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量功德,其利益更将于多生多世中持续的增长。原因是,假如我们为一切众生而回向某一件事,由于众生之数无限,故其利益亦将无限。反之,持了一百万的“玛尼”而不回向其利益给一切众生,其功德将比为一切众生而仅仅持了一百遍“玛尼”还少。
主要的正行修法部分,必须要离於概念和执着。事实上,这意味着具有对现象的空无本质――空性的完全了悟。但这对初修者而言,并不容易了解;因此,对我们来说,主要的重点乃是身、语、意,完全专心一至的运作。例如,我们的身体做大礼拜时,如果夹杂着一般闲语,而心中充满执着与憎恨的念头;这种只有身体的机械式礼拜,还不如别动较好。
我们应一直结合身、语、意在我们的修行中;以身礼拜,以语持诵皈依祈情文,把意念保持专注于我们做这些礼拜的意义上才是。要记得当我们合掌于额前,我们礼敬诸佛之身;当我们合掌于喉间,我们礼敬诸佛之语;而当我们合掌于心时,我们礼敬诸佛之意。接着,当我们以前额、双手、双膝触地时,我们礼敬诸佛之身、语、意、功德和事业,同时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五方一切众生,在我们的心中都转化成五种智慧。
这种心念我们应明确谨慎留心的维持着。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好的工作者就是一直留心于其事业中的人。他以身体专注于工作上,以其语来讨论什么该做、什么该避免,以其心极小心地思考着他正在做的事。否则你最后可能会像个裁缝时总是望着窗外、和所有在店中的人聊天的裁缝师;发现竟把正在做的衣服缝到自己的衣服上。
当我们说真正的修行必须是:“离於概念与执着“时,是指离於依恋、离於醉心迷惑、离於散乱之心等等。如果我们做了一个一万块银币的广大供养时,我们不该以为:“噢!我做了如此的一个大供养!那对我的余生已经够了。我将要获取我的善行之果,享受其业果。事实上,我可能做了比任何人所曾做过都还大的供养。”一个以如此小心眼的态度所作的供养,事实上是极有限和相当无用的。我们应愿我们的供养能被无限制的成倍增加。假如我们供养了一百万,我们应希望有能力供养二百万,同时离於慢心。
有四种徒费布施善行之事:希求回报、炫于他人、懊悔布施与遗漏回向其功德给一切众生。简而言之,一件善行必须完全地离於任何第二个念头与希冀、想像;应离於做者、受者与一个动作的概念。
修法时,我们的心必须离於有害的想法,否则将会像在美味的食物中下毒般地坏了整件事。同样地,如果我们想以身、语、意来做正确的修行,但我们却掺杂了执着、嗔恨与傲慢,我们的修持将不会有太多利益。
第三个殊胜的方法,是结行时的回向功德,他将令此功德之果不断地增长,而代以一旦受用其果后,功德的享尽。不论我们做了一个或一千个礼拜,供了一盏或一千盏油灯,我们都应祈愿:“我为遍及虚空之一切有情众生,特别是我曾认为是怨敌者,回向过去、现在、未来所作的一切功德。”当我们做此回向时,我们应非常清楚我们现在所作的是什么,就好像我们正和每一个众生携手协力般。我们不应以为功德被一切有情众生所分掉了,而要认为每一个众生都得到了全部的功德。
如果我们将任何行为,都辅以这三种殊胜的方法,即使不是像持诵了几十亿遍心咒,或供养了大笔的钱财那般明显的广大行为,也将会有无量的、真实的利益。
由于纯正、广大的发心――菩提心,因此大乘方堪称为“大”。失去了菩提心,即使我们称自己是大圆满、大手印或大中道的修行者,我们也仍是在自私的狭隘道上。
假如我们有了这三种殊胜的方法,我们便拥有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如果我们没有了他们,就没有了进步的方法。真正的修行是个必须被开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去转化我们自己,如果从初修时,我们便完全地离於执着与嗔恨,并持续敌将无量有情众生放在心中,我们便已准备好了被启发了悟,并且不需要在最初的地方修持。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也就是为何我们需要去留心教法的意义,警惕于观照我们的身、语、意的所为。如果我们如此的修持,我们将会在道上有进步,而没有太多的困难。就像个有教养的小孩,我们能够从他如何吃东西等日常行为中看出来(是不是有教养),因为他的心曾被这种训练所改变。
我们必须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我们禅修中所出现的境界保持住。我们有可能会以为自己已达到一种高的层次,但事实上这种想法却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障碍,并且我们也将无法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不同环境。座上禅修与下座后的时段,应该彼此补充、加强,否则将会很难达成解脱。
在初修时这并不容易;在中途这种定解也非异常坚固;但在最后,他会变的极自然。因此,在刚开始时我们就必须以最大的努力来精进修持。请好好的思维这番话。
《三身曼达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