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慢、疑、邪见、见取,七个。灭谛也是七个,贪、瞋、痴、慢、疑、邪见、见取。道谛多个戒禁取,八个。那么十、七、七、八,三十二个。要把苦、集、灭、道四个谛的苦谛十,一直到道谛八的烦恼都括拢来,画一个括弧,总的加起来三十二个,欲界三十二个。
下边是色界的。色界苦谛有九个——贪、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钝使里面少一个瞋,瞋心所只有欲界有,色界、无色界是没有瞋的。所以说这个人是不是得了色界定,就是得了初禅定没有,你可以试试他看。你逗他一下,他发脾气,决定没有得色界定。如果你怎么逗,他脾气没有的,瞋心没有,那得定可靠,至少色界定得到了。那么在色界里边,苦谛下瞋没有,十个里边少一个,九个;集谛下七个少一个瞋,是六个;灭谛下七个少一个,也是六个;道谛下八个少一个,七个。那么加起来,二十八。
无色界,跟色界一样,也是二十八。
二十八、二十八,五十六;五十六再加上三十二,八十八。见道的时候,智慧是前面的十五个刹那——苦法忍、苦法智一直到道类忍这几个无漏智,所断的烦恼有这八十八个。见道的时候,有什么智慧断什么烦恼。我们的书上就是说“得有学智见”,“有学智见”就是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这些都是智见,那么它断的烦恼就是这八十八个。
修所断八十一品随眠
下面是“继续修圣道”,就是修道,见道之后就是修道了。修道的时候还要断烦恼,“见修所断断”,修所断的烦恼要把它断掉;见所断的烦恼,见道断掉;修所断的,就是修道断。修所断的烦恼多少?这里下面跟着一个表。
表四:修所断八十一品随眠
欲界的贪、瞋、痴、慢。疑不属于迷事的,疑是迷理的,还有五个见都是理上的,所以说五个见跟疑在迷事的时候就没有了。所以欲界只有四个——贪、瞋、痴、慢。色界没有瞋心,只有三个。无色界也没有瞋心,三个。
欲界有几个地?欲界一个地——“五趣杂居地”。五个趣:地狱、饿鬼、畜生、人、天。这五个趣杂居的,都在欲界里边,杂然相处的,这是欲界,一共是九品烦恼。
色界里边,二、三、四、五是属于色界的四个禅。
“初禅”有九品的烦恼,初禅“离生喜乐地”,离了欲界的,而生起了色界的喜乐。
“定生喜乐”,欲界是散地,离开欲界的地,能够生喜乐;离开初禅,离开初禅的定,有更好的喜乐出来——“二禅”,也有九品。
“离喜妙乐”,这是把喜统统离掉,只有乐,这是“三禅”,是寂静的乐。
第四“舍念清净”,苦乐都没有,是清净的。每一个地九品。
无色界也是三个烦恼,贪、痴、慢,有四个地:“空无边处”九品,“识无边处”九品,“无所有处”九品,“非想非非想处”九品。
九九八十一品。这八十一品,最后一品是无学的金刚喻定断的,八十品是修道所断的。所以说修道所断的这个表上是八十品,果,从初、二、三、一直到四果向;第四果,就是断最后一品,就是成阿罗汉果了。
下面有十个缠,我们要把它加进去,为什么加?这个缠是十个烦恼,在《俱舍》里边。缠就是缠缚,把我们缚起来,捆起来,就跟绳子一样,把我们捆在三界里,尤其是,这些都是欲界的烦恼,把我们捆起来不得解放的。这十个缠,在十个根本烦恼没有的,十个根本烦恼就是五钝使,五利使,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十个之外的还有十个缠烦恼: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覆。
那么十个烦恼干啥呢?我们的烦恼,见所断的八十八;修所断的十个,就是欲界的四个,色界的三个,无色界的三个;十个加八十八,九十八,再加这十个——一百零八;我们的念珠一百零八就是这么来的,要断一百零八个烦恼。这一百零八烦恼就是这么兜起来的:见道所断的八十八个,修道所断的十个,再加上十个缠——小烦恼;一共一百零八烦恼。这个一百零八烦恼,都是我们流转生死的因,如果我们要断掉它,就是要修行,就是断这个。所以说我们念珠一百零八是有意思的,在消极的方面说,断一百零八个烦恼;在积极方面说,得一百零八个三昧。这是一百零八的来源了。
这是见所断、修所断的,大概知道一些。然后得了阿罗汉果,阿罗汉果得到之后,就可以永超出于三界,“是为出世禅”,这是出世禅。
它这里讲的是根本乘的,大乘的没有讲。那么大乘附带讲义里边,我们讲过,抄过,我们再看一看大乘的五道。
大乘五道次第
1、资粮道──发菩提心,修出离行。
2、加行道──修共菩提,四加行等。
3、见 道──断见所断惑,见无我,见利他功德,见王道朗现,登初地。
4、修 道──自初地乃至十地,修十波罗蜜多。
5、究竟道──断金刚习气,证人法二空,得菩提、涅槃二究竟果,亦即所谓无上佛乘。
前面的根本乘的,资粮道——亲近善士、听闻正法,那么大乘的也有五个道,资粮道是发菩提心、修出离行,这是大乘的资粮道。
加行道,修共菩提,三十七道品,四加行——四加行不是我们的四加行,这个四加行是暖、顶、忍、世第一,这四个加行.
见道,是断见惑,见道把见道所断的烦恼灭掉,见无我,无我跟根本乘一样,也是见无我.但是大乘的见道,还要见利他的功德,因为大乘要利他,在没有见道之前,虽然说利他功德很大,怎么怎么,只是听听人家说,勉勉强强的,不是证到的。在见道的时候利他的功德,亲自证到,这个再去利他,出于自觉的,不是人家劝的。所以说大乘的见道,还要见利他功德。“王道朗现”,王道朗现就是说菩提道这一道看得清清楚楚,我们将来能成佛的那个道看得到,“王道”,“王”就是国王,比喻这个法王,法王是佛,成佛的道已经看清楚,就是菩提道次第,证了初果之后,他的路程碑自己都有数。证初地,这个从地位来说,是初地菩萨。
那么修道,初地到十地,初地到十地修十波罗蜜多,初地是布施波罗蜜多,圆满了;二地么,持戒,一直到十地么,方便、愿、力、智,七地是方便波罗蜜,八地是愿波罗蜜,九地是力、十地是智了。
那就是说大乘的五道。(这里是根本乘的五道介绍,大乘五道没有介绍,我们把讲义里边大乘的五道也写了一下。)
下边就是修的东西。共菩提——三十七道品、无量——四无量、八背舍、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四禅、四空、灭尽定(四禅、四空、灭尽定,这是九次第定)。
“除惑愿智满”,这个是“禅果”,就是修禅定的果。“除惑”,能够灭烦恼,世间禅是把烦恼压下去,不给他现行,出世禅,把烦恼根子都断掉了。“愿智满”——愿满、智满,那是说无学果,在佛的果上,一切烦恼习气断完了的,一切愿都满掉了的。我们说十地菩萨,过去所发的一切好的愿全部满愿。“圆满无边愿”,这个我们《五字真言》不是念的吗?十地菩萨,十地颂里边有,“知天等类音”,一切过去因地所发的好愿,过去做不到的,在这个时候全部满足,全部都满愿。“智满”,一切智慧圆满。
“神通”,六通。外道是五通,没有漏尽通,我们佛教里边加一个漏尽通,前五通也比他们高。“正等明”,就是三明。三明六通。
它的用处,可以“引百千三昧”、“十力”——佛的十个力、四个无畏法。“唯佛不共法,皆从禅定生”。
甲二 禅科
共菩提无量 八背舍解脱 八胜处十遍 禅空灭尽定
“三十七道品”,前面《菩提道科颂》有,我们就不写了。“四无量”,大家知道——慈、悲、喜、舍,也不写。“八背舍”,这个后头有,大家看后面一百九十二页。
我们一开头的时候给大家说,讲法相的时候,并没有离开行持,我们尽管讲唯识,行持要包在里边。但是有智慧没有智慧有分别,有智慧的看到一切经典都是教授,都是教我们修行的;没有智慧的就看到这是讲道理的,那是讲修行的,分了两截。所以我们不要把经书看成单讲教,或者有些是口诀——单讲行的。这个弄得不好,要堕入谤法,这是《菩提道次第》一开头就提醒我们的。那么就是说,经教里边很多的是行持。但是我们的智慧有大小,智慧大的看到就马上可以用的;智慧小的,就看到一点点;没有智慧的就看到这只是讲空道理,跟行持毫不相干,这就是智慧的分别。这个道理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广说,我们不多讲。那就是说,在讲唯识的时候,行持也包在里面 ,但是我们看智慧的大小,能用多少。那么在讲这个修法里边,并没有离开法相,离开法相你就盲修瞎练,盲修瞎练就要着魔,不但得不到成佛,还要着魔堕落。
“八背舍”,我们要知道,这是从禅定来的功德。
八背舍解脱
背舍三界贪 久成称解脱
什么叫“八背舍”?“背舍三界贪,久成称解脱”,开始背舍,“背”是厌离,跟你反方向,背朝着你嘛,把你舍掉,最后舍掉功夫成熟,就解脱了。
这里(3B)我们引《大毗婆娑》的:“此云解脱者,谓弃背义也”。“弃”,抛弃的弃,“背”还是靠背的背,“义也”。所谓解脱,就是弃背的意思。就是开始弃背,最后解脱了。我们一个一个看下去,什么叫八背舍、八解脱呢?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于内身有色想贪,为除此贪,观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故名解脱。
第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有色”,对自己内身有色想的贪,就是说对自己色身的贪着,没有解脱。“内身有色”,还没有除,为了要把这个贪除掉,观外界色,外色不净,就是观九想观、白骨观等等。自己对自己内心色身的贪着还没有除掉,要除掉这个贪着,就观外色——外面的白骨、尸体,观他的九想、不净,你这样子观想,使内边的那个贪的心除掉。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于…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