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讲演录 (安乐行品第十四)▪P2

  ..续本文上一页体于以显现,故曰如实相。以随顺于遍计所执,遂依之起颠倒所生染法,若随顺真如实法,即为清净依他起性故不颠倒,以上为三性空观。由观一切法空,显于平等实相,远离颠倒,故法体常住不动。凡可进退移转者为动,以能动故或随上品进转,或随下品退失。有为法若是,无为法不尔。此于空观之中,一一显法体之实相。

  “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

  虚空无所有,亦无能有,故无能得无所得,二得俱无是即真如性,故为言语理路之所不能达。生、出、起三相,皆有为相,即有变异有毁灭。若实相平等常住,无毁灭相故无生相,无变异相故无出相、起相。

  “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

  以分别故有相,以分别相故有名,法体离于能遣所遣,故非名相所能到,故曰无名无相。以言语道断名相不及故,一切妄法遂于实相上均无所有。以下四句,更显法体之超妙。无有三世之相可得、为无量,无有十方之际可得、为无边,离一切烦恼障、为无碍,离一切所知障、为无障。以上十八句,为三观中之空观。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此为有观。一切法空既为真空,一切法有即为妄有。虚空、国土、三界、五趣、四生一切法境,莫不由迷妄想成,由无明生起,故曰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此特略说其义耳,能常作有、空两观,即能破人、法二我执,离烦恼、所知之二障,是即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也。

  辛二 重颂

  壬一 颂住安乐行

  癸一 劝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无怖畏心,欲说是经,应入行处及亲近处。

  此一颂半颂劝示,谓劝行此安乐行而示以应安住之处也。

  癸二 别颂

  子一 颂外人境有法二处

  “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长,凶险戏者,及旃陀罗,外道、梵;至亦不亲近增上慢人,贪著小乘三藏学者,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及比丘尼好戏笑者,深著五欲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

  此前一颂半,颂离损害、坏乱、恶业、恶见四缘。后三颂颂离劣友缘。三藏、指小乘之经、律、论三藏。名字罗汉,谓非真阿罗汉。现灭度,谓于现法中求究竟安乐,亦称现法涅槃。如在家、出家实未能离于五欲,而但求现世一生之安乐清净者,非解脱生死之涅槃也。以上均言应离。

  “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萨所,为闻佛道,菩萨则以无所畏心,不怀希望而为说法。

  此二颂、颂不离。闻佛道、谓闻修行成佛之道。不怀希望,谓不希望其名利恭敬,与必能荷担佛法也。

  “寡女、处女、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亦莫亲近屠儿、魁脍、畋猎、渔捕,为利杀害,贩肉自活,炫卖女色,如是之人皆勿亲近。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淫女等,尽勿亲近。莫独屏处为女说法,若说法时无得戏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

  此六颂、颂离四处。不男、谓非法器之众生,如前已释。魁脍、细切肉之人。畋猎、射击禽兽者。为利杀害,为谋生之利而以杀害生命为事。炫卖女色,指业淫者。屏处、独处也,屏处为女说法,则有乖仪轨。

  “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此总结也。无所畏等名为行处,离外恶缘等名为亲近处。以上总明外离恶缘,为行处、亲近处。

  子二 颂有空法行处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

  此颂有空二观为菩萨行处。不行、即于法无所行,为无法执。上、指佛法,中、指三乘之出世法,下、指世间法。有为、谓有生灭法,无为、无生灭法。实、即有实体之实法,不实、谓实体上分位之假法。以上颂法空。亦不分别为男为女,此为无众生执。不得诸法、不知、不见,谓我所有法空、及知者见者空也,以上颂生空。

  子三 颂中道境亲近处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

  此颂中道实相观为菩萨之亲近处。空无所有,谓有为法空;无有常住,谓无为法亦空。一切诸法有无、虚实、生灭之相,悉由因缘颠倒分别而生,而诸法之实体,唯是平等真如一真常住。故若了自心,则一切无有坚固之法,悉皆无有。菩萨惟修摄其心常住一相,即住于无所住,亦无住而无不住也。

  壬二 颂得安乐果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说斯经时,无有怯弱。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以正忆念,随义观法。从禅定起,为诸国王、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其心安隐,无有怯弱。文殊师利!是名菩萨安住初法,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远离诸恶,住于佛法,故心无怯弱;无怯故安,因安故乐。后五句结之。

  庚二 正语行

  辛一 标劝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

  此标举应住之处、以劝诸菩萨也。

  辛二 别示

  壬一 长行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此释应离七恶。乐说人过,及说经典过,轻慢其余法师,及说人长短,均为言语之过,为说经时所应远离。智度论云:善人相者,不自赞毁,不赞毁他。又说经典过,及慢余法师者,大都为大乘、小乘互较优劣等事。若称名说其过恶,则阻其向大。若赞声闻小乘人之美,则使信大乘者心志不坚。以上六种,均为应离之语恶。无怨嫌声闻之心,似属意业,然既存是心,则易出诸口,故亦应戒。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此释善修安乐心。盖所住者安乐行,能住者心也,故应善修此心。不逆听者之意、为契机,答必以大乘法、为契理。令得一切种智,则为菩萨之体佛心也。

  壬二 重颂

  癸一 颂修安乐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菩萨常乐安隐说法,于清净地而施床座,以油涂身,澡浴尘秽,著新净衣,内外俱净,安处座,随问为说。

  此颂安坐净身、随问说法。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

  此颂和颜演说微妙法义。

  “若有难问,随义而答,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增益,入于佛道。

  此颂方便答问、令他饶益。难问、谓疑义未能通达之处,举此为问,故曰难问。方便、谓以善巧之语,使难问之义通达,卒以佛理启发其向道之心也。

  “除懒惰意及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以诸因缘、无量譬喻,开示众生,咸令欢喜。

  此颂自除恶染、勤宣法义。对于世间染污之法,不妨懒惰而不为,而于宏扬佛法修菩萨道,则须以极大之勇猛行之。若于此起懒惰之意,生懈怠之想,其何能与诸佛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之意相应乎?除懒惰与懈怠,为精进波罗密。忧恼、谓烦忧恼乱,离诸忧恼,为禅定波罗密。

  “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于其中无所希望,但一心念说法因缘,愿成佛道,令众亦尔,是则大利,安乐供养。

  此颂自无希求、愿共成佛。衣服、卧具、饮食、医药,为四受用事。菩萨于此无所希求,惟念诸佛说法之因缘,以求自他共利,此即为真安乐、真供养也。诸佛说法因缘,即内自观证于实相,安住行处、亲近处,远离诸外恶缘,与随顺众生之机说法等是也。

  癸二 颂得安乐果

  “我灭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心无嫉恚、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如我上说。其人功德,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心无嫉恚下二颂,颂比丘能离诸恶。谓心既无嫉恚诸恼障碍,心亦无忧愁,复不忧愁于人之骂詈,又无怖畏于加以刀杖等事,亦无怖畏于受人摈出也。

  庚三 意离诸恶自利行

  辛一 长行

  壬一 修安乐行

  癸一 离恶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

  以意离诸恶究竟,即为常乐我净,即为大般涅槃,故为自利之行。

  此释离恶。一、离嫉妒,二、离谄曲,三、离诳诈,四、离求人长短。盖嫉妒、谄曲及诳诈,为意业烦恼之最猛利者,恒妨碍质直心之发达;而求人长短之意业,亦为恶身语业之先导。若隐存是意以对于受持是经者,则必妨害行者之精进与佛法之流通,不能利他而又害之,安能成自利之功德乎!故菩萨深戒之。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此复释离恶。一、不恼他,二、不戏论。比丘等四众之中,或求声闻,或求辟支佛,或求菩萨道。若对于其一种人,不知方便引导以会归于一乘,但轻率言其去佛智甚远终不能得,甚或责之为放逸懈怠,此于三乘人之进修毫无所益,徒足以恼乱其心志而已。又对于诸法,作无义理及无饶益之言者,皆为不应说而说,易启辩争,即为戏论。是均非誓持一乘妙法华经之菩萨所应出此。恼乱戏论,均属语业,然能谨之于意,则语恶不生。故曰:无得恼乱,不应戏论,盖望菩萨于意业中深戒之也。

  癸二 修善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

《法华经讲演录 (安乐行品第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