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与正知研讨会:闭幕演讲
葛印卡老师
这场于1990年二月在法岗所举办的「感受与正知的重要性」研讨会,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的巴利文学者参加。
尊敬的比丘僧伽与法友们:
我们已经来到这场正法研讨会的快乐尾声;这是经由修习内观并且开始了解内观法理的一场特别研讨会。实修与法理,解行两者一样重要。
如果某个人实修,他(她)当然会到达最终的目标。即使从未接触过三藏经典,连其中一个字也没有研读过的人,而能认真不懈地实修,也会抵达最终的目标。但(不包含辟支佛)指出通往最终目标的道路,必须靠已经觉悟的人,也就是佛陀。只有走完全部的道路,才能够到达最终的目标。即使没有觉悟的人亲自导引我们,然而他所留下的话语仍然能够指出这条道路。
自佛陀指出这条道路迄今,已经存在着廿五个世纪的遥远鸿沟。因此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们或许会觉得没有信心,是否自己的方向正确?「我在做什么?这样做对吗?佛陀的教导真的是如此吗?」,疑惑因此而生。为了释疑,能帮助我们厘清道路的地图;法理(pariyatti)是相当有用的。但如果只停留在法理上,我会说他是相当不幸的。
法理使我们得到鼓励,使我们看清道路;但实修(patipatti)带领我们走向最终的目标。偶尔法理会因为不当的传译或解释,或是因为阅读它的学习者没有足够的能力理解它,而导致混淆。这些问题都可以经由实修来得到解决。一个不实修的人,便不能真切地了解法理在解脱路上,仅仅是提供导引与鼓舞的功能。对我而言,实修有着无比的重要性。
我来自于相当坚定而保守的传统印度家庭。当我第一次求教于乌巴庆老师时,他说明了这条道路是什么。我一边听课,同时也持续禅修。我并没有发现任何新鲜的事物。在我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戒(Sila,morality)本来就是很重要的,并没有什么新奇。而禅定(Samādhi,concentration):是的,禅定自然应该要练习。除非心得到控制、专注,否则如何能够获得法益呢?我一直以我的传统来研读着经典上的智慧(paññā,wisdom)。经典充满着智慧,确立于法中(sthitapragya -- established in wisdom)。我曾经读过「立于慧(Get established in paññā.)」。这不是新的;但它确实是新的,非常的特别,美妙。
现在,盲人得以重见光明。在黑暗中燃起一盏明灯,这是如此美妙。我曾经沈醉于知识上、宗教礼仪以及情感上的游戏。没有人告诉我,我如何才能够得到智慧,我如何才能够在智慧中确立。整个传统都没有这个方法。即使在我上完第一次十日课程后,我相当肯定情形如此。一个干渴的人,迷失在酷热沙漠中,只想着喝水。他是如此口渴,如此悲惨。某人过来告诉他一句真言:「哦,悲惨的人,你应该喝水。」但他没有给予任何的水,也没有指出哪边可以找到水。现在,我找到能给予水的人了。
对我来说,从贪爱、憎恨与无明中解脱,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能令我摆脱它们的方法,却是全新的事。这是佛陀对苦难中的人们最大的贡献。他指出了道路,一个方法。他持续了四十五年,日日夜夜来教导人们。为了让身体得到休息,保持觉知与对无常的了知,他只在夜里躺下来两三个小时。就这样四十五年,每天二十四小时不断地对受苦的人们提供正法的服务,不求任何回报。他充满着慈悲。他并没有想要建立宗派或哲学,一点也不。不然他就不是佛陀了。他只是教导人们脱离痛苦,一条离苦之路。
他教导大家正见(sammā ditthi),而非哲学信仰。他说只有靠正确的知识才能有正见。不然,尽管某些事物是多么地正确或合理,没有正确的知识就会有不当的看法(micchā ditthi)。只有正确的知识才能带来解脱,而正见是我们亲自的体验,在自身内的体验。惟有如此才是正当的;不然就不可能是对的。
当你听闻某件事时,你可能会揣摩或想象。但如果你未曾体验过,你怎么能够知道它是什么呢?如实(Yathā-bhuta):你的了解来自于你亲身的体验;不然就不是如实,而是听闻(yathā-shruta),或者是想象(yathā-kalpita),或者是你想要它依某种方式发生(yathā-vāñchita)。这都不是如实。如实必须来自于你内在体验:「哦!是的。这就是如实知见(yathā-bhuta ñāna dassanam)经由直接体验而了解的实相智慧。」你必须去体验内在的如实真相与来自于正确洞悟的智慧。否则它只是书上印着的一章章智慧,别人的智慧,而非你的智慧。书本知识(agama)适合用来鼓舞我。但当你开始亲自体验时,才算实践完成(adhigama)。于是你开始走上解脱之路,你亲自体验真相,才有解脱,别无其它。
那就是这位觉悟者的美妙之处。佛陀时代以及佛陀之前的时代,就有人修习禅定,但那不是正定(sammā samādhi--right concentration)。当时也有人传授智慧,但那也不过是口头的传授。每一个独特的宗派或是传统,都有它们各自的信仰,但那也仅只是语言上的,没有人真的实践智慧。有一些没有适当理解的人使用着极端的方法修习,因此他们也未从这些方法获得利益。
乔达摩并不是唯一的佛陀。在他之前有无数的佛,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一位达成觉悟,摆脱杂染的人都是佛,都是阿罗汉(解脱的人)。成为佛或阿罗汉的人,再也不会沾染烦恼。如果他有任何的沾染,那么他便不会是解脱的,是有问题的。如果他被这样的愿望驱使:「我一定要有一大群的信众跟随,在我死后,人们一定要为我盖庙塑像,好纪念彰显我的成就,向我祈祷着:『佛啊,你好伟大。』这些人会自称为佛教徒。」不,这决非佛的意愿。佛的意愿只是慈悲:「看,所有的人们都在受苦,我找到一道解脱之路。我经由实践,达到觉悟。愿愈来愈多的人能脱离他们的痛苦。」如果这是他的意愿,那么是的,这个人是佛。这是佛和我们普通人意愿不同之处。
在乔达摩佛陀的时代,甚至更久之前,有许多人声称他们已经是佛。这是许多托钵行乞者常用的词汇。他们称自己是佛。但佛是什么?如果一个人没有完全从不净中解脱,那他便不是佛。为了能分辨一个人是否从所有的不净中解脱,衡量的标准是慈悲,无限的慈悲。他不能只对那些自称是佛教徒的人慈悲,他的慈悲是无限的。唯有如此才是佛。
这是他何以对所有人如此教导真相的原因。他完全不想成立宗派。他跟人们说:「自己去体验。」有人过来寻求他的帮助,佛陀问他:「你认为如何?心(nāma)与物(rupa),是不是无常呢?」
「是的老师,是无常。」
「你认为它是快乐与痛苦的根源吗?」
「哦老师,它是痛苦的!」
「你认为,这是我、我的、我的灵魂吗?」
「不老师,心与物怎么可能是我、我的、我的灵魂呢?」
必须了解的是,回答的人并非佛陀的追随者,他是外地来的人。
佛陀问外地人:「你认为的是什么?(Kim maññasi
)」然后他做如上的回答。
这表示他相信的是,无常、苦与无我。佛陀继续说:「亲自去体验,于其中获得了解(Passa jāna)。」不管你相信的是什么,你必须在经验的层面上以内观去了解真相。这会给你帮助,没有别的。仅是相信天上有颗太阳,并不会给你光明与温暖,你得亲自去体验它。
这即是佛陀的贡献,如此美妙的贡献。不管他教导什么,他实践什么,他教的都只有实践(Yathā vādi, tathā kāri)。
佛陀全部的教导是如实知见,亲自体验然后了解。别因为它是经典、或是传统教化,或是老师这么说而直接相信。亲自去体验真相,当你肯定地发现它是有帮助的,然后再接受它,过着那样的生活。只有那样的生活对你有益,就这样,别无其它。
很少人能够实践,通常人们都是说教:「我充满着智慧。」但过着远离杂染的生活,是很困难的。一个自己亲身实践,然后也教别人如何实践的人,无疑是个非凡的人,美好的人。这也是佛陀吸引着我的地方。坦白说,在我上乌巴庆老师的第一次课程时,我连著名的法句经(Dhammapada)都没有念过。之后我才开始研读法理,那似乎是佛陀本人跟我说话一样,每一个字都有着深意。这也就是我的老师经常说,解行并进:实践然后法理。方向便开始清楚了起来。
当一个人在正道上进步着,两种珍贵品质自然在他的心中升起。一个是 pubbakāri:助人不求任何回报。如果你在行动之前,想到你应该因此收到好处,这就不是 pubbakāri。首先在心中升起的想法是:「我必须帮助别人。」而一点也没有想到会回报。这是一个走在正道上的人必须用来衡量自己的品格标准。另一个是 kataññutā,katavedi:感恩的心。这是实践正道者的第二个珍贵品质。随着感恩的心情:「我获得这美好的正法,使我远离所有痛苦。」如果感恩未曾生起,那么这个人当然没有在正法中成长。
当我来到这个国家开始教导时,我一直说:「我是在传授正法,而非佛法。」这不是疑问,也不是策略。佛陀从没有传授过佛法,他教的是正…
《感受与正知研讨会:闭幕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