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藏经的启示▪P4

  ..续本文上一页能得念佛三昧?我们参禅,别说开悟,连禅定都得不到。我们研教不能够大开圆解,我们持咒学密得不到三密相应。你仔细找找毛病究竟出在哪里?就是妄想、执著。这些首先要把它布施掉、舍掉。不把这些东西舍掉,道业永远没办法成就,所以这是修学的第一个科目放下,要舍。

  持戒:妄想、执著舍掉之后,心清净,以清净心修持戒波罗密。持戒不是专指佛给我们讲的戒条,守那些戒条是教小学生的方法。不仅仅是戒律,佛所有一切经里对我们讲的教训统统是教诫,我们都要遵守。我们这个身体,没有离开这个世间,住在这个世间的时候,世间的法律要遵守。法律没有规定的风俗习惯、人情事故、道德观念,也要遵守,这才叫持戒。佛讲三聚净戒,其中律仪戒有条文,其他都没有。但是,戒律的精神包括世间许多应该遵守的我们都要遵守。例如:我们每到一个国家地区,要遵守当地的法令规章与道德风俗习惯。更重要的,学佛一定要遵守佛陀教我们的方法来学,才能成就。不依照佛陀的方法去修学,成功的希望很少。不遵守教诫,就是背师叛道,这就是不孝父母。

  佛陀教我们修学的四个层次。在四弘誓愿里,先教发心 ─ 发广大心,舍己为人。这个广大心就是菩提道上的动力。一般人每天非常勤奋的工作,甚至于假日还加班。为什么这样勤奋?因为有利可图。利在推动;有名有利可得,大家就努力做。佛菩萨舍弃名闻利养,不断的自行化他,什么力量在推动?这个动力就是大愿力 ─ 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怎么能帮助众生?怎么能解决他的困难?所以,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自己要努力修学。为什么要断烦恼?因为要度众生,不是为自已。若为自己,懒惰懈怠无所谓,那是个人之事。现在为这么多众生,我不敢懈怠,不敢堕落;我若懈怠堕落,他们有苦难,没有人帮他们解决;是这个大愿力在推动。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力达到最深一层。先发此愿心,有了推动的力量,然后认真修学。修学从断烦恼学起,断烦恼就是修养品德。佛法是教育,发心从事弘法利生工作者是老师。为了给大众作榜样,不能不讲求威仪、品德,这些不是为自己,是为大众,这叫先断烦恼。德行成就之后,才开始求学,才博学多闻。五年学戒,是我们修学的基础。这些统统是方法,都是持戒这一度所包括的。我们明了之后,才会欢欢喜喜去照做,这才是佛的好学生,才真正做到奉事师长。这是从四弘誓愿里教我们修行次第。

  在中国,四大菩萨表法也是教我们一个次第。先从地藏菩萨学起,地藏法门就是三福,地藏经是三福的详细讲解。从这个法门再提升,是大慈大悲,学观音菩萨的法门。从大慈大悲然后求大智慧,是文殊法门。一直到普贤大行,就完全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随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样样如法,没有一丝毫的欠缺。内证、自行、化他,这是圆满的功德。这些全在持戒这个范围之内。

  忍辱:忍辱是讲忍耐。学佛的人要忍人之不能忍,样样都能忍,没有一样不能忍。别人不能忍的我能忍,心才会清净。所以,忍辱度嗔恚,嗔恚是心不平。佛法修学的枢钮是禅定;心若不平,怎能得禅定!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也就是禅定的基础,禅定的预备功夫。忍耐是真正修行的功夫,这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就世间法来讲:一、人为的加害,我们要忍辱。人家毁谤、侮辱、陷害我们,都能忍。二、自然的灾害,也要能忍。三、修法,修行、求学是长时间的,断烦恼、学法门都是一生一世很难圆满达到的,所以要有恒心、毅力,要有很大的耐心来完成它。古时候译经大德此条翻成忍辱,是针对中国人的习性。古代中国人对侮辱看得很严重,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士是读书人、知识份子,其气节是杀头没关系,侮辱不可以。译经大师认为“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样样都要忍,样样都要让。学佛的人要能够忍让,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后才谈得上精进。布施是放下,持戒是守法,依照老师(佛)教导的方法,有耐心的修学;具备这些基础以后,然后讲精进。

  精进:进是进步,精是纯而不杂;如此,才能够得定,定才能开智慧,这都是方法。精进,表示在无量法门里只能学一门;一门才精,多门就杂。同修们现在虽努力求进步,但不是精进,是乱进、杂进,效果没有。谈精进,佛学院吃很大的亏,因为排的科目很多。目前讲经法师都不是佛学院出身的,都是讲小座出身。讲小座是精进,只学一门,没有第二个科目,满脑子都是这一门功课,这才容易进步,才容易帮助你断烦恼,帮助你开智慧,世出世法都离不开这个原则。世间有大成就之人,一生都是专攻一个科目,专学一门技术,而成为世界权威,那是专精。如果他学得很多,样样都学,绝对不能成就。佛法从开端就知道专精;唯独精进,才能真正得到效果,得到禅定。

  禅定、般若:定就是清净心,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佛法修学最终的目标是智慧,不是禅定,禅定是手段。檀经里六祖大师向大众说的第一句话是:“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这句话是六度里的般若而不是禅定。此地我把六度大意说出,我们一定要遵守这修学的纲领,把它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上。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教我们把心量拓开。凡夫为什么不能证果?因为心量太小,自私自利。起心动念只想自己,没有想别人,唯利是图,这才招来生生世世的不如意,这就是六道三途的果报;所以佛陀教我们把心量拓开。慈是与乐的意思,悲是拔苦的意思。看到众生苦,我们要帮助他,解决他的痛苦,这是悲心;众生不乐,我们帮助他得到快乐,这是慈心。慈悲心是对人的。我们生活在这世间,用什么心待人?用什么心对自己?要对自己用喜舍心,对别人用慈悲心。我们今天恰恰颠倒,对自己很慈悲,而希望别人多喜舍;他舍,我自已这里就装满了。真是大错特错,这叫颠倒。要念念为众生想,众生离苦,我也离苦(我也是众生之一);众生得乐,我也得乐。众生在苦海中,而我能离苦得乐,是没有这个道理的。别业离不开共业啊!所以,我们眼光要往远处看,要往大处看。远大深广,才是自性,才是真心,才能达到修学殊胜的功德利益。

  解脱音:我们生活有六个标准(六度),又能依照慈悲喜舍之心态对自己对大众,然后才能得到解脱(自在),才能把烦恼习气渐渐断尽,称性的智慧功德自然现前。

  师子吼音与云雷音是菩萨利他的功德。师子吼与云雷是比喻,比喻菩萨自行化他。自己成就了,才能帮助一切众生,将自己度众生的大愿,付诸于实现,这是菩萨的事业。

  法门广摄十法界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师: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

  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天大众,也都来参加这个法会。前面我们看到诸佛如来参与大会,这些诸天鬼神都是凡夫,凡夫怎能跟诸佛如来在一起?而且,是跟无量无边世界一切诸佛共同在一个大会,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个境界,假如前面所讲十句光明云的意思都懂了,你自然有一个很正确的答案;如果十句光明云的意思没有透彻,这里就是一个疑问。地藏本愿的法门是提倡孝亲尊师。孝敬之道,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诸佛是从孝敬修成圆满的果报。六道众生今天既然发菩提心,真正觉悟了,希望永脱轮回,希望证得无上菩提,还是依这个法门,与诸佛所依的没有两样;因此,这个法门上从诸佛如来,下至地狱众生,人人有分,这样才能聚在一起。所以这部经在整个佛法里是不思议经,确实是如来圆满的法门,跟华严经、无量寿经无二无别。既然恶道众生也能与会,我们当然有分,信心从这里建立,所以这段经文主要是建立我们修行证果的信念。

  文殊菩萨是菩萨众里面智慧第一,是过去七尊佛的老师,学生都成佛了,他还在作菩萨。这一位菩萨的愿力与地藏菩萨没有两样,学生没有完全成佛,他也不成佛。了不起啊!智慧第一的大菩萨,佛叫他观察:上从诸佛如来,下至六道众生,到忉利天宫参加法会的人有多少?文殊菩萨说:“给我一千劫的时间,以我的智慧神通来计算,算不出来。”可见这个法会多么庄严,这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会中,没有任何一个法会能跟地藏法会相比的。佛再告诉文殊菩萨:“不但你没有办法知道今天大会的人数,我以佛眼观察,也数不清。”佛哪有不知道的呢?此句是形容参与法会人数之多。用意在说明这个法门、这部经典之重要性,实在是涵盖了尽虚空遍法界;无论哪一个佛国土,哪一尊菩萨,不管是自己修学或是教导别人,都要从这个法门开始。疏忽这个法门,决定不能成就。

  我们今天才真正明白,念佛为什么得不到念佛三昧,学教为什么不能大开圆解,都是疏忽了这个法门。地藏法门的修学不是每天念地藏经,念地藏经没有用,念得熟透会背也没用;要在生活中做到,这叫信受奉行。读诵是提醒自己,想想自己有哪些没做到?帮助自己检点反省,这样念经就有功德,就有效果。绝对不是每天把经念一遍给佛菩萨听 ─ 我很乖,我今天功课做好了。这是自欺欺人,佛菩萨才不要听你念的经。他希望我们大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听他所教导的;这样,佛菩萨就欢喜,这是真正的供养佛菩萨,真正的供养三宝。

  依教奉行获大利益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研经如果不透彻,疑问在所难免。记得三十年前,我在台北法华寺讲地藏经,广钦老法师去听过一次。当时有位法师住基隆小茅篷,年龄跟我差…

《地藏经的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