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生命过程充满了大大小小的苦,虽然有时也会快乐,但快乐都是短暂的,所以仍是苦。一切所经历的苦也叫苦苦,一切所经历的身心事物的消失毁灭的苦也叫坏苦,一切所经历的身心事物的诸名色法的因缘生灭的苦也叫行苦。
(2)苦集圣谛:集是一切苦生起的原因。众生轮回生死的苦因是因为以贪瞋痴之心造作违逆道德的恶业,自食苦果。众生轮回受苦之时,又继续造作恶业,因此业不能灭尽,一生死后,又随业受报去了。
(3)苦灭圣谛:灭除了生苦的原因,息灭对欲乐的渴求,把大小诸烦恼结全部斩断,而在圣者的正道中成长,成就四双八辈果位,朝向涅槃之道迈进。
(4)苦灭道圣谛:这是通过实践八正道而达到涅槃的途径。依戒定慧三学,或八支圣道,通过清净戒学,克制欲望,守护六根,调服散漫,培养定力与观照力,破除愚痴而亲证涅槃。
26.什么是八正道?
答: 八正道也称为八支圣道(Ariya atthāngika magga),它是正道因为它不是偏激的。佛陀教导我们以避免走极端的方式来过生活,不纵容自己去追求感官的欲乐享受,或是以折磨身心的方式来求净化自己,而应是以中道的方式来净化自己。八支圣道是解脱轮回的方法。
(1) 正见是对三有、轮回、佛、法、道、四谛、三法印、业果与道果智的正确的认识。
(2) 正思惟是向灭之道实践无欲、无瞋、无害的身口意行;修习礼敬与皈依三宝,信、愿、行,布施供养,忏悔恶业,忍辱、随喜,慈、悲、喜、舍,与回向功德等。这无瞋、无害的思惟接下来就能应用在正语、正业与正命上。
(3) 正语是口行朝向苦灭之道,远离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若在意上没有灭除害心,怨恨和嫉妒等不善心,正语是不可能圆满的。它的实践是真实语、爱语、关怀语、与和协语等。这是与五戒十善有关系的。
(4) 正业是身行朝向苦灭之道,远离杀、盗、邪淫。同样的,若在意念上没有灭除害心,怨恨、嫉妒、憍慢等烦恼,正业是不可能圆满的。它的实践是不作一切恶行,以正念正知贯彻于一切衣食住行,言行举动,待人接物中都能作出如法、合理的行动。这也是与五戒十善有关系的。
(5) 正命是以正确的方式,合理的方式来谋生活命,以便实现单纯为了生存,以合法的正当职业取得衣、食、住、行等必需物,这里边也有禁欲的正命的精神,使求取必需物符合道德化的正命之道。在《增支部》5.177中说∶「在家众不应经营五邪命∶买卖武器,买卖人畜,买卖肉类,买卖酒品,买卖毒药。」这也是与五戒十善有关系的。
(6) 正精进是以正见、正思惟配合来修习正语、正业、正命。因为专注于正见,故培育起正念。又因为正念与正精进的缘故,正定得以生起。正精进对其他七支圣道要密切配合以修习圆满。
(7) 正念的详述是四念处的内容,它是要配合其它七支以达到四念处修习圆满。从八正道的核心来看,正念是对灭苦的忆念与专注。不忘于七觉支的修习。
(8) 正定是修习四色界禅定达到心一境性,这正定是有助缘与有资具的。正见乃至正念是正定的助缘,也是正定的修习资具。
八正道与身语意三妙行的关系如下表∶
身妙行-----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语妙行----- 正语 正精进
意妙行-----正见 正思惟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八正道与戒定慧学的关系如下表∶
戒学-----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定学-----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慧学-----正见 正思惟 正精进
27.什么是十二缘起
答: 缘起法是佛陀教法里最重要的自发智慧辩证法。缘起法它分为十二个层次,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它是用来说明众生轮回的原理。佛教的根本教理就是这个,是与其他印度同时的教派不同之处。我们要清楚的是佛陀否定一个不变的自我,若把十二因缘解释成三世两重因果,或二世两重因果,或者二世一重因果的关系都违背了佛的无我的教旨,所以不应以纵的两世、三世的说法,而应以横的现在世的说法较为恰当。缘起本身的实质就说明了无我,一切只是法的因缘关系。转世的人,不是同一个人,也不可说不是同一个人!诚然,用三世或两世的轮回说法来解释缘起是行不通的。
觉音在《清净道论》里把缘起依照三世两重因果来解释:「在圣典中,从它们的自性说:无明与行二支为过去时,以有为最后的识等八支为现在时,生及老死二支为未来时。」及「过去有五因,今世有五果,今世有五因,未来有五果。」过去五因是无明、行、爱、取、有。今世五果是识、名色、六入、触、受。今世五因是爱、取、有、行、无明。未来五果是识、名色、六入、触、受。这种解释法对初学者说是可以的。
最简单的缘起教法就如同马胜比丘说给舍利弗听的,上根的人一听就明白无我,三支、四支、五支、九支、十支甚至十二支十七支缘起的教法是说给不同根器的人听的。比较困难解说的最后两支是生与老死,那它是不是说明轮回到下一世呢?答案肯定不是。因为若说明有下一世,听的人会以为识相续,就会生起常见。若说无呢,听的人又会生起断见。这生与老死只不过是说明愚痴无闻众生,因无明入胎从生开始到死受苦的过程。最清楚的是十七支缘起,它直接从无明排到苦。每一经都说明苦生及苦灭的过程,都没提到三世。
前四支是说明生命的活动现象(无明→行→识→名色),中间的五支是说明有情心理活动的情况(六入→触→受→爱→取),依这九支才能说明这活动现象的“有”,这“有”代表前九支,因它而带来种种苦及其变化,也即是生老病死等众苦,末三支是泛指众生从“生”至“老死”的过程。这种解释符合佛在《嗏帝经》中解释的第一义的精神(无常住不变的识,识往生更异);所以结尾三支是结论,缘有故生,缘生故有老死。一个修行者能各自证知的。这是一种中道的说法。
28.什么是三法印
答:在宇宙万物之中,一切物质与精神的现象(行法),有三种共同的特性,在佛法称之为三法印(Tilakkhana)∶即无常性(Anicca),苦或不园满性(dukkha),无我性(Anatta);也称为诸行无常(Sabbe sankhārā aniccā),诸行是苦(Sabbe sankhārā dukkhā),诸法无我(Sabbe dhammā anattā)。
万物的无常性是因为一切现象皆因缘生,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定律,小至微尘,大至星系皆随着因缘的作用而生起,并需依赖其他的缘而存在,当和合的因缘离散时,这现象就消失了。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精血和合而生起,依赖食物空气和水的缘而存在,但身体老化疾病侵犯时,死亡接着来到。一切现象只是因缘的聚散关系,而非神或上帝所造。佛陀透视一切现象的生住异灭,生老病死的常理,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因此宣说“诸行无常”。
万物的苦或不园满性是从无常性进一步观察而得,一切现象皆随因缘生灭,故是无常的诸行法,无常变易的诸行法是不园满的,是属于苦的,而非快乐的。因为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现象不园满的结果,佛陀才要寻找一个解除疼苦的方法,因此佛陀才要宣说“四圣谛”,“八正道”的法理。佛陀透视一切现象的苦或不园满性,因此宣说“诸行是苦”。
万物的无我性是从无常性,苦或不园满性进一步观察而得,一切现象皆随因缘生灭,它们不园满,缺乏“自主性”,以我们的身体来说,它是地水火风的组合,若身体是我或属于我的话,那我们应该能够要它不老,不病,不死,但就连有大智慧大神通的正等觉者也办不到。身体病死时,四大离散,依赖有生命的身体才能产生作用的精神四蕴也就跟着消失。身体的生老病死使佛陀透视它的无常性,苦或不园满性进一步观察而得这身体是“无我性”,因此宣说“诸法无我”。
我们的精神现象的感受,想念,造作,和意识活动也同样的是“无常性”,“苦或不园满性”及“无我性”。
29.什么是五蕴
答:佛陀把众生的身体与精神现象归纳为五蕴(khandha),即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若我们对诸色、受、想、行、识生起执取,那即是“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khandha),“受执取蕴”(vedanu-pādāna-kkhandha),“想执取蕴”(saññu-pādāna-kkhandha),“行执取蕴”(sankharu-pādāna-kkhandha),和“识执取蕴”(viññānu-pādāna-kkhandha)。
…
《常见学法问答(法增比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