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断除淫欲的方法▪P2

  ..续本文上一页尸体变为骸骨)相。

  

   脓烂相,虫聚相 断坏相

   根据《清净道论》指出﹔若以贪行的差别来说,膨胀相是适合于贪行的人;青瘀相适合于贪身色的人;脓烂相适合于贪着花香装饰身体起香味的人;断坏相适合于贪念自身坚厚的人;食残相适合于贪着乳房等肌肉部位的人;散乱相适合于贪着肢体美的人;斩斫离散相适合于贪着身体完整的人,血涂相适合于贪着装饰美丽的人;虫聚相适合于贪着身体为我所有的人;骸骨相适合于贪恋牙齿美丽的人。修不净相要配合修慈以防沮丧而产生厌世的念头。

  (5)修习受念处

   执著于淫欲的人,可以借助佛陀教导的受念处来渐渐减少对淫欲的贪着。

   佛陀说(《杂阿含四十二经》)∶「云何受如实知?谓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云何受灭如实知?触灭是受灭。如是受灭如实知。云何受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受灭道迹。如是受灭道迹如实知。云何受味如实知?受因缘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若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我们对淫欲的执著要从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根本,全面性的去对治,这个佛陀称之为七处善,那即是从:苦,集,灭,道,味,患,离去著手。这怎么做呢?观照贪著淫欲的苦(各种身苦和心苦,以及轮回苦);观照淫欲的生起的因缘(触);观照自己是有能力去灭除淫欲的(修道的信勤念定慧);观照灭除淫欲的各种方法;观照对淫欲的心贪爱的作用(触,思,生喜乐想);观照贪淫的各种过患(短暂和无常的乐受,犯戒,懊恼,性病,恶道苦);以及最后因厌倦于淫欲而生起究竟的正见(舍离淫欲,令它永不再生起。

   我们对淫欲的乐受,是从眼触生乐受,从身触生乐受,从意触生乐受等三种触受而生起的,若要调伏对淫欲乐受的贪念,一定要从这些地方着手。离于这三种触,就能把追向淫欲乐受的心调服,进而消除它,所以佛说∶“触灭是受灭。”我们还要从受味,受患来着手。受味是要观照乐受生起的原因,这在上面已经提过淫欲乐受生起的生理与心理因素,以及我们对淫欲的贪爱,而反复去尝试淫欲的乐受。受患是观照淫欲的乐受是短暂和无常的,这种追求变化无常的淫欲的乐受是一种苦,身体是一直在变易的,每一次的淫欲时未必都得到想要的快乐,因此它是充满烦恼的。这样的正思惟才是消除贪求淫欲的正确八圣道。

   在《大念处经》里佛陀说∶「若在感受乐受,知:“我在感受乐受。”在感受苦受者,知:“我在感受苦受。”在感受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受不苦不乐受。”若在感受肉体之乐受者,知:“我在感受肉体之乐受。”又在感受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受精神之乐受。”或在感受肉体之苦受者,知:“我在感受肉体之苦受。”又在感受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受精神之苦受。”或在感受肉体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受肉体之不苦不乐受。”又在感受精神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受精神之不苦不乐受。”

   如是,或于内受,观受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受”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当我们在对淫欲感受乐受时,要以正念知道它;当我们没有淫欲的乐受时,要以正念知道它。一切的感受都要以正念知道它。我们要观照淫欲的乐受的生起,观照它生起的一切因缘(对淫欲的乐受的喜爱---味),也要观照淫欲的乐受的消失,观照它消失的一切因缘(淫欲的乐受的短暂和无常---患),如此长期的观照的结果,知道它只是因缘而生的乐受,不是属于我或我的,心里才会放下对淫欲的喜爱(厌离),而不执着于世间的淫欲的乐受。

   观照受这名法的次序是先观触,再观受,以及与受相应的想、思等相应的名法,然后才观识,以及与识相应的六门。这些名业处(即触、受、想、思、识)也即是五蕴里的四蕴;受是受蕴,想是想蕴,触与思是行蕴,而识是识蕴。在行蕴里头有五十种名法,它以触与思为最明显。

  

   性病的男根 性病的女根

   此外,我们还要观照执著于淫欲的不良后果,那就是感染严重的性病,花柳,淋病,梅毒,爱滋,阴茎癌,前列腺癌,尿道炎,阴道癌,子宫癌,子宫颈癌,卵巢癌等,毁了性根,一生后患无穷。

  在《杂阿含282经》中,佛在迦微伽罗牟真邻陀林中,谈到修习诸根在接触到境时应采取的态度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1)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喜爱)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

  (2)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不喜爱)故,修如来不厌离(不讨厌)正念正智。

  (3)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

  (4)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

  (5)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不是喜爱的或不喜爱的),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都舍弃) 心住正念正智。

   如是阿难,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

   所以根触境时,喜欢的要远离;讨厌的不要逃避;中性的(不是喜爱的或不喜爱的) 要舍弃。声闻弟子要惭耻厌恶对境所生的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的心,生起了就要用法灭尽它,舍弃它,这是圣人修根的方法。

  (6)死观

   念死(maranānussati),死是指一个有情命根的断绝。它有时节死和非时节死两种。时节死是指因福尽或寿尽或两者俱尽的死,非时节死是因为宿业的因缘致死,在其时其地生命断绝。念死有二法:

  第一是如理作意「死将来临,命根将断」,以镇伏五盖,得证近行定。

  第二是钝根者得以以下八法念死:

  (一)杀戮者追近;

  (二)死之必然;

  (三)将自己与有大名誉、大福报、大力、大神变、大智慧、辟支佛、和正等觉者等比较,他们皆会死,何况是我;

  (四)身为诸多虫类所共居,死缘甚多;

  (五)身命无力无主,因须赖出入息,四威仪平衡、冷热平衡、四大平衡、适当食物维持生命;

  (六)寿命不定,因时间、疾病、时刻、死处、生趣都不定;(七)寿命不长;

  (八)寿命剎那相续。如是就能不放逸,殷勤修习断除诸漏,死时不陷于恐惧与昏昧。

   女屍 男屍

   在《南传法句经》 147偈有如下的偈:「观此粉饰身,疮(九疮﹕双目、双耳、双鼻孔、口及大小便孔)肉与骨聚,身病心妄想,无常不久存。」它的故事是关于一个比丘暗恋王舍城(Rajagaha)的一位漂亮的妓女施蕊玛,有一天施蕊玛因病死了,佛陀要求频婆娑罗(Bimbisara)王三天不要埋葬她,第四天佛陀带了众多比丘去看施蕊玛,这时她的尸体已肿胀生虫,国王宣布谁肯出一千铢,就可与她过一夜,但没人出价,最后免费送都没人要,那会暗恋她的年轻比丘也明白了真相。

  (7)天天修习八正道

   八正道是断除一切烦恼所要必修的法门,佛陀说:「若人以佛法僧为皈依,由于正确的智慧,得见于四圣谛。那即是见到苦,苦生起的原因,苦的熄灭及导致苦熄灭的八支圣道。这才是最安稳的皈依处,这才是无上的皈依处,像这样皈依的人,能解脱一切苦。」

  

   正见是知道纵欲是不善的,淫欲的欲乐是短暂无常的,荒淫与贪求是苦,这身体不是属于我的。

   正思惟是如理去思惟和观照淫欲的真相,就如上面所讨论的,身体的四大组合,三十二身分,身体的因缘生灭等。依正思惟来磨灭对色的坚实想,导向离欲。依正思惟来破除对受的贪爱,导向离欲。

   对色的观照,在《杂阿含265经》中,佛告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依圣谛思惟观照)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对受的观照,佛又说:「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在《中阿含经》《阿梨吒经》( 大正藏1册, p763b)里记载:「阿梨吒比丘本伽陀婆梨,生如是恶见,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指淫欲)者…

《断除淫欲的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