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转*轮好,或是三转*轮好?南传佛教好,北传佛教好,还是藏传佛教好?但如果有了上师教言,这一切经论和教典的内容,都可通过上师的窍诀来领受,即先要有出离心,在此基础上有菩提心,然后以无二慧来抉择空性。(无二慧在显宗中是中观,在密宗中是证悟自知自明的心识本体。)归根结底,就是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为基础,破一切人我相、法我相。大概这么几句话,就把所有经教的内容都概括了,如此修持也会非常圆满。
因此,上师教言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的话,你不一定皈依;即使皈依了,也根本不知方向,完全凭自学很困难。我经常都会想:“倘若没有上师如意宝当年的摄受,我不一定出家。即使出了家,也许现在会像有些出家人一样,表面上看来挺不错,威仪也很庄重,但内心跟在家人没什么差别,对佛法根本一无所知。所以,真的非常非常感恩上师!”
要知道,上师的窍诀确实很重要,假如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将经论要点与自心融为一体而修行。因此,有了佛法也不行,自己皈依了也不行,还必须有善知识摄受。《戒律花鬘论》中有一句话是:“六十岁也孩童。”意思是说,即使六十岁皈依三宝,但不懂教理的话,也跟孩童没有差别。而要想懂得教理,就一定要依止上师。
戒律中规定,如果弟子没有通达三藏,十年中要依止上师。十年以后,假如你学得可以,则可离开上师,出外弘法利生;假如学得不行,还要继续依止。但现在人可不是这样,只要上师给你剃了头,第二天就无影无踪了。很多人都是如此,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里,口口声声非要依止我,结果我把他的头剃完后——“谢谢,拜拜了!”第二天就背着包走了。他自己也没想过怎么依止,只是把这当作一个形式而已。
其实,依止善知识务必要长期。世间人读小学和中学,尚且需要九年义务教育,那我们学佛的人若不受九年佛法教育,则达不到真正佛教徒的资格。我们不仅需要佛法的基础教育,更重要的是不能离开上师。学院中极个别稳重的道友,长年一直住在这里,每天坚持闻思修行,已将近二十年了,真的很随喜。如果没有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熏习,凡夫人的坏习气特别多,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在一个道场,或者上师面前小住几天,然后就离开的话,恐怕是不行的。
以前的布玛莫扎和嘉纳思扎,历史中记载,曾五百世转世为班智达,纵然如此,他们也分别于21年、9年中承侍上师。圣者尚且如是显现,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俗子,可能刚从地狱、饿鬼中爬出来,好不容易有了依止善知识的机会,就更应值得珍惜了。虽然依止的过程中,也许有点辛苦、有点累,但求法没有一个快乐的,此时必须要有耐心。
在我们学院,成绩较好、戒律清净、人格不错的道友想离开时,我通常会劝阻他们。有些人认为我怀有私人目的:“那——我过段时间再回来帮您发心,可不可以?”其实,我并不是想你给我发心,而是想到你自己刚学不久,就这样离开的话,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到了社会上,很容易跟以前的贪嗔痴混为一体,没有能力自拔。所以,首先不能离开善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关于此理,《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讲了很多,与密宗的窍诀大致无二。比如,善财童子依止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说过:“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这一教诲与密宗对上师观清净心如出一辙。还有善财童子依止观世音菩萨时,心中作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与密宗中视师为佛,视师为佛法之本、功德之源的含义也完全相同。因此,亲近善知识乃修持佛法的全部,并不是密宗的一家之言。
若想获得佛法的最高境界,依止上师必不可少。有些人以为离开上师后,自己就自由了,此时定有成才的机会。这种念头,就像小孩子逃学一样,当时有许多美好的愿望:“我从学校逃出来之后,肯定能买一个很棒的玩具,然后玩得特别开心。”实际上,这种想法特别愚痴。所以,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要长期依止才有真实收获。
下面讲一段阿底峡尊者的故事,以说明上师的教言与摄受尤为重要:
从前,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时,度母授记说:“希望你尽快前往雪域,那里有与你前世有缘、三怙主(6)化身的三位弟子正等着你,如果摄受他们,将有利于弘扬佛法。”而这三怙主的化身,就是库鄂仲三人,即库·尊珠雍中、鄂·勒巴协绕、仲敦巴·杰瓦穷乃。
后来,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弘法,仲敦巴问了很多问题,记录下来汇集成《祖师问答录》;库和鄂两人也问了一些教言,记录下来成为《弟子问答录》。这两部问答录,总称为《嘎当问答录》,其中涵摄了修心的殊胜窍诀,与《扎嘎山法》和《修心门扉》一样相当殊胜,同时,里面还讲了阿底峡尊者与库鄂仲三弟子之间的前世因缘。
(这些问答录,我很早以前便想翻译,但苦于没有时间,就这样一直拖着。大概二十多年前,我去马尔康的温古寺,给那里的二十多名僧人安居、传法。每天上午传完法,下午我就带上《弟子问答录》和《祖师问答录》,坐在旁边的森林里看。那时候,我刚出家没几年,出离心非常强,对阿底峡尊者、仲敦巴的行为特别有信心。现在每当路过那个寺院和森林,心里也感觉很舒服。这两本书确实非常好,可能有些老道友也记得,法王如意宝以前经常引用,讲他们师徒之间生生世世的殊胜因缘,内容十分精彩。)
阿底峡尊者一生中有不可计数的弟子。他来藏地之后,在康区一带,主要是库鄂仲三人;在卫藏一带,则有大译师仁青桑波、那措·赤诚嘉纳、菩提光。尊者在尼泊尔也有不少极为出色的徒众,在印度也有许多班智达弟子。不过在藏地,尊者主要是与仲敦巴他们几个弘扬佛法,而且极为成功。现在虽说过了这么多年,但后人听到他们的教言、窍诀,尽管语言很短,可是对内心的作用相当大。
记得有一次,库鄂仲三人向尊者请教:“修行人若想获得解脱或遍知佛果,经论教典与上师窍诀哪一个更重要呢?”
尊者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上师窍诀重要。”
三人又问:“这是为什么呢?”
尊者答道:“即使你对读诵传讲三藏无所不知,对诸法的法相无所不晓,但如果实地修行时不具备上师指点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互相脱离的结局。”
(像世间的文学家,或学因明辩论的寻伺者,他们对法相讲得特别清楚,将色法的法相、五蕴的法相说得头头是道,可是若缺少上师的窍诀,即使讲得天花乱坠,实际上要真正修持时,也根本无从下手。
前段时间,学院全体僧众闭关二十天左右。这个时候,过去没有修行过的人,整天就在家里憋着,很辛苦。我遇到一个法相师,他就说:“修行真不好过,讲法倒还可以。无论让我讲《因明》、讲《现观》,都没有问题,但是闭关的话,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唉,我讲法这么多年,很惭愧哦!”
所以,大家理论上虽然要精通,但这些理论若要结合自己的相续,必须依靠上师窍诀。否则,佛教经论多得不可胜数,在短暂的一生中全部都修,恐怕不太现实。倘若没有上师的实修口诀,就会导致法是法、人是人,人与法根本无法相融。但如果有了上师指点,法融入了心,就像《前行》这部法,最初怎么样发心、中间怎么样入定、最后怎么样回向,必定会了了分明。所以说,上师的窍诀很关键。)
三同门继续请教道:“假如完整地归纳上师窍诀,能否概括为净持小乘戒、菩萨戒、密乘戒三种律仪,以及身口意三门日日夜夜勤修善法呢?”
尊者回答说:“这样概括还不足够。”
三同门问:“这又是为什么?”
尊者答言:“即便三戒守护得一尘不染,但若对三界没有生厌离心,仍然是轮回之因。
即使三门勤勤恳恳地奉行善法,但若不懂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
(有些人身体天天在佛堂磕头、打坐;口中不断地念诵佛号、观音心咒、《金刚经》;心里也不生贪嗔痴,尽量地行持善法。或者来学院开法会,闭关一个月念百万佛号,非常非常精进。但他坐车回去的路上,生起一个大嗔心,跟金刚道友打架、吵架,结果辛辛苦苦一个月的善根,都会被一扫而空。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回向,不懂以菩提心来摄持,纵然精进地闭关、禅修、苦行,可是分别念一生起,以前的善根还没来得及保存,一下子就全都没了。不但没了,还可能造下很多罪业。
但若有了上师的窍诀,做任何善法结束时都会回向,以菩提心摄持此善根。就像你好不容易赚了一笔钱,出门时要把它锁在保险柜里,或者存在银行里。同样,你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如果以回向来摄持,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会空耗。这一点特别重要,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
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一系列功德,但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世的生计,而不可能获得来世解脱之道。”
(有些人为什么修行很成功?主要因为他能看破今世,不管对名也好、利也好,都看得很淡,一心一意向往解脱。而有一部分人,表面上看来很不错,但由于贪著今生的名闻利养,以致修行一败涂地。我们学院培养的法师,也有这种情况。所以任何一个群体中,很难做到百分之百非常圆满。)
总之,得到上师的摄受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上师窍诀,则生不起出离心,即使清净三种戒律也没用;如果没有上师窍诀,不懂善根以菩提心来摄持,三门日夜精进也收效甚微;如果没有上师窍诀,不知看破一切而以解脱为目的,纵然戒律、智慧无与伦比,也只能成为人天福报之因。
然而,一般人对此根本不明白,他们一生中皓首穷经,翻阅了无数佛经论著,最终仍然茫然迷惑。例如,鲁迅先生读了佛经之后,知道极个别经典很殊胜,于是开始捐钱刻印,但遗憾的是,他缺少真正的窍诀,否则,像他这么聪明的人,肯定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我还写过一些文学巨匠和明星的佛教情结(7),很多人因为没有上师窍诀,结果只是与佛教结个善缘、种个善根。要知道,佛教甚深窍诀的钥匙,唯一在上师手中,上师若没有为你打开宝藏之门,你在门外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内在精华并不能得到。故《真实论》中云:“欲成一切智,即依善知识,仅凭自精进,无能成圣佛。盲人依自身,不能攀高峰。”世间上虽然也有自学成才的现象,但在佛教当中,上师的窍诀不可或缺,不然,仅凭自己的精进,想获得成就难如登天。
当然,依止善知识,并不是非要找一个人。很多人总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上师,有个人就跟我讲:“我寻找好多年了,但一直找不到非常合适、与我相应的上师。”倘若你实在找不到,可以将《大圆满前行》当作上师,它又叫“无嗔阿阇黎(8)”。一般的上师,不管古代也好、现代也好,显现上有时还会有嗔心,不那么好依止。而《大圆满前行》这个法,永远不会对你生嗔,你随时都可以祈祷、翻阅。
以上已经分析了十八种暇满,我们要认认真真一个一个观察,看哪些具足、哪些不具足。假如你完整无缺地具足八闲暇、十圆满,自己的身体就称为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假如只具备一部分,则对已经具足的,应当生起欢喜心,对尚不具足的,要尽量想一切办法令己具足!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1)现今流传之佛典,从语言上可分为:巴利文、梵文、藏文、汉文、日文、蒙古文、满文、西夏文、西洋文等数种。单单是汉文《大藏经》,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千余年间,仅经录即近50种之多,流传至今尚有20余种,收录的经籍数量不等。各个时代编纂的《大藏经》,形式和内容互有不同。
(2)《龙藏》:中国清刻藏经,是清代的官版。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命王公大臣、汉僧及喇嘛一百三十余人,广集经本,校勘编稿。十三年开刻,至乾隆三年(1738)完成(故又称《乾隆大藏经》),仅仅费了四年工夫。版片现还完全存在,国内各寺院所藏印本也极多。
(3)《永乐南藏》:为明永乐年间据《洪武南藏》的重刻本,编次有所改动。全藏636函。经版藏于报恩寺,由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主管批准,供全国各地寺院请印,平均每年约刷印20藏,所以流传的印本较多。该藏虽系根据《洪武南藏》重刻,但书写和镂刻都不及《洪武南藏》工整。
(4)《永乐北藏》:继《永乐南藏》之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在北京雕造的大藏经。全藏636函,大批刷印分赐全国各大寺院。后在明万历十二年(1584)又续刻各宗著述36种,41函,410卷,并入该藏,并附《永乐南藏》4种经卷和目录,计5种,15函,153卷。
(5)《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发起,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小野玄妙等人负责编辑校勘,1934年印行。收入佛籍总数冠于各种《大藏经》,计正藏、续藏、图像和总目录共3493部,13520卷。
(6)三怙主: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大势至菩萨)。
(7)详见《妙法宝库15—唤醒迷梦》之《仅有借鉴与研究是不够的》、《红尘中的佛光》。
(8)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结文》中说:“是故此论易懂摄要义,如浅慧者心室具金宝,劣慧者意暗处有明灯,妙义自现无嗔阿阇黎。”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二十一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