟,你觉悟了。悟后起修,悟了之后就把这些毛病、习气改正过来,这叫做修行。
所以修行不是天天在念经,在念阿弥陀佛,在敲木鱼做那个样子,不是的。章嘉大师告诉我:“学佛要重实质,不注重形式”。形式是在什么时候做?法会当中做。为什么做这些形式?形式是表演给不学佛的人看,让他有个印象,“哦!我们要去学佛”。真正学佛不重视形式,真正学佛重视实质,重视烦恼天天轻、智慧天天增长,这叫真正学佛。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这个世间无论怎样繁杂的问题,智慧开了就迎刃而解。
我们今天智慧不开,大家晓得这是障碍、业障。业障的根是什么?《金刚经》上讲的“我相、我见”。《金刚经》说得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是假菩萨,不是真菩萨,真菩萨是“四相”破了。四相的头一个是身相—我,你还把这个身体当作我,起心动念都为这个身体,你这一关不能突破,你就没有入佛门。这个佛门是什么?佛门小学一年级,小乘须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所以,不论你怎么热心护持佛法、修学佛法,你要不能把自私自利彻底放下、舍掉,你就入不了佛门,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你就得不到。这是真话。所以我跟同学们常讲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我们的根本障碍,是我们罪障的根源,这十六个字就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你要是把十六个字统统都放弃了、都没有了,恭喜你!你得大自在,菩提路上一帆风顺。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他放下了,他得大自在。历代祖师大德他也放下了,他得自在。我今天也放下了,我也得自在。
所以你们同修千千万万记住,今天我在此地拜托你们,不要拿什么东西来供养我,不要拿钱来供养我,替我找麻烦,不是爱护我。为什么?我这个手拿到钱,那个手就交给别人,你们不如干脆给他,何必要我去转一道弯,给我麻烦!也不必拿一些吃的东西供养我,我跟诸位说,我什么都不要吃,尤其是补品,不管是中国的补品、外国的补品,我统统都不吃。我每天只吃一点青菜、豆腐,我喝的是开水,也不要送茶叶给我,为什么?我都不吃。你们送给我,我都作礼物送别人,所以说一样都用不著。
我的身体很健康,现在七十五岁,体能大概跟四十岁左右的人应该还差不多。我今天走到这边来看到这个台,这个台相当高,这个台我一步上不来,一公尺高我一步可以上去,这个台我跳下去没有问题。什么样的补品都不需要。我这一生,七十五岁,我没有生过病。很多同修差不多四、五年没见面了,见了面说我更年轻了,比五年前年轻了,我点点头,我自己有这个感觉,这才叫“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学佛,学佛会老了、学佛会有病了,那是你修学不如法,你不懂得佛法的理论,你不懂得佛法的方法。如果你懂理论,懂这个道理,懂这个方法,如理如法的修行,我在讲经常讲,学佛的人应该是不老、不病、不死。这是几个基本的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在此地特别贡献给诸位。
我们修行究竟从哪里下手?这就是印光大师的话,“敦伦尽分”。“伦”是五伦,五伦是天然的秩序。我们中国人常讲“道德”,什么叫“道”?伦理是道,这是自然的秩序。我们从人类来说,男女结合是“夫妇”,五伦从这里开端,有夫妇而后你生下小孩,这就有“父子”,小孩多了的时候,这就有“兄弟”,进入社会,就有“君臣”,就有“朋友”,中国人讲这五伦。五伦不是孔老夫子发明的,孔老夫子非常谦虚,你看他老人家所说,他一生教学“述而不作”,他没有创作,都是只述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个东西也不是古圣先贤创造的,是天然的,自然而然的法则,自然而然的秩序,就像这个气候春夏秋冬一样,决定不能错乱,这叫“天道”,道是讲的这个意思。当然,如果再讲到其他,那佛经里面讲的范围非常大,我们仅限于我们人类的社会,人类社会的天然之道。修道有得于心,这是“德”。修道有得于心,你把伦常之道,你能做得很圆满、做得很好,你觉悟了、你明白了,就是我们佛家讲的大彻大悟了,智慧现前了,这是德,有得于心。如果有得于身,就是刚才我讲的,身体健康。你修道有得于身,你的身不会衰老、不会生病。“德”有身心两方面,“道”是一个。
“敦伦尽分”,印祖教我们从这里下手,那释迦牟尼佛怎么教我们?给诸位说,释迦牟尼佛也是教我们从这里下手的。佛家修行的方法太多太多了,法门无量,又说八万四千,这是真的。法门、方法、门道无量无边,但是它的原理原则是一个,决定不会改变的,我们要抓住它的原理原则。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教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是我们的代表,他就是教导我们。韦提希夫人她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很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她到极乐世界?而释迦牟尼佛在没有讲理论方法之前,先教她练基本功、修学基础。基础是什么?“净业三福”。讲了三条,三条讲了之后,有一句话非常重要,这个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从这里就明了,“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成佛的人,那当然不是修一个法门,就是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以这三条为基础,这三条要没有的话,任何法门都修不成功。我们从经上懂得这个意思,知道这一个教诲。
这三条里面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话就是“敦伦”。所以印祖讲的话,依旧是从佛那边得来的,也不是他自己发明的,从“孝亲尊师”修起。“敦睦伦常”。如果我们把这一句疏忽掉了,你这一生学佛只是跟佛结一个缘而已,这一生有没有成就?肯定没有成就。能不能往生?肯定不能往生。我教念佛同修,你们要想到极乐世界去,要把“三福”第一福圆圆满满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做到了,念佛求生净土,生凡圣同居土,你只能生到这个,不能往上去。要往上去,要把第二条做到,第二条有…
《印光大师求生净土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