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课
思考题
27、什么叫做六垢?请一一解释。六垢对闻法有何影响?
28、为什么说在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最难认识?你自己对此有哪些体会?
29、在听法的过程中,一切功德为何与傲慢者无缘?你是否有傲慢?请举例说明。今后你打算怎么样做?
30、信心分为哪四种?请具体阐述。哪一种信心最好?你有什么样的信心?
31、为什么说对世间和出世间而言,具有希求心都相当关键?你如何理解“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这句话?
32、佛陀在因地时,对佛法是怎么样希求的?相比之下,你又是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何感想?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闻法方式中,之前学习了断除三种过患,今天讲净除六种垢染。
比如吃饭时,如果碗没洗干净,里面有许多油腻污垢,则不能使用,否则对健康有损。同样,听法时如果有六种垢染,则法器不清净,即使装模作样地坐在那里,所闻之法也很难融入自心。我们作为凡夫人,过失方面什么都具足,功德方面却少得可怜,故肯定会有这些垢染。因而在闻法之前,应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
丁二(六垢)分六:一、傲慢;二、无正信;三、不求法;四、外散;五、内收;六、疲厌。
闻法时必须断除的六种垢染,依照《释明论》中所言:“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简而言之,
一、傲慢:傲气十足,认为自己远远胜过了说法上师。
二、无正信:对上师、正法无有点滴信心,甚至怀有邪见。
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对听闻佛法没有意乐,听不听都无所谓。
四、外散:心思旁骛,散于色声香味等外境中。
五、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致使昏昏欲睡。
六、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身体疲劳等,而生起厌烦之心。
以上是略说,下面将逐一广说。
其实《大圆满前行》文字上浅显易懂。藏文就是这样的,我翻译成汉文的过程中,也尽量译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只要你有小学水平,即可了知其中要义。虽然它的字面意思好理解,但其意义却相当深奥,尤其与自心一一对照时,许多内容都做不到。因此,大家也应该看自己哪些做得到、哪些做不到,做得到的要再接再厉,做不到的则应全力以赴改掉恶习,这是每一个修行人要努力的方向。
戊一、傲慢:
《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在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
如果你生起嗔心,别人会看出你发脾气了,自己也能明显感到心里不舒服;如果生起贪心,你能察觉到“我对某某人生起极大贪爱,对某某事物生起贪恋之心”,别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如果生起极为严重的痴心,你的行为上会表现出打瞌睡、昏沉等,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有点迷糊。可是嫉妒和傲慢并非那么容易被发现的,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它会一直不断地产生。
因此,大家应当详细审视自相续。有些人比较无知,觉得自己所作所为都正确,高高在上,傲气十足,根本没意识到内心的烦恼。藏地有句俗语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或者说:“傲慢的铁球上,生不出功德的苗芽。”只要相续中有了傲慢,认为自己比法师更胜一筹,那就如同身上披了件雨衣,雨水无法进来一样,所有功德从此与自己无缘。为什么呢?因为有了傲慢,便会认为上师讲的这个我懂、那个我也懂,心外就像有个防卫兵,任何功德一来,马上就被挡了出去。
有傲慢的话,法师明明讲得不错,自己也会挑三拣四,找出一些毛病。最近我发现外面个别知识分子,对佛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常常咬文嚼字,以世间知识去衡量佛法,认为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有些指责非常可笑。其实,这只是他自己没有懂那些内容而已。因为以前对佛教没有深入研究过,再加上对藏传佛教因明的推理方法一窍不通,总认为上师说的一句话,必须要远离不遍、过遍、不容有三大过失(1),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即便是一个大学教授,所说的话也不可能句句如此。
以前我们在成都编字典时,没有学过因明的有些大学教授,对每个名词的解释特别苦恼,他觉得:“这个名词这样解释的话,就会遍于另一个名词上。”其实,名词解释并不需要遣除过遍等过失,只要从本体上描述它的概念就可以了,因明和逻辑学的要求也是这样。但现在有些人,一知半解就指指点点,半杯水就开始哗哗响,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
学习佛法的时候,傲慢的人最可怜,法师有什么功德、讲得怎样如法,他始终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当然,如果法师真的讲不出什么,那就另当别论了,但若法师具足法相,在传法的过程中,你理当恭敬谛听。有些人没有任何修证,也没系统完整地学过经论,只知道成天挑法师的毛病,可真正让他讲的话,他又一句也讲不来,这种傲慢者在如今比比皆是。所以,大家务必要观察自相续,尤其在闻法过程中,一旦有傲慢的心态,立即要把它改过来,不然的话,佛法再怎么殊胜,自己也得不到利益。
古往今来许多高僧大德非常谦虚,我看过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传记,他们依止上师时,绝不会挑上师的毛病。大家也清楚,麦彭仁波切是文殊菩萨的真实化身,他的智慧无人能及,若想挑上师的错误,肯定能挑得出来。但他从来也没有,由于他对佛法和上师的尊重,上师所讲的法对他利益非常大。
前段时间,据说学院有个别道友,听法师读错了一个字,就在下面开始驳斥。后来我对那人严厉地批评了,说:“如果这样,你不要呆在学院。也许法师读错了一两个字,但这不是很关键,在态度上,你对法师反抗,是对闻法规律一窍不通的表现,这样的话,法师所讲之法对你肯定不利!”有些人稍微受过高等教育,就始终看不起别人,但真正让他来讲,又文不对题、词不达意,非常可怜。所以,每个人一定要摧毁自己的傲慢。
包括我们选一些法师(堪布或堪姆)时,最主要是先看他傲慢心重不重,如果重的话,一旦他当上法师,就会把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那就算他有多么高的佛教水平和世间水平,我们也不敢用,因为看不到别人功德的人,是绝不会有利他心的。所以,我们还是尽量选一些比较谦虚、比较老实的,即使他学问不是特别高,但人品非常好、戒律很清净,对众生也是有利的。这对长期闻思修行、弘扬佛法非常有必要。法王如意宝的原则也是如此,每一次评选堪布,在探讨的过程中,经常听上师说:“这人看起来傲慢心挺重的,还是暂时算了吧……”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学问越大,对别人的尊重和恭敬越强。所以,有智慧的人没有必要傲慢,没有智慧的人傲慢更会自取其辱。麦彭仁波切也说过:“大士傲慢何必要?若无我慢更庄严。劣者傲慢有何用?若有我慢更受辱。”故我们应像寂天菩萨所言:“今当去慢心,甘为众生仆。”遣除一切傲慢之心,心甘情愿当众生的仆人。
如果自己因在世间或出世间某些方面有少许功德,比如世间方面,曾读过大学,有超群的才华、丰厚的财产;出世间方面,闻思修行了很长时间、在学院得过密法,便认为“我现在很了不起,跟其他人截然不同”,这样一来,势必见不到别人的功德,也发现不了自己的过失,任何功德都无法融入相续。
因此,每个人要观察自己有没有傲慢。傲慢有时不容易察觉,倘若旁边的道友发现了,也可以好心提醒一下:“你认为自己很不错,但别人说你傲慢心挺重,你应该注意平时的说话、心态!”否则,有些人始终看不到自己的傲慢。原来我寺院里有个出家人,别人都说他很傲慢,具体傲不傲慢我也不知道,但每一次开法会时,他就穿上比较漂亮的衣服,坐在那里不可一世的样子,很多人看不惯他那种姿态,可他自己并不发觉。所以,傲慢真的很难以察觉,哪怕你穿一件漂亮衣服,觉得在所有的人中最好看,这也属于一种傲慢。当然,《亲友书》中骄和慢有不同解释,但这里并没有详细地分开。
尤其是听受佛法时,在任何法师面前不要有傲慢,不然,法师给你讲了多少课,你的相续也不会有改变。大家不妨想一想,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及汉地著名的高僧大德,他们都曾在别人面前听过法,估计他们的上师也肯定有种种情况,但他们对上师依然十分恭敬,如此才对自相续有利。
我本人也依止过好几位上师,在此过程中,有些上师非常了不起,出口成章,特别有智慧;有些上师显现上不是这样。以前有位堪布嘎巴,他跟法王如意宝一起去石渠求过学,他有一次给我们传《三戒论》,颂词放在上面,讲义放在下面,读一遍颂词就接着念讲义。刚开始我觉得自己看一遍都可以随便讲,根本不需要这样,但是转念又想:“我怎么能对上师如此不敬?上师闻思这么多年了,这样讲也是一种示现。”然后就以很虔诚、很恭敬的心态来听,依此遣除了自己的傲慢。
不仅仅是那次,后来我也听了很多法。别人可能觉得我傲慢心很重,但我自己认为,在听法的过程中,有些上师讲的虽然超不出我的理解,可我一直对上师恭恭敬敬,因为接受传承、听闻佛法有不可思议的加持。不像有些人那样,听了一次课,觉得法师跟自己差不多,讲不出什么道理来,下一次就不去听了。我依止上师的时候,也许很多缘起比…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