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73

  ..续本文上一页,头不准你抬的,这是斗争,你要低的。你又不在受斗争,你头低这么低干啥呢?没有这个需要。头不能要倾,不要太低,也不能仰,仰到看天一样的,不需要。那么头该怎么样子呢?就像一个麦穗结了麦,稍微弯弯的,稍一点点弯,稍微往前倾一点点,那么头不准倾仰。

  “眼下视鼻心”,眼观鼻,鼻观心,这是一个直线。但不是真的观那个鼻子,观了鼻子的话眼睛要痛,就是眼睛顺了那个线下去。

  “唇齿舌自然”,“唇齿”,我们的口唇、牙齿听其自然,不要咬得太紧,当然也不要开。“舌”头,一般说舌顶上颚,但是舌头有人太短的,你感到顶在那里不舒服的,那也可以自然。

  前面七个是毗卢七法,再加一个“出入息”,一共八个。

  “息出入无知”,就是息细。这个息很粗,呼啦呼啦地,拉风箱一样的,人家听到很粗。那么你坐下去之后,息调一下之后,你自己已经息进出都很细,感觉不到,那就是息下去了。

  

  端身发正愿 安住于背舍 若初夜后夜 昼日分亦尔

  

  “端身发正愿”,这样子坐好之后,要发正愿。“安住于背舍”,背弃烦恼,背弃那个恶的黑法。“若初夜后夜,昼日分亦尔。”初夜后夜,跟昼——白天的三分,都要是经行,要就是跏趺而坐。

  

  丙四 卧

  中夜如法息 光明正念知

  

  “中夜如法息”,如法地养息。“光明正念知”,光明,正念,前面都讲过的,光明观,正知正念。

  

  乙七 精进悎寤

  后夜速悎寤 宴默或思惟 或语论诵读 远离世典籍

  绮饰巧文词 无能引义利 如来所说法 极甚深甚深

  空性相应理 及诸缘起义 殷重复无间 摄受令坚住

  为成就修行 非利养称敬 , 于如是诸法 说诵善通利

  智慧善观察 见理善了意 不习近喧杂 多业多言论

  

  “后夜速悎寤”,到了后夜赶快起来。“宴默或思惟”,或者静坐,或者思惟法义,“或语论诵读”,或者是辩论,或者是大声念诵,或者是背诵。

  “远离世典籍”,世间上的书不要去看,世间上尤其是那一类,“绮饰巧文词”,华丽的文字,“无能引义利”,对我们修行没有好处的书就不要看。

  反正我们佛教徒,一般世间的什么小说,一些文学的作品等等,最好是不要看。这些看了之后,都引起一些不正的思惟,引起一些感情的事情,不太好的。即使这个文章极好,或者是世间上名著等等,也不要贪那个名著。海公上师给我们榜样做出来,藏地最有名的一个戏剧,供养了大众僧的,叫大家都好看的。不看,这个就对!不要去贪着这一些,这些都放不下,修行怎么提得起呢?不要说现身的成就,哪怕你想生极乐世界,你总还得放下,这些东西不要去执着。“无能引义利”,不能引我们修行,没有利、没有好处的东西不要去执着。

  “如来所说法”,佛所说的法,一种是“极甚深甚深”,非常甚深的空性的道理。空性相应的道理就是“缘起义”。一个是甚深的空性,一个是广的缘起——深广两个。

  “殷重复无间,摄受令坚住”,这个反过来,不但要去看,要去研究,要去背诵,要“殷重”,非常之慎重,还要“无间”,不要间断。“摄受令坚住”,听了之后不算数,要思,思了之后还要摄,把它不要忘记掉——“坚住”,可以坚稳的拿住。

  “为成就修行,非利养称敬。”这个目的要辨一下,你把那些法坚住地摄受,为什么原因?不是拿了去卖,跟人家去说,要名誉利养,不是这个。为了修行,成就修行。

  所以说,这里也是很简单明白地跟我们说,我们学法的目的是为修行,绝对不是说名闻利养。如果你以名闻利养的心来学法的话,护法菩萨会挡住你,不会成就,学不好,或者出障,学不成。所以你不要自己……,要好好地发心,不要走到偏路上去。学法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很少,是不是都不聪明吗?很多聪明的、有才干的,就是发心不正,挡住,没有成就,或者是出障,或者着魔,这个自己要有警惕性。我们的学法,甚深的空性,缘起的广大的义利,要殷重、无间地去学,不但学,还要摄受、坚住,但是这个为了修行,不是名闻利养,不是利养称敬、恭敬。

  “于如是诸法,说诵善通利。”这些法能说、能诵,要极通达、通利。

  “智慧善观察”,通达的时候,要拿智慧出来观察。

  “见理善了意”,要把它的道理看出来,深深地明白它的真正的意义,不是就依文解义,这是就表面上看一看就算,要深透到里边的真正的意思。

  “不习近喧杂”,那么修行的人,杂乱的地方不要多去,多去之后,那也就是对自己修行,要打闲岔的。

  “多业多言论”,也不要做太多的事情,也不要说太多的话。

  

  乙八 语默

  若言必称量 合理而正直 寂静顺彼心 乐勤宣正法

  晏默善思寻 于自有契证 远离增上慢 下劣差别证

  心不生喜足 得证必无退 时时习止观 乐断乐修证

  无间殷重行 寒热皆策进

  

  “若言必称量”,要说话的时候,合量,合什么量?因明的三支比量,或者是合于正量,佛的圣教量等等,不能乱说。

  “合理而正直”,要符合正理,而且要针对地说,不要弯弯曲曲地说一套。

  “寂静顺彼心”,说法的时候,心不要躁,就是不要起烦恼心,以清静的、寂静的心去说;还要生悲心,不要尽是反了他的说。一般世间上的人,你总要顺他一点,他才听得进去。如果他说一句,“不是的,你这个不对的!”再说,“又不是的!”这几个“不是的”,他不要听了。“算了,你这个跟我不相应,我听不进去”。要顺着他,即使他是不对的,转个弯子,先顺着他,慢慢弯过来,他看到这是不对。所以不要马上一下否定他,这是对初机。那么禅宗对你真正修行的人,棒喝来起,就是针锋相对地给你一棒,看你受不受得了,受得了你就开悟,受不了你就退掉,就完,信心也没有了。

  这个主要对比丘说的。如果在家人不要你接近闲杂,不要多业,不要多言论,那么他生意也不作,城市里也不住,一天到晚话也不说,人家说你呆了。出家有出家的任务,在家有在家的任务,不能划等号。这里主要是对出家人说的。

  “乐勤宣正法”,我们说自利之后,要利他,所以说对说正法,弘扬正法,要有意乐心,要有精进的心,不能偷懒,也不能说不高兴。但是也不要过分地执着,逢人便说。这个人在走路,你拉住他,我对你说什么什么什么。人家不爱听的,你跟在后头里尽拖尽说,这个也不好。

  “宴默善寻思”,在坐的时候,不说话的,是静下来好好地寻思、思惟。

  “于自有契证”,假使自己证,有些契入,或者证到一些什么,“远离增上慢”,不要自以为我已经证到什么。有些居士就说证到五地、证到九地等等,增上慢。实际上没有,他就是产生的境界不知道,他以为一些等于说稀奇的境界出现,就认为自己是很高的证到,那么这个就要靠多学。你多学了之后,里程碑都知道,这是在什么路程,这是在什么道上,你自己一清二楚地话,就不会有增上慢。如果你没有教理的知识,你自己有一点超人的经验,自己也飘飘然,认为自己怎么样,这些增上慢你就不要有,要离增上慢。说了半天,这个还必须要学教,学教之后,增上慢就生不起。你没有证到,怎么增上慢呢?

  “下劣差别证”,很低的一些或者定中有什么境界,或者梦梦到有什么,差别就是不完整地证到一些。

  “心不生喜足”,不要以此为足,到处宣传我不得了,我怎么怎么怎么了。

  “得证必无退”,假使得了好处之后,必定要保养它,不要退。

  “时时习止观”,这些经常入定的道路,既然具备这些条件之后,就要“时时习止观”,经常要修习这个止观,修入定。止观,九住心、九毗钵舍那就进入止观双运,入定,那么这个开始要练习。

  “乐断乐修证”,乐于断烦恼,才能乐修证,单是乐修证,不断烦恼的话,那个修证,第一是得不到,第二是假使你说得到,就是魔来,没有断烦恼的修证就是魔。如果断了烦恼之后,修证不求自得,自然会得,断了烦恼就是修证。学过《俱舍》就知道,断一品烦恼,证一品择灭,这就是修证,你还要什么修证呢?

  “无间殷重行”,那么这一些修行,要无间地做,不要五分钟热度,今天高兴得很,拼命干,第二天全部放下,不干了。要无间,没有间断的,殷重,不但没有间断,还是非常慎重地、恭恭敬敬地去做。

  “寒热皆策进”,再冷的天还是要修,再热的天还不放弃。这样才有成就可以说。

  

  乙九 解劳寝息

  为解劳寝息 当于隐蔽处 衣身须臾息 久则损善品

  

  “为解劳寝息”,那么这样子精进之中,万一遇到疲劳不堪的时候该怎么办?“解劳寝息”,那就是说在白天太热的气候,精神太不支的时候,也可以稍稍地养息一下。

  “当于隐蔽处”,但是你哪里养息呢?隐蔽处,人家看不到的地方。

  “衣身须臾息”,不要脱衣服,就是穿了衣服须臾息,须臾息就是一下儿,把这一阵昏沉过,赶紧起来修行,不要尽睡,白天不能尽睡,因为你实在支不住,可以开许,隐蔽的地方,不要人看到的地方。“久则损善品”,假使你睡得太长,对善法有损害。

  

  如是正知住 现生无罪犯 恶作变悔等 习久自趣定

  

  你能够这样子正知而住,因为你自觉于正知,即于现生不会做错事情,这一辈子不会犯什么戒,也不会做什么过失。既然不犯戒,不犯罪,恶作变悔就不会,恶作追悔,都是做错了之后才追悔,你现在每做一件事情都正知而住,这个该做,这个不该做,一清二楚,不会搞错的,那么你怎么会恶作?不会恶作了。不会恶作了之后,入定就有门,修定里面就怕掉举恶作这些东西扰乱你的定心,那么这些东西从事上把它排除,那么当然,可以“习久自趣定”,时间久定自然就来了。这个定,是前面那些的因缘的果,前面的因缘具备之后…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