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坦尼沙罗尊者 答佛教杂志读者问▪P2

  ..续本文上一页宇宙缔造者的大梵天,便问他色界在何处终止,这位梵天反复说:“我是梵天、大梵天、征服者、不可征服者、无所不见、无所不能、全权之尊主、制造者、创造者、主宰者、任命者与统治者、一切已生与来生[有情]之父”。这位比丘——不同于约伯[译按:见圣经约伯记]——答道: 此非我之所问。最后,那位梵天抓着比丘的胳膊,把他拉到一边,承认自己不知如何答复,但不想当着崇拜他的下属之面承认自己的无知,令其失望。)

  因此,根据早期经文的描写,诸神祗同我们一样,并未脱离贪、嗔、痴。这一点上,他们远不及佛陀与他的阿罗汉弟子们。早期经典建议我们,礼遇神祗,祝其幸福,这同我们对其它众生的态度是一样的。但经典并不建议我们服从神祗,或者只因为某个神灵在你面前显现并主张某种教说,便加以信奉。佛教注重的是你自己的能力,你能否带着对业力原理的适度信心,运用自己的智性。神祗是佛教宇宙风景中的一部分,但他们不一定是圣道的指南。

  

  8.Dharmabum问: 我有一个关于祷告的问题。当我们想要把某人牢记在心,祝愿他们得到护佑与安宁时,我们应当祈祷么

   我们应当向谁或什么作祷告

  

  答: 佛教——至少是佛陀教导的佛教——没有任何你对之祷告的对象。然而,佛教的确建议你,应当把把他人包容在心,祝愿他们幸福、安宁。这项愿望——特别是心处于高度入定状态下发愿时——力量比你所想象的还要大。它在世界上制造出更好的气氛,当你有意识地给他人以良好祝愿时,你会发现更容易找到机会,真正地帮助他们。

  

  9.Wondering问: 我想把我的行为或思维的福德,转送给另一个人,是否有可能

   如果有可能,我怎么做

   谢谢。

  答: 一般来说,福德的转移要求:

  (1)行福德者把一件善业的福德回向给另一人。

  (2)而另一人,在得知前者的善行时,有赞同之意。

  如果另一人不知道、或者不赞同,该福德就没有得到转移。不过,你可以祝福他人,不论他们知道与否,都能够利益他们。如果你与另一人的关系,可以让你不带尴尬或难堪地告诉他(她): “我昨天禅修了,”或者“我上星期为慈善事业捐了一笔款,把福德回向给了你,”那么尽管告诉他。如果关系不是那样,你或者可以建议那个人同你一起行福德事,或者对那人传佈慈心。

  只有一种情形,不需要当面转告,受者自动知道该福德的转移: 那就是当后者已死亡并往生饿鬼界的情形。回向给饿鬼的福德,如果他们赞同,据说可以自动收到。这是他们那个境界的食物。该教导来自一部经(增支部10:177)。其中有一位婆罗门来见佛陀,说自己一直在把福德回向给死去的亲戚,他想知道那些福德是否真的送到了他们那里。佛陀回答说,如果他们是饿鬼,那么就收到了。至于被供奉的亲戚投生其它域界的情形,他回向的善意本身,导致他自己的福德的增进。那位婆罗门于是问: 如果我的亲戚当中没有饿鬼呢

   佛陀答: 每一个活人都有饿鬼亲戚。因此,要注意把你所有善业的福德回向给你已故的亲朋。

  

  10.Juliana问: 我妹妹对我既嫉妒又竞争。她的孩子们需要我时,我都帮过忙。她比我小十六岁; 我感到自己被当作了负面母亲的投影。她过去敌视我的母亲,如今母亲年老有病,于是妹妹对她讲和了……

  答: 试着安慰自己,你为她和她的孩子们所做的善事,从长远来看,将不会白费。不要让她态度里的毒素,毒害你的态度。

  

  11.fcabitza问: 假定恶行既已造成后,其业力不能够影响生命。在佛教的道德观里,是否存在一种“公平”[justice]的概念(指类似于一报还一报、各人受其应得之回报意义上的公平)

   鸽子在老鹰的欺压下如何保护自己(或者如何回应)

  

  答: 我们有时谈论业力的公平性,不过业力的运作形式与我们一般理解的公平性并不对应。以下稍作解释。

  业是动机[意志]。每一时刻体验的业力由三部分构成: 旧业的果报、当下之业、以及当下之业的果报。这就意味着,当下并非完全由过去缘定。例如,面对旧日的恶业果报,你可以采取一种善巧的互动方式,那样做感受的苦,较之你若以不善巧方式作出回应将可能感受的苦,程度上要缓和。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从未说某人因某个特定的业而“应得”苦痛。该业必然依其动机的质量生起果报,但是为了那些果报被体验到,需要在它们结果的过程中,与之互动。这就意味着,过去作了坏事的人所受的业报之苦,在程度上不及被他伤害者所受之苦,是有可能的。如果他或她回心转意,善修禅定,那么当那些有害的业开始结果时,这位禅修者的新技能将会减轻该果报的痛苦一面,甚至有可能把它完全遮去。

  另一方面,我们一般的公平感所依据的概念是: 整个事件存在着有始有末、情节明确的线索。在那样的明确限定之中你可以计算,是谁挑起事端,谁作了数量为X的善事或恶事,谁做的事多于或少于X,等等。接着你可以作一个清算。不过,轮回的初始点连佛陀也不能确定,事件的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起点。谁从他人那里受了数量为X的苦,谁又必须赔偿数量为X的苦,这笔帐你是算不清的。某些业在结生果报,另一些业在结生果报,两者以某种方式在互动,就是这么回事。由于我们在一天当中按照如此繁多的动机在行动——对于这些动机,我们有时完全清醒、有时只是半醒——因此每个人的业力种子库当中存储之业,量巨而 质杂。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你要想追究业力运作的全部,不免会陷入精神困境。

  这也是为什么,佛教不怎么以确立公平为职志。常常我们所做的纠错之举,本身亦不正确。因此,与其试图纠错,不如你尽量做对——以尽量无伤害的形式——并且尽量防止错事的发生。

  至于被老鹰攻击的鸽子问题,佛陀允许比丘们在受威胁时,为了自卫可以还击,但是他忠告说,不要屈服于嗔怒,不要对威胁者升起恶意。最重要的是,他们回击时不应带着杀心。同样原则也适用于居士。这就意味着,你可以保护自己——只要你不破坏杀生、偷盗等戒律、只要你能够保持心智清醒,把注意力放在终止他人的不善巧行为上,而不是放在报复上。做起来必须十分小心,但是随着修练,并非是我们人类所不可及的。

  重要的是必须记得: 如果你能够想到的打败老鹰的唯一办法是破戒,那么就让他们赢得那一场战役。如法句经所说,战胜千人,不若战胜自己。

  

  12.mark问: 感谢您藉着写作与开示提供的教导。我是一名癌症科医生,正在试图理解: 如何把业力的教导应用于疾病的苦痛

   儿童晚期癌症的痛苦,如何与过去的动机相关

  

  答: 事情并非是,各人有一份业力的单本帐目,我们看人时,看见的是他们过去所有善业恶业的总帐。而是,我们应当把每一件旧业看成一粒种子,并且记得人人都有一个巨大的种子库。有些种子发芽快,有些长久随眠。同时,每个人随着每一个有动机的行动,又在继续制造新的种子。任何一个时刻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些当下正在发芽与结果的种子。我们不了解那个果报会持续多久,是否还会有与之相克的其它种子正等着压倒我们当下所见的种子。

  就疾病来说,这意味着,疾病的痛苦是那些正在异熟结果的旧业与现业的种子的总和。该种痛苦可能很快终止,也可能长久持续。我们并无先见。我们不能说,此人活该痛苦,因为,在他或她的种子库里,可能有许多尚未发芽的善业种子。我们自己的种子库或许也储存着种 种尚未发芽的怪异种子,因此即使我们现在没有痛苦,也不能藉着业力原理,判断自己高于正在受苦的人。这只是某个时刻谁的种子碰巧发芽的问题。

  佛陀在讨论自己的导师角色时,曾经以医生自比,他面临的疾病有三类: 一类病无需药物亦将消退,一类病用药亦不能消退,还有一类病惟用医药方见消退。如他所说,面临某个疾病时,医生无法了解它属于哪一类,因此必须把它们都当作第三类加以治疗。换句话说,你必须假定此人有带来该疾病之痛苦的业——或许是前世的业——然而,它也许是即将终结的弱业,另一个在适当治疗下允许此病消退的种子即将取而代之。

  因此作为一名医生,你应当视每一个病例有 痊愈潜力,加以治疗,哪怕那些明显是晚期的病例。尽量使痛苦保持最低,因为患病不意味着那个人“应得”痛苦(见对fcabitza的答复)。你自己要造善业,使得你将来万一处在同样情形下时,也能找到一位明智而有同情心的医生为你治疗。

  

  13.DrJonno问: 对待囚犯,您的立场是什么

   最恶的人,难道也有一粒善种么

   这又如何影响您对死刑等方面的思考

  

  答: 有关业力的教导表明,在每一个时刻我们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动机。这就意味着——潜在地——任何人都可以从他/她的错误中学习,作出改变自己行为[业]的决定。

  如何对待囚犯,可以从佛陀对僧伽成员设置的罚过方式中找到相应的态度。这些方式包括: 批评、卸职、强制道歉、与整个僧伽隔离等。每一种情形下,处罚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违犯者改过,而不是为了报复。换言之,我们希望被处罚的人学会改正自己的行为。我们不是要让他为自己的错事作出“偿还”。然而,佛陀也知道有些人尚未准备好改过自新。这种情形下,他们被隔离出僧伽,一直等到能够吸取教训为止,这样他们不会伤害僧伽的其他成员,把后者拖入其妄见之中。与囚禁对应的,是那些实在不肯悔改的人,那些人需要被关到不能伤害他人的地方。

  至于死刑,故意杀人(或任何生命),在任何情形下都是没有藉口的。杀死一个人,就切断了此人改邪归正的一切可能的机会。

  

  14.Cassandra问…

《坦尼沙罗尊者 答佛教杂志读者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