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修的真正价值
大善者--乌巴庆老师
以色列总理大卫.班.古里昂(David Ben Gurion)于1961年12月访问缅甸时,以国的新闻团体也随行至缅甸做采访报导。当时老师向所有受邀至国际禅修中心参加茶会的记者们做了一场演说,而与会人士也早已熟知老师的「什么是佛教」(What Buddhism Is)小手册。
老师在演讲前,从某位记者口中得知以色列人所深感兴趣的,是当前佛教禅修的价值,而不是来生会得到什么。因此,他将这篇演讲稿称为「佛教禅修的真正价值」(The Real Values of True Buddhist Meditation),并以他个人及学生们丰富的亲身经验来加以阐述。文中所附图表及图解说明了老师在公职生涯中的历程,以及他内在所沈潜着安详与平等的心。本文内容系节录自仰光「佛教评议会出版社」(Buddha Sasana Council Press)于 1962年所印行的讲稿。
序言
人们需要平静与安详的心,也就是过着圆满的生活,而要获得内心真正安详的最佳途径就是禅修。
佛教禅修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生命的最终目标——通往涅槃之路。然而,经由亲身经验而体证到禅修过程中必然包含此生两个重要层面,也就是获得心的平衡与身体的健康。
任何经历过佛教禅修过程的人都能具有快速做出决定的能力、正确而理智的判断力,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这样的心智能力当然也会促进圆满的生活,而且在内心净化的同时,生理的组织也会跟着净化,进而确保了身体的健康。然而,达成这些目标的基本要素就是正确的禅修方法与技巧。
本文所要介绍的就是国际禅修中心,也是截至目前为止我们所经历过最好的禅修中心之一,其创始人乌巴庆老师所教导的简单而有效的技巧。
那些有意享受内心平静喜乐与身体安康等圆满生活的人们,当然会专注于自身的修持,并且明智地来到这个中心,接受老师所指导的禅修课程。
—伦坡(Lun Baw)缅甸公共服务委员会主席(Chairman,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 Burma)
一、佛教徒的基础
佛教徒是指皈依佛、法、僧的人。
我们可将佛教徒分为以下四种:
因怖畏(Bhaya)而成为佛教徒
因求利养(Labha)而成为佛教徒
因出生(Kula)时就已是佛教徒
因信仰(Saddha)而成为佛教徒
佛教徒还可进一步区分为以下两类:
想要在此生中努力解脱的人;
累积足够波罗蜜且具有成为下列觉悟者信念的人:
佛陀(觉悟者,发现解脱的方法,且已修习,经由自身努力而到达终点)
辟支佛(Pacceka Buddha,亦即独觉,无法教导别人他所证得的方法)
上首弟子(Agga-savakas)
大弟子(Maha-savakas)
阿罗汉(Arahat,解脱者,已灭尽所有不净烦脑)
要实现成佛或辟支佛等愿力所需累积波罗蜜的时间长度各有不同,大致可区分如下:
未来佛:
精进佛陀(Viriyadhika Buddha,以精进力为主导)需勤修波罗蜜十六阿僧祗(Asankheyya)及十万大劫(Kappa)才能达到成佛目标。
信者佛陀(Saddhadhika Buddha,以信为主导)需勤修波罗蜜八阿僧祗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
慧者佛陀(Pannadhika Buddha,以智慧为主导)需勤修波罗蜜四阿僧祗及十万大劫之后才能成佛。
辟支佛:二阿僧祇及十万大劫。
上首弟子:一阿僧祇及十万大劫。
大弟子:十万大劫。
阿罗汉:大约一百至一千个大劫。
精进佛陀的主导因素是精进,信者佛陀是信仰,而慧者佛陀则是智慧。
任何人只要成为佛教徒,他就已经得到佛法的种子,而这个种子也将随着他的能力逐渐成长。为了能成佛、辟支佛或上首弟子等资格的愿力来达到涅槃的最终目标,每一位佛教徒都应该踏上这条八圣道。
想在此生中尝试解脱的人们,可区分为以下四种:
敏锐的智者(Ugghatitannu,只要听闻简短的开示就能悟道)
广说的智者(Vipancitannu,需要详加解释才能悟道)
未了的智者(Neyya,需有导师引导)
文句的智者(Padaparama,此种人需精研教义)
敏锐的智者能亲见佛陀,而且在听闻简短的开示后,就能证得圣道与圣果。
广说的智者需听闻详加解说的开示后,才能证得道与果。
未了的智者不论听闻简短的或详细解说的开示之后,仍无法证得道与果,而必须加上日以继夜、经年累月努力不懈地精研教义与修持,才可能证入道与果的境界。
佛陀如此回答菩提王子(Bodhirajakumara)的提问,「我不会说出证悟圣果的确切时间,即使你离弃俗世而加入僧团,仍须视情况而定,可能要经过七年、六年、五年、两年或一年才能证悟。甚至可能只要六个月、三个月、两个月或一个月就能证悟。换言之,我也不否认只要十四日、七日、一日或甚至几个小时就证得阿罗汉的可能。因为这一切都依照着不同的因素而定。」
文句的行者即使接触到佛陀的教导(Buddha sasana—佛陀教法存在的时期),完全投入佛法的钻研与修行,仍无法在此生证得道与果。他所能做的就是累积习行和潜能。此生也无法解脱生死轮回。如果他在为定(Samadhi)修习止(Samatha)与为智慧(Panna)修习内观(Vipassana)时往生了,那么他确定来世能再出生为人或天人(Deva),他就能在来世与佛法,就是佛陀入灭,大般涅槃(Maha-pari-nibbana)之后的五千年间,相逢的机缘中,证得道与果的境界。
因此,只有具足波罗蜜的人,如上述四种人,被认为会努力朝向解脱且精进于佛教禅修之道。无疑地,我们深信那些在合格老师指导下修持佛教禅修,而且坚定勤奋地走上这条八圣道的人们,必定是未了的智者或文句的行者。
二、佛法的本质
佛法是非常微妙、深奥且难以了悟的。一个人必须坚持而勤奋地走在这条八圣道上才能:
达到彻底了知痛苦的实相。
灭除苦的根源,以及
达到苦的止息。
唯有完全解脱的圣者、阿罗汉能彻底了知痛苦的实相。在了知痛苦的实相之后,苦的根源也会自动地灭除,而最终将会达到苦的止息。在了解佛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透过八圣道,戒(Sila)、定(Samadhi)、慧(Panna)三步骤的禅修过程来了知痛苦的实相。佛陀如此譬喻,「从远处射箭,且能丝毫不差地穿过一个小孔是非常困难的;若要将弓箭精准地从头发的一端射穿,使其分叉开来就更加困难了;但要穿透『世间一切皆为苦』的实相则是难上加难。」
因此,唯有精进修持佛法,证入四种圣者之流,并享有四种圣果境界的人,才能领悟正法的六种特质:
一、正法并非猜测或臆想所得的结果,而是个人亲身体验得来的,而且在各个层面上都是如此清晰可见。
二、那些能依照佛陀教导的技巧精进修持的人们,当下就能得到正法所带来的利益。
三、正法对修持者的影响是立即的,因为在了知痛苦实相的同时,痛苦的根源也逐渐灭去了。
四、正法是经得起任何想检验它的人们的考验,因为他们将亲身体验到什么是法的利益。
五、法就是你自身的一部份,因此也能随时接受检验。
六、有八种圣弟子能完全体证正法的果实:
a) 证悟初道智者称为须陀洹道(Sotapatti-magga)
b) 证悟初果智者称为须陀洹果(Sotapatti-phala)
c) 证悟第二道智者称为斯陀含道(Sakada-gami-magga)
d) 证悟二果智者称为斯陀含果(Sakadagami-phala)
e) 证悟第三道智者称为阿那含道(Anagami-magga)
f) 证悟三果智者称为阿那含果(Anagami-phala)
g) 证悟第四道智者称为阿罗汉道(Arahatta-magga)
h) 证悟四果智者称为阿罗汉果(Arahata-phala)成为阿罗汉(arahat)
三、 修持八圣道(禅修中心的训练)
任何想接受佛教禅修训练课程的人们都必须遵循八圣道。八圣道是佛陀对五比丘(Panca-vaggiya)首次开示时所教导的究竟解脱之道,因此所有学员们都必须精勤地遵循八圣道基本要素:即戒、定、慧三步骤的修持方式。
戒(戒律)
1. 正语
2. 正业
3. 正命
定(心的专注)
4. 正精进
5. 正念
6. 正定
慧(智慧、内观)
7. 正思维
8. 正见
戒
第一个步骤是戒。首先,学员们必须遵守最起码的道德标准,那就是发愿不杀生、不窃取他人财物、不从事不正当的性行为、不说谎话,以及不饮酒等。我相信遵守这些戒律并不会违背到任何的宗教信仰。事实上,我们也注意到那些…
《佛教禅修的真正价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