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忾心,内之残忍性,内之反对性。
三之为何?诸比丘!贪欲为内之污,内之敌,内之敌忾心,内之残忍性,内之反对
性。诸比丘!瞋恚为内之污,内之敌,内之敌忾心,内之残忍性,内之反对性。诸
比丘!愚痴为内之污,内之敌,内之敌忾心,内之残忍性,内之反对性。实诸比丘!
此等有三内之污,内之敌,内之敌忾心,内之残忍性,内之反对性。」
「贪者招不义 贪者心跳跃
由内心起畏 而人不自觉
贪者不知义 贪者不见法
84 贪已服人时 有盲与暗黑
是故舍贪心 应贪不贪者
由彼能舍贪 如由莲落露
瞋心招不义 瞋使心跳跃
由内心起畏 而人不自觉
瞋者不知义 瞋者不见法
瞋已服人时 有盲与暗黑
是故舍瞋心 应瞋不瞋者
由彼能舍瞋 多罗果落枝
愚者招不义 愚者心跳跃
由内心起畏 而人不自觉
痴者不知义 痴者不见法
愚已服人时 有盲与暗黑
85 是故舍愚痴 应痴不痴者
彼总断愚痴 如日升于暗」
八九(三、四、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由三恶法所征服,心消耗之提婆达多,难
免永劫住于恶趣、奈落。三之为何?诸比丘!恶欲所征服,心消耗之提婆达多,难
免永劫住于恶趣、奈落。诸比丘!恶友所征服,心消耗之提婆达多,难免永劫住于
恶趣、奈落。且〔未达〕最上应作之事,仅依此世事11,又彼停止修习〔上人法〕
12,功终于半13。实诸比丘!由此等三恶法所征服,心消耗之提婆达多,难免永劫
住于恶趣、奈落。」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心怀恶欲者 勿生任何世
如复为恶欲 彼应知恶趣
86 彼提婆达多 我闻谓智者
崇为修身者 誉己高如焰
一切为懈怠 彼恼佛如来
可怖阿鼻狱 彼入四之门
以谓无恶业 背反清静者
心污失恭敬 只将触恶果
思将以毒瓶 沾污大海人
以彼应不得 实海较彼大
彼以恶言辞 损害如来者
87 行正心善佛 彼之言不及
智者作斯友 一切应从彼
成道之比丘 将成苦之灭
我闻世尊说此义。
第四品
摄颂曰:
寻思(八○)恭敬(八一)声(八二),死(八三)世间(八四)不净(八五),
法(八六)闇黑所作(八七),污(八八)提婆达多(八九)以上第四品,此等
共为十。
注 1 本事经一二六(大正藏、一七卷六九四页)参照。
2 本事经一三七(同六九八页)参照。
3 杂阿含卷第二六见品三(大正藏、二卷六九三~四页)参照。
4 本事经一三六(同六九七页)参照。
5 本事经一三二(同六九六页)参照。
6 本事经一二五(同六九四页)说尊重正法之点一致。
7 在此处造名为法为九种之出世间法(四向、四果、涅槃)。彼法之随法为戒清净之前分修
行之法(注释三五二页)。
8 所谓「此有随法」为彼相应之自性、适当之自性(同上)。
9 A,N,vol,II,P.14(出于汉译南传藏、一九卷二二页)。
10 在本事经一○○、一○一于说同法数之点类似。
11 指由不放逸之单禅智。
12 指上人法。
13 虽思未有义务然已为多义务为堕沙门法之失(注释三六五页)。
《三集 第四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