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义断▪P2

  ..续本文上一页此文。何得异说者。其义云何。答亦不然。说古师非。谁言即指瑜伽等论。说为余人。又不可云。瑜伽等中。不作是说。故今古同。不得言异古因明师。古因明师。岂但瑜伽等。诸释因明者。名为古因明师故。故理门云。又于负处。旧因明师。诸有所说。或有堕在能破中摄。或有极粗。或有非理。如诡语类。故此不录。又云。又此方隅。我于破古因明论中。已具分别。故知。有古师说非者即破之。不言瑜伽等。

  有人云。论云差别为性。言差别性故者非也。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三藏本译云差别性故。后吕才与文轨法师。改云差别为性。岂以昧识为诚言。灵哲为谩语。若是翻译之辈。可许义正以改之。彼解疏尚破之。改论那宜遂许之。又言故者。结定之词。显此宗者要依法与有法。共相差别。违他顺已。方为宗故。故云有法及法者。皆须极成。所以宗中。有此故字。具显所以。如本疏明。

  有人云。先释即不共许。是所立法。所作性因。彼此极成。即能立法。故无常法。正是所立。此解虽尔。未是通途。所以然者。且如立声无常一量。可如所说。以为所诤。若依有性等量。岂得以非实。为所立法耶。本意诤有法大有性非实即实等。其义云何。答应此共思。若本诤有法。不诤法者。言非实等。为是有法。为当法耶。若是有法。即应先陈。若其是法。不为所诤。言法何为。又以何为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差别为宗。若言彼据诤其法说。若诤有法。何为能所别。不可将有法。为能别故。以先陈故。又若有法。正是所诤。一切诤有法。皆无同喻过。又法不成有法故。又复不可大有非实。俱是所诤。无极成有法。依何立宗。又若大有正所诤。所成之宗。即合名法。故理门云。又于此中。观所成故。立法有法。故知。还以非实等为法。即是所诤。广其所以。如本疏释。准彼。既无别解。旧释故合通途。及解大有为法有法。会理门论。皆如本疏及别抄释。

  有人云。因喻何无极成。自解云。因喻必要极成。以无滥故。真似相翻。皆无此说。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因中既有两俱不成。随一不成。翻彼故须极成。但言略故。准理定有。故成唯识论第五卷云。极成六识随一摄故等。又理门云。令彼忆念本极成故。是故此中。唯取彼此俱定许义。故知。因喻亦有极成。

  有人云。因必是扶顺。顺益所立。是宗之义。将为新妙。其义云何。答此则旧德释成。何得称为新异。故本疏云。又建立义。能建立彼所立宗故。或顺益义。由立此因。顺益宗义。令宗义立。是故名因。此则先成。岂云新解。

  有人云。法性法尔必然之理者。方是正因。其事云何。答此释未为尽理。如所作性因。立声无常。对声显论。随一不成。岂作必然之理。又理门论云。是故此中。唯取彼此俱定许义则为善说。由是。若有彼此不同许定非宗法。又云。唯有共许决定言词。说名能立。又方便心论云。凡圣同解。方得为喻。喻则因相。故知。不定唯取法尔必然之理。皆为正因。若唯取者。应云法尔道理。言论即为善说。及能立言词。何须共许。由此故知。虽非法尔。但诸过无违。能立宗义。俱共许者。即得为因。如见自鹭。表水有无。见灯火处。表知热触。非于此处。法尔有火。及以白鹭。此例非一。故知。不定唯取法尔。

  有人。释因中叙旧解云。言义智三。皆通生了。皆名为因。云相传皆此分别。然泛尔对果辨因。非无此义。若望此中。辨因相者。恐非善说。何以知者。今所明因。望所立义。不望智果。又云。若依亲生敌智。以释生因。恐为猛浪。能生敌智。非唯因故。其义云何。答此亦未闲疏中所说。疏中初虽泛说。然亦此因。各具三相。阙一即非正取成宗。疏中自简云。正取言生。正能立故。即是明因。望所立义。此生智了。照解宗故。故正因体。言生智了。兼亦通余。能建宗果。故知。不是唯望智果。又虽云生。不言唯因能生他智。然因正是胜增上缘。能生他智。如说了因。虽言义智。然意正取智了非余。以他智生宗方显故。故知。生因虽宗因喻。若言若义。正能生因。即因喻言。故理门云。若尔。既取智为了因者。此即牒言因。难云。是言便失能成立义。释云。此亦不然。令彼忆念本极成故。既云令彼忆念本极成。即生彼智。故他智生。胜但因喻。故下复云。唯有共许决定言词。说名能立。又云。若所比处。此相定遍。于余同类。念此定有。于彼无处。念此遍无。是故。由此生决定解。又云。余所说因生者。谓智是前智。余从如所说能立因生。以此故知。望了宗边。正取智了。望生他智。正取立者。诠因喻言。何以故。本意立量。为生他智。何故说因唯望宗果。故望于宗。即唯依了。望成宗义。为生他解。即取生因。不尔。如何言生决定解。又云。能立因生。又云。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又云。开悟他时。说名能立等。故此因言。定通生了。

  有人云。相传解云。陈那已前。相者体相。非指瑜伽等。如前以引。破古体者。广如理门。

  有释遍是宗法性四句云。有是宗法非遍者。即所依不成是也。

  有人破云。德所依因阙所依。故因无所依。因体不成。故非宗法。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若有有法之宗。可说德所依故是宗家法。本无有法。是谁宗家之法。云是宗法而非遍。

  有人云。若据似因说。遍非宗法者。即不定因是。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既遍在宗。何非宗法。若云不正不名宗法者。云何理门九句。俱云宗法。又若初相中。兼简余相过。可得云非宗法。遍是宗法性。但显初相。既遍有法。何非法性。若言要是正因。方名遍是宗法性者。但说遍是宗法性。即是已简过尽。何须更说。同品定有等。又虽遍于宗。有不定故。非宗法者。即应言正是宗法性。何须遍言。遍言。不能离诸过故。若言以遍不能离过故。须更言是宗法性。即应云正。正能离过故。无有正非宗法者。即唯一句。已辨正因。不劳烦语。既不作是说。故知。遍是宗法性。但显初相。故理门云。虽一切分皆能为因。显了所立。然唯一分。且说为因。既说且言。明非具简。

  有人云。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各有四句。然但置唯言。为异旧人。以虽简过。有不尽故。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今虽置唯。还同不尽。不能简得不共不定。又若唯言。简异品有。亦应唯言。但在同品。亦遮遍宗。以置唯同品有言故。故知。各为显其自相。但同品定有。即第二相。有过生者。是余相过故。异品遍无。应知。亦是但明第三相。虽异遍无。有过起者。自是余相。若云既简过不尽。何须四句。今作亦同。何乃偏责。故知。各别简明自相后取此相。相对而辨。方显正因。烦不能具。于余异遍无中。诸多解释。皆应更思。悉未尽理。故此简者。方穷正理之妙门。得作者之深意。故作四句。非为徒设。

  有人云。同有因法宗法不同有者。虽名同法。而非喻也。故下文云。此因以乐以空。为同法故。亦是不定。即判云。恐未尽理。自决云。若望其宗名为同品。望因名同法。其义云何。答此不异前。何劳更释。又自云。夫有能立因法。所立宗法必随。故于喻中但说因法。宗法自随逐也。此言有滥。不简别故。若言有因宗定随者。云何喻中。有所立不定过。但许有能立。又复谁说。于同喻中。但说因法。宗法自随。准理门论。举喻之时。要具说因宗。不单说因故。准理正因。因有之处。宗必定随。然举喻时。必须俱说。不尔无合。异喻例此。又云。若望因名品名法具得二名。望宗亦名品名法。此亦先陈。何烦复说。先德云。但同异于有法之上所作义者。名之为法。又此所作。非总所立。不得名品。名之为法。宗总所立。遂与品名。能所异故。又因宗二。同异名法。别同异名品。此同异二。故名为法。次下因同异。及上宗同异。并别同异。故皆名品。

  有人云。设天亲以瓶体为喻。教理无违。何假斯救。若以烧见等破。自是似破。理非我咎。何以知者。今但由瓶。有所作义。定有无常。取瓶为喻。以所作是无常义故。虽有烧见。所作非因。何得为难者。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若以瓶体为喻。由瓶有所作义。故有无常。即应云显瓶决定有性。何得言显因同品。决定有性。以瓶所作。与声所作为同品。以彼瓶处所作。有无常随。故名同品。瓶体四尘。岂名所作同品。

  有人难云。若言夫喻况法。法必似喻者。未知能喻所喻之法。其体为一为别。若言一者。体既是一。彼此共知。何待因成。若言别者。即明别体之法。有别同相。有因义者。引之为喻。何得例难。令法体相一切皆同。其义云何。答此义不然。若取瓶体为喻。此与声宗为一为别。若言是一。即同前难。又有多过。若言别者。何得名同法。若云声有所作。瓶亦有所作。故名同法者。不然。何以故。应云显瓶决定有无常。何须云显因同品。决定有性。因是所作。瓶上之义。岂可瓶体名所作性。若尔。应声体为所作体。若如是。即取有法声名之为因。还成宗义一分为因。宗因无别过。余多问难得失例知。烦不具述。然既取瓶为喻。将作殊能。今者据彼略举三难。一云。古师许瓶烧见。理令自许声烧见者。陈那顺此作难。为以声是烧见。为非烧见。若自许即相符极成。若自不许。今者难他。何非自违耶者。不然。由彼取瓶。为同喻体。陈那就他为难云。汝所许声。应可烧见。犹如瓶等。如难胜论云。汝地应非有碍身根所得。许眼见故。犹如色等。岂自不许地身根得。而为难耶。故就他难。即无自过。明非自许。二云。故理门释喻中云。由如是说。能显示因同品定有。异品遍无。非颠倒说。既不取瓶。此乃重颂前因。云何能显因也。如言声无常所作性故。诸所作皆无常。如所作无常等。岂成能立者。不然。前所作无常。但别宗因。后举诸所作。总摄宗喻。无常亦尔。不唯重颂。亦正是合。故定所作无常是喻体。若如先所说。取瓶为喻体。即应直指瓶。何须重举。诸勤发皆无常。犹如瓶等耶。又若取瓶体为喻。成立声无常等。何故。云说因宗所随。宗…

《因明义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