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OXFORD,ENGLAND1992
4.ConP-E:CONCISEPALI-ENGLISHDICTIONARY
byA.P.BUDDHADATTAMAHATHERADELHI,
INDIA1989
本书虽经过多人多次校阅,但疏漏仍恐难免。若有任何需要改进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指教。建议事项请与帕奥禅林联络,地址与电话参见本书后的附录三。
感谢禅师慈悲授权翻译、不厌其烦地接受请示及惠予审核。谨愿一切见闻者同得法益、正法久住、众生离苦。
译者
于帕奥禅林1998.12
再版序
《如实知见》第二版乃是就初版原本的内容加以增修,除了删除赘字、修改错别字、矫正不恰当用词、校正索引笔画之外,最后还增添了「书名.人名.地名索引」。
至于巴利文方面,禅师采用的是「第六次圣典结集」所成的缅文版藏经,在某些细节上可能与「巴利圣典协会PALITEXTSOCIETY」出版的巴利藏经略有出入。原则上,译者仍保留缅甸所承袭采用的巴利文,举例而言:「精进」用viriya,而不用viriya。
感谢大家对本书的关心与建议,希望继续提供宝贵的意见,并愿更多人齐来共享法益。
译者谨记于
台湾基隆
月眉山灵泉禅寺1999.5
「诸比库,灭除杂染是如实知见者之事,而非不如实知见者所能。」
佛陀法语
《一切漏经SabbasavaSutta》(M.2)
「自己的意见是最无威信的……」
大德阿奢梨觉音尊者
(BhadantacariyaBuddhaghosa)
《长部经注释Sumavgalavilasini》
(DA.567-8)
「这不是我的禅法。我只是将它从巴利三藏与注疏中提取出来而已。」
帕奥禅师
(VenerablePa-AukSayadaw)
缅甸毛淡棉帕奥禅林
Pa-AukForestMonastery,
Mawlamyine.Myanmar.
三版序
第二版的修订在台湾第二届帕奥禅修营期间完成之后,只在中国印行流通,内容加入帕奥禅师在广东乳源云门寺开示的「算数师目连经」。
第三版的修订乃是顺着英文版修订的因缘,而在台湾第三届帕奥禅修营期间完成。英文修订版在征询禅师的同意之后,主要在表达方式上作修改:将冗长繁复之陈述改为直截了当的表达;对于含意隐微之处,则依据禅师的指导而加入适当的解释,使人更易明了。中文第三版除了取法英文修订版之外,还于必要处加入脚注说明。凡此种种努力皆是希望能有助于读者更清楚地掌握法义。
感谢弘誓文教基金会的鼎力协助,令译者无一切后顾之忧。其无私为法的精神,使马来西亚亦得以同时印行第三版,也是此次修订工作的催生因缘。
感谢各方面的协助与建议。愿以法施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皆得究竟离苦。
译者谨记于台湾桃园佛教弘誓学院
第三届帕奥禅修营期中2000.5
第一讲
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
前言
很高兴应几位台湾比库、比库尼法师的邀请,来到台湾;这几位法师曾到缅甸毛淡棉市近郊的帕奥禅林[1]修行。在台湾的期间,我想教大家一些帕奥禅林的修行方法体系;它乃是以巴利[2]佛教圣典与《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中的指导作为依据。我们相信巴利圣典所指导的修行方法正是佛陀本身修行的方法,也是佛陀在世时指导弟子们修行的方法。
为何要修行
首先我们必须问自已:「佛陀为什么要教导修行?」或「修行之目的何在?」
佛教修行之目的是为了证悟涅槃;涅槃乃是精神(nama名)与物质(rupa色)的止息。要证悟涅槃,我们必须完全息灭以无贪、无瞋、无痴[3]为根的善名法(精神),及以贪、瞋、痴[4]为根的不善名法;它们能造成一再的生、老、病、死,轮回之苦。如果通过修行观禅培育观智[5](vipassana-bana),直到证悟了知见涅槃的四道智[6](magga-bana),它们就会彻底息灭。换句话说,涅槃乃是由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解脱自在出来,也就是生、老、病、死的止息。我们都遭受生、老、病、死之苦;为了从众苦当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修行。基于脱离一切痛苦的愿望,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修行,以便证悟涅槃。
何谓修行
那么,什么是修行呢?修行包括止禅[7](samatha奢摩他)与观禅[8](vipassana毗婆舍那),而这两者都必须以身口的德行(戒)作为基础。换句话说,修行就是培育乃至完全开展八圣道分。
八圣道分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正见与正思惟合称为觉观或智慧的训练(慧学),佛陀称之为观禅正见(vipassana-samma-ditthi)与道正见(magga-samma-ditthi);正语、正业与正命合称为戒行的训练(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合称为禅定的训练(定学),也就是止禅法门(samatha-bhavana)。
八圣道分
现在,我想就八圣道分当中的每一项多作些说明。
第一项是正见。何谓正见?正见包括四种智慧:第一种是了知苦谛的智慧,苦谛也就是五取蕴[9]。第二种是了知集谛(苦的原因)的智慧,也就是透视五取蕴之因缘的观智;换言之,乃是透视缘起法(paticcasamuppada十二因缘[10])的观智。第三种是了知涅槃(灭谛)的智慧,涅槃乃是五取蕴的息灭。第四种是了知领悟八圣道分(道谛)的智慧;八圣道分是通向证悟涅槃的修行方法。
八圣道分的第二项是正思惟。正思惟(寻心所)有四种,即:将心投向苦谛、将心投向集谛、将心投向灭谛及将心投向道谛。
如是,正思惟将心投向每一圣谛,而正见则如实了知每一圣谛。正因为它们如此共同作用,所以将它们合称为智慧的训练(pabba-sikkha慧学)。
八圣道分的第三项是正语,即:戒除妄言(谎话)、两舌(挑拨)、恶口(讥骂)与绮语(废话)。
八圣道分的第四项是正业(正当的行为),即:戒除杀生、偷盗与邪淫。
八圣道分的第五项是正命,即:戒除用不正当的言语或行为来取得财物、维持生活,如:杀生、偷盗或说谎等。就在家人而言,这也包括戒除五种不道德的买卖,即:武器买卖、人口买卖、供屠宰用牲畜的买卖、酒等麻醉品的买卖、毒药的买卖。
正语、正业与正命这三项圣道分合称为戒行的训练(sila-sikkha戒学)。
八圣道分的第六项是正精进。正精进有四种,即:努力不使尚未生起的恶行生起;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恶行;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行生起;努力提升已生起的善行。为了开展这四种正精进,我们必须修行戒、定、慧三学。
八圣道分的第七项是正念。有四种正念(四念处[11]):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与法念处。此处「法[12]」指的是:除了受以外的五十一个心所[13];或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法指的是:五取蕴、十二处[14]、十八界[15]、七觉支[16]、四圣谛等。然而,简单地说,四念处可以归纳为两项,即:色念处与名念处[17]。
八圣道分的第八项是正定。根据《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Sutta》,正定指的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与第四禅。而《清净道论》将正定更详细地解释为:四**禅[18](rupa-jhana)、四无**禅[19](arupa-jhana)与近行定[20](upacara-samadhi)。
有些人已曾累积深厚的波罗蜜[21],借着听闻佛法的简略或详尽开示[22],就能够证悟涅槃。然而,大多数人没有这种波罗蜜,他们必须次第地修行八圣道分。这些人称为所引导者(neyya-puggala需要引导的人),他们需要逐步地修行八圣道分,意即依照戒、定、慧的次第来修行:持戒清净之后,必须培育定力;以定力净化自心之后,必须修行智慧。
如何培育定力
应当如何培育定力呢?
止禅法门有四十种,可以修行其中的任何一种来培育定力。
对于无法决定该选择那一种法门的人,他们应从安般念[23]下手。大部份人可以修行安般念或四界分别观[24]培育定力。因此,现在我将简要地解说安般念的修法。
如何修行安般念
佛陀于《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Sutta》中教导安般念的修行方法。佛陀于经中说:
「诸比库[25],于此有比库,前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结跏趺坐[26],正直其身,安住正念于业处[27]。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入息长时,彼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彼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彼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彼知:『我出息短』。『我觉知息之全身而入息』,彼如此修行;『我觉知息之全身而出息』,彼如此修行。『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开始修行时,先以舒适的姿势坐着,然后尝试觉知经由鼻孔而进出身体的气息(呼吸时的鼻息)。你应能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处周围的某一点感觉到气息的进出。不要跟随气息进入体内或出到体外,因为如此你将无法成就禅定。只应在气息扫过及接触上嘴唇上方或鼻孔出口处周围最明显的一点[28…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