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 怎样判断导师?

  怎样判断导师

  

   佛陀: “有此情形,跋罗陀瓦伽,有一位比丘依靠某个村镇生活。后来有个家主或家主之子去看他,针对三类心理素质——源于贪、嗔、痴的素质——作观察:“这位尊者可有任何源于贪的素质,当他的心为之左右时,尽管他无知,会说“我知”,尽管他无见,会说 “我见”;或者他劝人行事,结果对那人造成长远的伤害与苦痛?”他借着观察,了解了: “这位尊者并无这类源于贪的素质……他的身业、语业并无贪意。他传的法,深刻、不易见、不易实现、宁静、精细、不依赖猜测、微妙、由智者亲证。这样的法,贪者轻易不可能传授。”

   “针对源于贪的素质作了观察,了解这位比丘是纯净的,接着,他针对源于嗔的素质……源于痴的素质,作观察: “这位尊者可有任何源于痴的素质,当他的心为之左右时,尽管他无知,会说“我知”,尽管他无见,会说“我见”;或者他劝人行事,结果却对那人造成长远的伤害与苦痛?” 他借着观察,了解了: “这位尊者并无这类源于痴的素质……他的身业、语业并无痴意。他传的法,深刻、不易见、不易实现、宁静、精细、不依赖猜测、微妙、由智者亲证。这样的法,痴者轻易不可能传授。”

   “针对源于痴的素质作了观察,了解这位比丘是纯净的,接着,他对他有了信心。他升起了信心,便去拜访他、亲近他。亲近他时,注意听。注意听时,他听见了法。听见法,他记住了法。记住法,他深解法义。深解法义,他藉思索法义而认同。藉思索法义达成认同,他升起愿望。随着愿望升起,他有决心。有决心,他作辨析[巴利直译为: 称量,比较]。辨析时,他精进。随着精进,他同时既亲身证法、又以明辨亲眼见法。

  ——MN95 (中部,坦尼沙罗尊者英译)

  

   “借着共同生活,一个人的戒德才为人所知,且只有经长期而非短期、为专注而不疏忽者、为有明辨而不糊涂者所知。

   “借着交往,一个人的纯净才为人所知,且只有经长期而非短期、为专注而不疏忽者、为有明辨而不糊涂者所知。

   “借着逆境,一个人的忍耐才为人所知,且只有经长期而非短期、为专注而不疏忽者、为有明辨而不糊涂者所知。

   “借着讨论,一个人的明辨才为人所知,且只有经长期而非短期、为专注而不疏忽者、为有明辨而不糊涂者所知。

   [1]““借着共同生活,一个人的戒德才为人所知,且只有经长期而非短期、为专注而不疏忽者、为有明辨而不糊涂者所知。”是这样说的。这是指哪方面而说?

   “有此情形,某人与另一人共同生活,因此了解:“长期以来,此人在行为上一直有破有坏、有瑕有疵。他的行为并不一致。他对戒律的修持未能始终如一。他不讲原则,不是一个有戒德、有原则的人。”再者,有此情形,某人与另一人共同生活,因此了解:“长期以来,此人在行为上一直不破不坏、无瑕无疵。他的行为始终一致。他对戒律的修持始终如一。他是个有戒德、讲原则的人,而非不讲原则的人。”

   ““借着共同生活,一个人的戒德才为人所知,且只有经长期而非短期、为专注而不疏忽者、为有明辨而不糊涂者所知。”是这样说的。是指这方面而说。”

   [2] ““ 借着交往,一个人的纯净才为人所知,且只有经长期而非短期、为专注而不疏忽者、为有明辨而不糊涂者所知。”是这样说的。这是指哪方面而说?

   “有此情形,某人与另一人交往,因此了解:“此人与人单独交往时有一套方式、与两人交往时又是一套、与三人交往时又是一套、与多人交往时又是一套。他先前的交往方式与后来的交往方式并不一致。他的交往方式并不纯净,是不纯的。” 再者,有此情形,某人与另一人交往,因此了解:“此人与人单独交往时的方式、他与两人交往、与三人交往、与多人交往时的方式,是相同的。他先前的交往方式与后来的交往方式是一致的。他的交往方式是纯净的,而非不纯。”

   ““借着交往,一个人的纯净才为人所知,且只有经长期而非短期、为专注而不疏忽者、为有明辨而不糊涂者所知。”是这样说的。是指这方面而说。”

   [3]““ 借着逆境,一个人的忍耐才为人所知,且只有经长期而非短期、为专注而不疏忽者、为有明辨而不糊涂者所知。”是这样说的。这是指哪方面而说?

   “有此情形,一个人失去亲人、失去财富、失去健康,却不观想:“一起生活在世上时就是那样。有了个体观念(巴利文字面意义为自我状态)时就是那样。活在世上,有个体观念时,这八个世态跟着世界转,世界又跟着这八个世态转:得、失、贵、贱、臧、否、乐、苦。”失去亲人、失去财富、失去健康,他哀伤、悲痛、叹息、捶胸、痛心。再者,有此情形,一个人失去亲人、失去财富、失去健康,则观想:“一起生活在世上时就是那样。有了个体观念时就是那样。活在世上,有个体观念时,这八个世态跟着世界转,世界又跟着这八个世态转:得、失、贵、贱、臧、否、乐、苦。”失去亲人、失去财富、失去健康,他不哀伤、悲痛、叹息,不捶胸、痛心。

   ““借着逆境,一个人的忍耐才为人所知,且只有经长期而非短期、为专注而不疏忽者、为有明辨而不糊涂者所知。”是这样说的。是指这方面而说 。

   [4] ““ 借着讨论,一个人的明辨才为人所知,且只有经长期而非短期、为专注而不疏忽者、为有明辨而不糊涂者所知。”是这样说的。是指哪方面而说?

   “有此情形,某人与另一人讨论,因此了解:“此人如此发问。从他应用推理的方式、从他讨论问题的方式来看,他迟钝、混淆。为什么?他的言谈并非深刻、不易见、不易实现、宁静、精细,不依赖推测、微妙、有智者亲证。他不能够宣讲法义、传授它、描述它、提出它、揭示它、解说它、阐明它。他迟钝、混淆。”正如一个眼力好的人站在湖边看见一条小鱼浮起,他会想: “从这条鱼的浮起、从泛起的波纹、从速度来看,是条小鱼,而非大鱼。”同样,一个人与另一人讨论,因此了解:“此人如此发问。从他应用推理的方式、从他讨论问题的方式来看,他迟钝、混淆。” 

   “再者,有此情形,某人与另一人讨论,因此了解:“此人如此发问。从他应用推理的方式、从他讨论问题的方式来看,他有明辨、不迟钝。为什么?他的言谈深刻、不易见、不易实现、宁静、精细、不依赖推测、微妙、有智者亲证。他能够宣讲法义、传授它、描述它、提出它、揭示它、解说它、阐明它。他不迟钝、不混淆。”正如一个眼力好的人站在湖边看见一条大鱼浮起,他会想: “从这条鱼的浮起、从泛起的波纹、从速度来看,是条大鱼,而非小鱼。”同样,一个人与另一人讨论,因此了解:“此人如此发问。从他应用推理的方式、从他讨论问题的方式来看,他有明辨、不迟钝。

   ““借着讨论,一个人的明辨才为人所知,且只有经长期而非短期、为专注而不疏忽者,为有明辨而不糊涂者所知。” 是这样说的。是指这方面而说。”

  ——AN4.192(增支部,坦尼沙罗尊者英译)

  

   “比丘们,一位正在求知,不知如何估测他人之心的比丘,应当针对两种法[状态,素质],即眼可识、耳可识之法,对如来辨察如下:“如来是否有眼可识、耳可识的污秽法[素质]

   ”当他辨察如来时,即得如是知:“如来无有眼可识、耳可识的污秽法。”

   “得如是知时,他再作辨察:“如来是否有眼可识、耳可识的混杂法

   ”当他辨察如来时,即得如是知:“如来无有眼可识、耳可识的混杂法。”

   “得如是知时,他再作辨察:“如来是否有眼可识、耳可识的纯净法

   ”当他辨察如来时,即得如是知:“如来有眼可识、耳可识的纯净法。”

   “得如是知时,他再作辨察:“这位尊者 得此善法为时已久、还是近时

   ”当他辨察如来时,即得如是知:“这位尊者得此善法为时已久、并非近时。

   “得如是知时,他再作辨察:“这位尊者 既已获得声望、已赢得盛名,从他处是否可找到(与声望、盛名相应的)过患

   ”因为,比丘们,只要一位比丘尚未获得声望、赢得盛名,从他处找不到(与声望、盛名相应的)过患;然而,当他已获得声望、已赢得盛名时,从他处便可找到过患。当他辨察如来时,即得如是知: “这位尊者已获得声望、已赢得盛名,但从他处找不到(与声望、盛名相应的)过患。”

   “得如是知时,他再作如下辨察:“这位尊者 是无畏而自御、还是为怖畏而自御

   他是否因摧毁贪欲、灭尽贪欲,而远离感官之乐

  ”当他辨察如来时,即得如是知: “这位尊者是无畏而自御、非为怖畏而自御。他因摧毁贪欲、灭尽贪欲,而远离感官之乐。””

  ——MN47(中部,坦尼沙罗尊者英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