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观根尘识体证无我(上)
Uthondara Sayadaw讲 大山脚佛教坐禅中心 译
视觉的那一时刻
当外界的色彩和我们的眼器官接触时,引起眼识,发起作用,此时称为视觉的那一时刻。
色彩和视觉器官为无意识的物体。色彩为观看的物体,器官为看的助缘,眼识为精神。所以当我们在观看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和物质,色彩和视觉器官为物质,眼识为精神。
如果没有色尘,视觉不能成立,所以色尘是缘。如有色尘而没有视觉器官,视觉也不能成立,所以视觉器官也是助缘。眼识为色尘和视觉器官接触时所产生的结果,所以在观看的那一时刻也只有起因和结果。以上的解释是真理的说明。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种真理,在观看的那一时刻会产生很多不洁之心。
每当色尘和视觉器官接触时,眼识便产生作用。凡夫常说:「我看到。」如果这指的是:我可以看到色尘,那么把眼睛闭起来也应该可以看到啊!可是却不可能的。例如:请你看这一枝笔,你们能够看到吗?当然可以。现在把眼睛闭起来,是否可以看到?不可以。如果说是你看到笔,那么当眼睛闭上时,也应该可以看到笔啊!所以很明显的不是你看到这一枝笔。
又一般凡夫常说:「我亲眼看到这枝笔。」如果说是眼睛看到色尘,当它不存在时,那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这枝笔?有时候当我入眠时眼睛还开着,这眼睛是否也一样能够看到东西呢?不可能。当我们在睡时,眼识不存在,在那一时刻只有睡眠的意识。能够使我们观察到色尘不是我或视觉器官的作用,而是眼识。
凡夫常常错误的把眼识当为我、他或她。因为我们时常说:「我看到。」这是不正见的。我们误认为视觉器官和眼识为我人。所以每当视觉器官和色尘接触时,我们误认为有男人或女人的存在,这是没有正见,因为我们把色尘当为人我。
依照世俗的看法,我们可以说:「我看到、他看到或她看到。」但是依照真理,这里根本没有我、你、她,只有眼识在反映色尘。
当我们在起观视觉的那一刻时,必须以真理去观察。我们说:「我看到。」应该把这「我看到」分为两部份,即是「我」是世俗的用法,而「看到」是真理的显现。在「我」和「看到」之间,必须观察「看到」。当在进修时,如果在观察「我」即是错误,必须观察「看到」才能证悟真理。
在进修时如没有观察真理,将会产生很多不洁之心。因为存有这「我」观念的存在,每当和色尘接触时,喜欢的将会产生贪的念头,而不喜欢的将会产生瞋的念头。因为不知道这里只有精神和色质的存在,才会产生愚痴。
在观察的那一时刻,如不希望产生妄念,必须保持着「看到、看到」。当你保持这样注意时,眼识所产生的成为起观的目标。这种观察即为内观智识(insight knowledge)在这里「看到」是一种现象,而注意在观察又是一种现象,所以在观察的那一时刻,根本没有你、我、他或她的存在。因此这样就可以断除不正见、贪、瞋、痴和其他恶的念头。
有 句 启 示:Cakkhu Mapi Yatha
Ando:意为虽然我们有眼睛,但在修行时如同盲人。这启示教我们不可随心所欲的去观看。并不是要我们把眼睛闭上不看。意思是要我们每当在观看时起了了分明之心。
假如你的脸是向着北方而要看西方时,你必须慢慢的把头移向西方。在移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这「要看」的念头。你如果没有注意这「要看」的念头,你将会误以为是「我要看」。这是不正见。其实不是这「我要看」,而是这贪看的念头产生,一种现象的发生而已。
当你在起观这「要看」的念头时,这欲念成为我们起观的目标,而这起观或注意的心成为我们内观的智识。所以在起观这「要看」的念头时没有不洁之心产生,如贪、瞋、痴、不正见和其他等等。
当我们把头移向目标时,必须保持这了了分明的精神。起初注意这要转弯的念头,然后观察这慢慢转弯的行动。如果没有注意这转弯的过程,我们将会误认为是头在转。依照真理,这里没有头在转,只有无意识的风质在转动。因此在这转弯的行动中,根本没有头在转,没有男人、女人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无意识现象的发生。
当我们在起观这整个转弯的过程中,这转弯的动作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或起观的精神却成为我们内观的智识。所以只依靠这转弯的动作中,也可以得到内观的智识。
所以,每当我们在观察某件事物时,必须保持「看到、看到」的念头。这呈现的眼识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的心将成为我们内观智识。所以每当观看时,必须心念分明。
听觉的那一时刻
现在我将解释有关声音、听觉器官和耳识。每当声音和听觉器官接触时,耳识就产生作用,这就是称为听觉的那一时刻。
当耳识产生时,一般人说:「我听到。」如果依照世俗可以这么说,但是依照真理,这是错误的说法。如果说是我听到,当我们把耳朵关起来时,却不能听到,所以不能说是我听到。
有时候我们常说:「我亲耳听到。」如果说是耳朵听到,那为什么当你睡眠时,又不能听到声音呢?所以不能够说是耳朵听到。听觉是来自耳识,并不是来自我人或耳朵,声音和听觉器官是无意识的物质,它们不能起分别作用。听觉是耳识的作用,它能分别出声音来。耳识为精神,声音和听觉器官或耳朵为物质,所以在听觉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和物质。如果在此时不能分别出那一些是精神和物质即是愚痴,如果误认为精神和物质是我人、他、她,男人、女人或其他等等,那是不正见。
如这声音动听,我们便喜欢它,贪心便产生。如这声音逆耳,我们便讨厌它,瞋心也因此而产生。如果在听觉的那一时刻没有起观,很多不洁之心将会产生。
如果声音不存在,听觉不能成立。又如声音存在,但是把耳朵闭起来,听觉也不能成立。所以声音和耳朵为起因,耳识的产生为结果。所以在听觉的那一时刻也只有起因和结果而已。
当我们把火柴磨擦在火柴盒时,火柴燃烧,同样的,每当声音和耳朵接触时,耳识便产生。在这里火柴和火柴盒好比耳朵和声音,火焰为耳识。
(一)我们不能说火焰在火柴里,同样的耳识也不在声音里。
(二)我们不能说火焰藏在火柴盒里,同样的耳识也没有藏在耳朵里。
(三)我们不能说出火焰从哪里来而往哪里去,同样的,我们也不知耳识从那里来又消失到那里去。
(四)在此声音和听觉器官为主因,耳识为结果。所以在听觉的那一刻只有主因和结果或精神和物质而已。
(五)在听觉的那一时刻,耳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的心为内观智识。所以在听觉时也能得到内观智识。
我们的精神在一时刻中只能注意一个目标。所以当我们的精神在注意听觉时,没有不洁之心产生。
刚才我提到「顺耳之声将产生贪念,逆耳之声起瞋念」这句话不是绝对的。还需要依靠我们的专注心。
如果我们能够起观到声音为无常的物质,不断的在改变,没有本性。这就是智慧的观察。如果有了这智慧,虽然多顺耳或多逆耳的声音都不能使你产生贪、瞋之心。
有句启示“Sotava Bodhiva Yatha”意为修行者,虽然有耳朵,必须伪装着耳聋。这启示告诉我们不可随心所欲的去听闻。其意思并不是要我们把耳朵闭上,而是在听闻的那一时刻必须专心。
如果要听闻某种事情,必须注意这要听的念头,如果听到声音,注意这听觉。这样你可以得到内观智识。
如果你没有注意这「要听」的念头,你将误认为是「我要听」。这是不正见。而且会产生不洁之心。
但是在听觉的那一时刻如果起观,将没有不洁之心产生。所以你每当要听闻时,你必须小心去观察。
嗅觉的那一时刻
今天我将给你们解释气味、嗅觉器官或鼻根和鼻识。当气味和嗅觉器官接触时,鼻识便
产生作用。气味和鼻根为无意识的物质,它们没有知觉。鼻识能分别出各种不同的气味来。它为意识的现象所以属于精神。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
如果没有气味,鼻识不能产生;如果有气味而没有鼻根,鼻觉也不能产生。所以气味和鼻根为起因,鼻识为结果。因此在嗅觉的那一
时刻只有起因和结果,根本没有男人、女人、男孩或其他等等。
当鼻识产生时,如我们不认识其来源,将会误认为是我在嗅到气味。这是不正见,因为嗅觉是「鼻识」的作用而不是「我」的作用。
其实能够和嗅觉器官接触的只有气味,所
以根本没有男人、女人和其他的。但是我们深信有花的气味、男人的气味或女人的气味。我们的精神时常超越嗅觉而制造出个人观念来,因此我们常常误认香味为某人或某件东西,这是不正见。
有时候我们常说:「我亲鼻闻到这气味的。」这显现出是鼻子能够知道气味。如果存有这种见解就是不正见,因为鼻根只是嗅觉的助缘,它不能分别出什么气味来。可是我们时常误会这鼻根为气味的嗅者,如存有这种见解者即是不正见。
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如果这气味合意,你将会喜欢它,贪心因此而产生,如果这气味逆意,你将会讨厌它,瞋心便因此而产生。
如果我们不知道精神与物质的实相,这就是愚痴。如果误认精神和物质是属于我、他或她就是不正见。在嗅觉时没有起观,…
《由观根尘识体证无我(Uthondara Sayadaw)》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