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P41

  ..续本文上一页除散乱(妄想)与昏沉(瞌睡)呢?

  答2:要去除散乱,我们必须只专注于业处的对象,例如安般念对象(气息),而不应注意其它对象,不应谈话,不应想念其它事情。在行、住、坐、卧,一举一动当中,你都必须经常练习只注意安般念对象。这是很好的方法。

  要去除昏沉睡眠,有七种方法。你记得大目犍连尊者吗?他是佛陀的第二上首弟子。他在阳历一月或二月的月圆日证悟初果须陀洹,并且当天在佛陀的座下出家。但是他并未与佛陀住在一起,而是前往一处森林里精进修行。

  他彻夜不眠地精进修行七天。到了第七天,他感觉非常疲倦,乃至于禅坐时有昏沉瞌睡的情况发生。当时佛陀放射光明,并来到大目犍连尊者的地方,为他讲说《居眠经Pacalayamana Sutta》。

  在《居眠经》中,佛陀教导七种去除昏沉睡眠的方法:当你专注于某一种业处(如:安般念)时,若昏沉睡眠的现象发生,你应暂时停止专注那种业处,而改专注其它种业处,如:佛随念、慈心观等。若如此做了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思惟曾经牢记的教法(pariyatti-dhamma)。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完整地背诵曾经牢记的教法。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用力拉扯耳朵,并按摩四肢。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去洗脸、朝不同的方向远眺、以及仰望星空。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作光明想(alokasabba)。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来回行走以便去除昏沉。

  当佛陀教导光明想时,由于过去生的波罗蜜,大目犍连尊者证得了神通。对于有充分波罗蜜的人,当他们证悟道智与果智时,神通也会自然产生,不需要尝试去获得神通。佛陀教导他进入光明定(aloka-jhana-samapatti),然后运用神通力,尤其是天眼通(dibbacakkhu-abhibbana)。当他那样尝试时,极明亮的光生起了。接着佛陀指示他下定决心(adhitthana)使明亮的光持续整天整夜,那时就能去除昏沉。这是最好的方法。

  但是,如果你尝试这七种方法之后仍然无法去除昏沉,佛陀指示另一种方法:你应当小睡片刻。休息几分钟后再起来继续修行。

  问3:禅修者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呢?

  答3:这只能靠你自己抉择,我们无法确定地说那种法门最适合你。注释中提到可以依照个人的性格(carita性行)来决定修行法门;但是这仍然相当困难,因为大部份人具有很多种性格:许多贪爱、许多瞋恨、许多妄想……,很难决定他们究竟属于那一种性格。最好是你亲自研究各种业处,自己选择修行法门。

  我观察过许多禅修者,通常他们曾经在过去生修行四界分别观或安般念。如果禅修者曾彻底地修行安般念达到禅那的阶段,那么安般念对他们而言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如果过去生他们只修行安般念到某种程度,尚未达到禅那,或未曾见到禅相,那么他们的波罗蜜还不成熟,今生再修行安般念时必须非常努力地修行。

  如果禅修者曾在过去生中修行四界分别观,达到色业处(rupa-kammatthana)的阶段,那么今生他们很容易就能学习与修行四界分别观。但是,如果他们只是曾经修行,尚未达到色业处的阶段,那么今生修行时同样很辛苦,必须非常努力。

  对于初学者而言,我也教导其它业处,如:遍禅(kasina-kammatthana),但是他们很难达到强而有力的禅定。然而,如果修成安般念或四界分别观之后才转修其它止禅法门,通常他们能轻易地成就所有止禅业处。

  问4:有人说:事实上五蕴不是苦,对五蕴的贪爱才是真正的苦。可否请禅师简要地解释这点?

  答4:它们都是苦谛(dukkha-sacca)。在《转**经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中佛陀说:“Savkhittena pabcupadanakkhandha dukkha.”──「简言之,五取蕴是苦。」。为什么呢?因为五取蕴一直遭受生灭的压迫。如此,我们能说它们是乐吗?贪爱是名蕴,当然也一直遭受生灭的压迫,所以也是苦。

  问5:当我们散播慈爱给某个人时,对方能否得到任何利益?

  答5:我们只能说:也许他的心能够改变。除此之外,我们无法确定地说他能得到怎样的利益。

  以下是经典中所记载慈爱改变他人之心的一个事例。攎耶末罗(Roja-malla)是阿难尊者的朋友。有一次,佛陀领着众比库前往拘尸那罗城(Kusinara)。拘尸那罗城的末罗族人(Malla)知道此消息后,大家通过一项约定:不出来迎接佛陀的人将被罚款五百钱。当末罗族人出来迎接佛陀时,攎耶末罗也在其中。阿难尊者见到他也和大家一起迎接佛陀,感到很高兴;但一问之下才知道他对佛、法、僧根本毫无信心,只是因为怕被罚款才勉强随大家行动。因此到达僧寺之后,阿难尊者即请求佛陀设法使攎耶末罗对佛法生起信心。佛陀经常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所以他的慈心观非常有力。阿难尊者请求之后,佛陀就散播慈爱给攎耶末罗,然后起座,进入居处。

  那时,攎耶末罗承受到佛陀的慈爱,于是他的心改变了。他来到僧寺迫切地寻找佛陀,就好像小牛寻找牠的母亲一般。拜见佛陀之后,佛陀为他说法。听法后他即证得初果须陀洹。他的心完全改变了,因此能证得初果。

  另一个例子是那罗几力(Nalagiri)大象。当那罗几力大象遇见佛陀时,牠处在烂醉与暴怒的状态,正要攻击佛陀。当时佛陀散播慈爱给牠,令到牠的心立即改变了,而且还礼敬佛陀。

  在这两个例子之中,一个证得初果,另一个礼敬佛陀,我们可以说这是他们所得到的利益。

  然而,如果作为接受慈爱之人的心不改变,我们就无法说他能得到任何利益,就像提婆达多(Devadatta)的例子。虽然佛陀也散播慈爱给提婆达多,但提婆达多还是尝试杀害佛陀,破坏和合僧团,造下了许多恶业。

  当提婆达多将要堕入地狱时,佛陀同样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可是佛陀无法使他免除堕入地狱的厄运。从佛陀时代乃至现今,有许多人死后因为自己的恶业而堕落四恶道受苦,但是我们却无法借着散播慈爱来拯救他们,那么我们如何能说这对他们有利益呢?

  所以,慈心观的利益特别只限于禅修者自身而已。

  问6:禅修者能否以感恩心来达到禅那?

  答6:单是感恩并不能达到禅那;感恩心只是知道别人的恩惠而已。但在知道别人恩惠的同时,如果能有系统地修行慈心观,散播慈爱给对方,那么他能够达到禅那。

  问7:禅修者如何才能选择来世投生的地方?

  答7:造成投生的业是在临终时成熟的业。更准确地说,它必须在一生当中最后的速行心剎那,即临死速行(maranasanna-javana)的时刻成熟。它决定人死后投生到善道或恶道。如果临死速行心是善的,则他将投生于善道;如果它是不善的,则他将投生于四恶道之一。也可把造成投生的业分为两种,即:欲界业(kamavacara-kamma)及广大业(mahaggata-kamma)。

  欲界业的范围很广,包括:布施(dana)、持戒(sila)、在安止定之前的止禅修行(samatha-bhavana)、观智(vipassana-bana)及所有恶业(akusala-kamma)。

  广大业指**禅业(rupavacara-jhana-kamma)与无**禅业(arupavacara-jhana-kamma),总共为八种定(samapatti)之业。

  在这些业当中,广大业是强而有力的,能防止不善的临死速行心生起。如果一直到死亡之时禅那都还能维持稳定不退,则此禅那能使人投生于梵天界。但是如果死亡之前禅那下跌,那么它无法造成梵天界的投生,例如提婆达多的禅那。

  另一种强而有力的业是观智。它能够在临死时防止不善速行心生起,能令到禅修者投生于善道。所以若想投生善道,你应努力于达到禅那,乃至具备观智。

  比这两者更好的是道智(magga-bana)与果智(phala-bana),因为它们确保已证得道果的圣人永远不堕入恶道,且能依照自己的意愿与业而投生善道。这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人寿保险。

  其它善业则比较不可靠。

  问8:为什么唯有达到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第三禅之后,禅修者才能达到舍心观的第四禅?

  答8:由于舍心观没有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只有第四禅,所以它必须获得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的支持,然后才能达到其第四禅。其它业处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不能支持舍心观第四禅。为什么呢?因为对象不同的缘故。例如安般禅那以安般似相为对象,地遍禅那以地遍似相为对象,但是舍心观采取众生为对象。而慈、悲、喜这三梵住也同样采取众生为对象,所以只有它们能够支持舍心观的第四禅。

  问9:为什么修行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只能达到第三禅,不能达到第四禅?

  答9:每一种第四禅都是中性的,都与舍受(upekkha-vedana)相应。舍心观的态度是中性的,因为它省思每个人的业属于他自己,依照自己所造的业而承受快乐或痛苦。所以修行舍心观能够达到第四禅。

  然而,慈心观接近情感的作用,怀着愿其它众生得到安乐等愿望。悲心观的态度是愿其它众生免除痛苦。喜心观接近欢喜(pahasa),对别人的成功抱着强烈的欢喜心。这三者的态度都不是中性平等的舍(upekkha)。

  慈心禅、悲心禅及喜心禅的受是悦受(soma…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