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难闻己闻,若我们活到老仍愚痴透底的话,那真是辜负了这人身,如此正思惟的结果,我们应对佛陀的教法生起正信,对三宝生起正确的信念,趁早修习戒定慧学,或者在七世之后,能够解脱于无尽时的轮回。
60. 要修行多久的时间才会证菩提呢?
答:菩提有三种:正觉菩提(sammasambodhi0,辟支菩提(paccekabodhi),和声闻菩提(savakabodhi) 。
正觉菩提修习十波罗蜜,慧根强(paññadhika)的菩萨,需要四大阿僧祗劫加十万大劫的时间,才会证菩提。正觉菩提修习十波罗蜜,信根强(saddhadhika)的菩萨,需要十六大阿僧祗劫加十万大劫的时间,才会证菩提。大乘佛教的行者宣扬的就是这种。
辟支菩提修习十波罗蜜,慧根强的菩萨,需要二大阿僧祗劫加十万大劫的时间,才会证菩提。辟支菩提修习十波罗蜜,信根强的菩萨,需要八大阿僧祗劫加十万大劫的时间,才会证菩提。
声闻菩提的上首弟子(aggasavaka)修习十波罗蜜,需要一大阿僧祗劫加十万大劫的时间,才会证菩提。声闻菩提的大弟子(Mahasavaka) 修习十波罗蜜,需要十万大劫的时间,才会证菩提。声闻菩提的普通圣弟子(pakatisavaka) 修习十波罗蜜,没有时间的限制,可长可短,才会证菩提。
因此思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的道理,以及上述证悟的时期的长短,声闻菩提的普通圣弟子所行的是一个易行道,能够在短期之内解脱于生老病死苦。
61. 为何能出生于人道极为稀有呢?
答:佛陀在[爪土经](Nakhupama Sutta)里指出,能生为人犹如佛陀的爪上的泥土一般稀少,而其它众生却犹如大地的泥土一般多。在[杂阿含406经]里佛陀也说能生为人就如一只盲龟百年浮上水面一次,而要它把头伸进一个在海面上漂浮的木孔一般稀有。
62. 为何对三宝有真正的信念极为稀有呢?
答:世上有各种的信仰,有的信鬼神,有的信上帝,有的信大梵天王等等,但是他们这些只算是世俗的信仰,因为他们没有正见正思惟,只是迷信或盲信。佛教徒对三宝没有真正的信念,也只是在作供养,膜拜,祈求,闻法而已,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正见正思惟的缘故。对三宝有真正的信念者严守戒律,守护六根,精勤修习增上定和观照身心现象的生灭,因为能观照三法印而证取道果与涅槃。
63. 为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比丘极为稀有呢?
答:比丘是一位出家寻求心灵快乐与宁静的修行者,他要受持两百多条戒律,佛陀说不守比丘戒律者应让他吞食烧红的铁丸,还好过让他吞食施主的供养。但尽管一位比丘能受持戒律,他也不能留住得很久,这是因为比丘戒很严格的缘故。只有那些宿世曾累积善业的比丘,会乐于做比丘,因此一个真正的比丘极为稀有。
64. 为何听闻佛陀教法的真理极为稀有呢?
答:佛陀的教法只有真正有智慧者能够证悟,佛陀圆满的教法也只有当佛教出现于世时才有,因为佛陀出现于世极为稀有,众生具善根者极为稀少,因此能够证悟者极为稀少。但我们人生难得已得,佛法难闻己闻,若我们活到老仍愚痴透底的话,那真是辜负了这人身,如此正思惟的结果,我们应对佛陀的教法生起正信,对三宝生起正确的信念,趁早修习戒定慧学,或者在七世之后,能够解脱于无尽时的轮回。
65. 要修行多久的时间才会证菩提呢?
答:菩提有三种:正觉菩提(sammasambodhi0,辟支菩提(paccekabodhi),和声闻菩提(savakabodhi) 。
正觉菩提修习十波罗蜜,慧根强(paññadhika)的菩萨,需要四大阿僧祗劫加十万大劫的时间,才会证菩提。正觉菩提修习十波罗蜜,信根强(saddhadhika)的菩萨,需要十六大阿僧祗劫加十万大劫的时间,才会证菩提。大乘佛教的行者宣扬的就是这种。
辟支菩提修习十波罗蜜,慧根强的菩萨,需要二大阿僧祗劫加十万大劫的时间,才会证菩提。辟支菩提修习十波罗蜜,信根强的菩萨,需要八大阿僧祗劫加十万大劫的时间,才会证菩提。
声闻菩提的上首弟子(aggasavaka)修习十波罗蜜,需要一大阿僧祗劫加十万大劫的时间,才会证菩提。声闻菩提的大弟子(Mahasavaka) 修习十波罗蜜,需要十万大劫的时间,才会证菩提。声闻菩提的普通圣弟子(pakatisavaka) 修习十波罗蜜,没有时间的限制,可长可短,才会证菩提。
因此思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的道理,以及上述证悟的时期的长短,声闻菩提的普通圣弟子所行的是一个易行道,能够在短期之内解脱于生老病死苦。
66. 四十业处是什么呢
答:业处(Kammatthana)是指作业之地或工作之处。这是指止禅与观禅。止禅是培育定力来作为观禅的基础。四十业处所讨论的即是十随念、十遍、十不净、四无色、四梵住、一想、一差别。
十随念有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入出息随念(安般念)和寂止随念(休息随念)。
十遍中有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和限定虚空遍。
十不净有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和骸骨相。
四无色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四梵住也即是四无量;有慈梵住、悲梵住、喜梵住和舍梵住。
一想是食厌想。
一差别是四界差别。
贪行者适于修十不净,及身随念。瞋行者适于修四无色禅及四色遍。痴行者适于修安般随念。觉行者适于修死随念,休息随念,四界差别与食厌想。信行者适于修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与天随念。小所缘(小目标)适于寻行者,无量所缘适于痴行者。
一般上说,修不净对治贪、修慈对治瞋,修安般念对治散乱,及修无常想对治我慢。
67. 四十业处与禅那有什么关系
答:在上述的四十业处里,十随念除了身至念与安般念的八随念,加上食厌想与四界差别这十业处可修至近行定;十遍、十不净、安般念与身至念、四梵住与四无色可修至安止定。八随念,一想与一分别因为心涉及诸多的寻,因此不能达到安止定。
十遍、安般念与舍无量能产生第四禅,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能产生第三禅,十不净与身至念能产生初禅。四无色能够产生无色禅。十不净与身至念因须要用寻,故不能生高于初禅的禅那。慈、悲、喜无量因为与悦受相应,故最高只能产生第三禅,舍无量与舍受相应,故能生第四禅。
68. 如何认识和学习调服五盖呢
答:为了防止在禅修过程中杂念与烦恼的生起,因此每位禅修者都要认识和学习调服五盖。贪欲盖是对人、财与事物的贪爱,及对感官欲乐的贪欲,若心为贪欲所乘,将无法专注于业处。对治的方法是修习无常观与不净观。瞋恨盖是对人或物的不满与瞋,禅修时心若持续生起这些念头,也将无法专注于业处。对治的方法是修习慈爱。昏沉睡眠盖是对业处缺乏兴趣或疲劳与睡眠不足所致。对治的方法是修习经行与光明想。掉举与后悔盖是心情扰动不安与后悔以前所造之恶或未行之善。对治的方法是修习安般念。最后是疑盖,它是对三宝、世间、修证三学、业果、过去与未来世等的怀疑,故此将无从成就禅定。对治的方法是培养正信。
69. 禅那与五根有什么关系
答:五根是我们心里的五种善根,五力是五种控制善根的力量。信根与信力是疑盖的对治力,信根过强,则会削弱慧根;勤根也不能促进禅修的力量,因此不能保持对似相的专注;念根也不能起忆念似相的作用;定根就不能使心安住于似相以达近行定,慧根就不能审察诸盖,并且慧观诸相。勤根过强的话,定根会削弱,产生掉悔,陷于怠惰,其它诸根也会削弱。因此要平衡诸根,使五种善根的力量得以均衡发展。故此要常培育正念,使信慧根平衡,勤定根平衡以及定慧根平衡发展。
生起如灰烟的叫遍作相(parikamma nimitta),当它变成白时叫取相(uggaha nimitta),当它变成清净及光亮时叫似相(patibhaga nimitta) 。
70. 五禅支与五自在是什么呢
答:通过修习禅那,培养五禅支及五自在,用五自在来审察五禅支,就会使禅修更趋圆满。五禅支是寻、伺、喜、乐、一心,在初禅时,通过舍弃较粗的寻禅支,培育伺禅支,故能进入二禅;再通过舍弃稍粗的伺禅支而培育喜禅支而住于二禅;再通过舍弃稍粗的喜禅支而培育乐禅支而住于三禅;最后以一心与舍禅支而住于四禅。在四禅时,具有无乐的寂静,出入息完全停止。
五自在是∶(1)转向自在,是指在出定后辨识诸禅支;(2)入定自在,是指能随时入定;(3)住定自在,是指能随意住定多久;(4)出定自在,是指能在预定时间出定;(5)省察自在,是指能在定里辨识及取舍禅支。
在四禅时虽然出入息完全停止,不过不要害怕会死,禅修者时间未到是不会死,而且阿罗汉的涅槃一般都入四禅才舍下身心而寂灭,所以应常练习才会熟悉。
法增比丘,澳大利亚雪梨。
愿众生安乐!
《常见学法问答(法增比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