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访问葛印卡导师 ――谈内观禅修

  访问葛印卡导师 ――谈内观禅修

  

  下文的访问,是1996年由台湾内观中心的林崇安教授访问正在印度指导内观的葛印卡导师,就内观法门的特色,作一全面的请益。导师强调修行的重点必须将藏在潜意识中的习气去除。由于潜意识中的习气与身上的感受相关连,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就要对身上的感受保持高度的警觉,并且时时了知其无常、无我的特性。

  

  问一:葛印卡导师,请您扼要解说一下什么是内观?

  

  答:内观是对身心现象每一刹那的运作,作客观的观察;它是一种如实体验真理的智慧。内观禅修便是在实证的层面上,客观观察自己的实相的一个法门,观察它的如实的面目,而不是它的表相。

  

  问二:修练内观的目的何在?

  

  答:其目的是净化心灵,生起爱心与慈悲心去帮助他人。为了这目的,他必须体验自己身心现象的真理,唯有如此他才能发展出智慧来灭除贪瞋的习性,以及对“我”“我所有”“我的灵魂”的假相及错觉。

  

  问三:您如何教导内观的练习?

  

  答:为了训练内观,学员必须参加最少一次十日的内观课程。最初三天,藉由观察自然的呼吸来训练“观息”,使心念集中。接着六天,要求学员观察身上的感受,使他们体验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产生智慧。最后,传授“慈悲心”发展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与爱心。

  

  问四:当修练内观时,为何禅修者要往内观察自己的身心现象,而不往外观察宇宙的真理?

  

  答:往外尝试观察真理,他容易落入只是理性思考的陷阱,但是当他往内观察,可以直接体验真理。往内直接体验真理比往外容易。内在的真理与外在的真理是一样的,在《相应阿含》的Rohita 经中,佛陀明白地指出我们的身躯内就存在着整个宇宙。

  

  问五:很多宗师都声称他们的方法能净化心灵,那么内观法门的特殊处何在?

  

  答:没错,许多方法确实可以净化心灵到一个程度,但是内观法门可以使人到达心灵的最深层面,去根除“随眠”——心灵深处的不善习气、潜在的烦恼。

  

  问六:古代以及今日这些修练内观的人,真正净化了心灵吗?

  

  答:佛陀时期无数的人们以及其后的人透过修练内观而净化了他们的心灵,走出了痛苦。此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例子,例如鸯鸠摩罗,他曾杀害了999 人,经由修练变成一位圣人。甚至今日,许多修练内观的人,也发现他们净化了心灵,走出了痛苦。人们是他们自己的习性——瞋恨、恶意、敌意、情绪、恐惧、自我、毒瘾、酒瘾及烟瘾的囚犯。藉由内观可容易地走出这些心理的不净,并从这些与不净相连的苦恼中解脱出来,体验自在。在印度的研究单位,研究许多个案,证实修练内观可以在此生的此时、此地就净化了心灵。

  

  问七:您强调佛陀重要的发现是观察身上感受的内观法门,有经上的证据吗?

  

  答:有!《四念住经》、《缘起经》、《杂阿含经》中的“受相应”,都是含括内观精华的重要经典。佛陀之前及以后的印度宗师们,都教导人们走出欲望的诱惑。每个人都承认对“感官物件”的执着是一种真正的束缚。但是佛陀更进一步探索有关痛苦生起的真理,他发现人们实际的执着,不在“感官物件”,而是当感官物件与感官接触时产生在身上的“感受”,人们的贪、瞋习性反应是依缘于感受(的乐或苦)。因此,人们要解决的,不只是感官与它们的各别物件,还要解决这二者接触所合成的“感受”。对感受必须警觉,不要生起贪瞋的习性反应。这点在佛陀的缘起开示中,说得很明白。

  

  依据《缘起经》,六根与各物件间所被忽略的关键“感受”,以及“贪爱”的习性反应,是佛陀独特的发现。在他之前,没有人想到“感受”是“贪爱”的最接近的原因。这是佛陀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当他体验到与“感受”相关的真理时,他宣称他的慧眼打开了(见Naja Sutta)。

  

  佛陀的主要教导在于八圣道,关于这点,他对我们清楚地解释说:八圣道是体验联系整个感受的真理(见Vedana Panha Sutta )。

  

  同样,四念住是佛陀对禅修的主要教导,在此他要我们修练四念住去体验联系整个感受的真理( 见Vedana Sutta )。在修练四念住时,他要我们维持“勤奋努力、彻知无常、念念觉知”,对“彻知无常”的解释,他明白指出禅修者在体验其他实相时,必须不断觉知到“感受”的生起与消灭。

  

  以上这些引据足以证明觉察“感受”对禅修者占有非常重要的份量,并符合佛陀的教导。

  

  问八:您在佛陀入灭后二千多年才在缅甸学得此内观法门,您如何确知并证明您的法门一直保持原貌而未受修改?

  

  答:证明布丁是否是甜的,只有靠吃。今日我们传统的内观禅修者所得的结果与佛陀时期所得的相同。除非这法门一直维持它的纯粹原貌,所得的结果才会一样。

  

  历史的证据开示,大约佛灭二百三十年,在阿育王时期佛法传到了缅甸。佛灭五百年后,印度本土已无纯粹的内观法门。大约佛灭一千二百年后,缅甸北部已没有原先的佛法;而后有一名为阿新阿罗汉的比丘来到北缅甸的巴罔(阿里玛达拿布罗),使当地的阿瑙罗塔国王相信纯粹的佛法存在在南缅甸,史上记载着,阿瑙罗塔国王将经典与比丘们从南缅甸迎来并在国内建立佛法后,这位伟大的内观禅修比丘阿新阿罗汉便去缅甸中部,定居在萨盖陵,即今日的曼达垒(瓦城)附近,在他的余生,他不断禅修并教导几位比丘内观法门。一般人相信,当地的师生间将纯粹的内观传了下来,虽然修练的人不多。在一百年前,此地伟大的论师雷狄· 萨亚道比丘从传统师父学到此法门,并传给他人。早先此法门只传比丘们,但雷狄· 萨亚道首先将此传给在家居士,其主要弟子之一就是来自南缅甸的在家居士萨亚· 乌铁。萨亚· 乌铁接着传此法门给很多的比丘及居士,萨亚基· 乌巴庆是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随后开始传授内观,此法门从他传给我及其它的人。佛陀至萨亚基· 乌巴庆之间,虽然没有历代祖师的详细传记,但是由此法门所获得的效果,可以证明它是纯净的法门,目前,科学研究对本法门的成效评价,更加强这个信念。

  

  再者,内观的训练非常符合四念住及其它的经典,这点也使人相信这法门就是佛陀所教导的纯净法门。

  

  问九:为何内观法门在佛灭五百年后消失于印度?

  

  答:我想主要的理由是:这法门不再维持它的纯粹性。若不是修行者不再强调觉知感受,就是修行者虽觉知感受,但忘记对感受要保持平等心,要了解其无常、苦、无我的身心特性;会如此发生偏失,可能是他们将许多宗派或哲学教条以及其他的修练方法加到这合乎科学的内观法门上,因为我们发现,在今日仍然有人这么做。许多不同宗派的老师来参加内观课程,学习本法门,但未学好这法门的纯粹原貌就开始去教别人;由于执着他们宗派哲学的信仰,他们把他们的信仰加在本法门上,使本法门扭曲了;结果,这法门就失去它的功效,在过去也应是如此发生过。当法门失去它的功效,自然人们不再修练它,它就在这个国家消失了。

  

  问十:佛法是宇宙性的,并能被每一人修练吗?

  

  答:是的!整个佛法是宇宙性的。其教导是依据八圣道,它的每一步骤,就是戒律、禅定及智慧,也都是宇宙性的。任何宗派的个人,都能修练戒律而无困难;也都能修练禅定及智慧,此二种是以个人所体验的真理作物件——也就是呼吸及感受——任何人都能修练这个而无困难,因为这二种禅修的物件是宇宙性的,同时,每人必将得到相同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佛法是宇宙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这个理由,我强调内观适用到任何宗派的每一个人。

  

  问十一:经由修练内观,我们可以达成佛果吗?

  

  答:是的,那些想成佛、走菩萨道的人,对他们而言,内观是核心的,且是有帮助的。菩萨必须保持他的心免于贪、瞋、痴等不净的心理,而后强烈的慈悲心及善意才能生起。我们难以想象在充满贪、瞋、恶意或敌意的心理时,会有慈悲心。内观可以去除这些不净的心理而使心清净,使慈悲心及无我的服务心生起,并加强。

  

  因此,内观有助于那些想早日解脱成阿罗汉的人,以及那些想以慈悲心服务大众,走在菩萨路上想究竟成佛的人。

  

  问十二:经由观察我们身上的感受,我们如何去除烦恼并改变我们习性?直接观察我们的心,不使恶念生起不是较容易吗?

  

  答:将恶念改成善念以净心,当然是一种好的练习。在佛陀之前及以后,许多其他的老师都这么教。但这并不是佛法的深处。观察心是不容易的,观察感受则是容易的,感受不外是任一刹那心理状态的呈现。如果你忽略觉知身上的感受,而不给予任何重视,那么,你就忽略了“缘起”的重要教导。事实的真相是:在较深的层面,由身上的感受产生了贪心与瞋心(注:以受为缘生爱),这是佛陀的体验。他发现到心上生起任何想法时,身上就开始有感受的流动。《增支部》说:“心上生起的法,伴随着感受。”他的教导是要人们觉知感受而不贪着,要保持平等心,不执着于它,如此,就能从产生束缚及痛苦的旧习性中脱离出来。

  

  将恶念改变成善念的练习,只能净化意识层面,而随眠(心的深层的不净思想)以及心的习性仍未触及。因此,佛陀对身上的感受给予如此的重视(因为它与潜意识中的随眠相关连)。

  

  问十三:在阿含经中,佛陀曾提及深藏在我们潜意识中的微细烦恼吗?他有提到如何去除它们吗?

  

  答:在阿含经中,将深藏在我们潜意识中的微细烦恼称作“随眠”(或翻译作“使”)。在下列的经中,佛陀的开示明白地指出藉由观察各种感受将…

《访问葛印卡导师 ――谈内观禅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