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门论述记▪P4

  ..续本文上一页显喻者。喻是初转。𠆩声前云所作非常故。非所作故者。其故字结喻因法。是第五持因声。依此第五持因声。说同喻异喻。故云显喻。言由合故知因者。由同喻顺合。由异喻返显。方知其因。此即依因声显喻。借喻显因也。又解。若依五分是无常(宗)。所作性故(因)。法所作者。皆是无常。犹如瓶等(喻)。声既是所作(合喻同法)。是故无常(结)。今言由合故知因者。由第四分合喻故。知声所作性因。文中虽不说因。以宗由合故。白智其因。故不说也。陈那已复法因明师云。第四合是量说第二因。第五结是量说第一宗故。复二分是前三分是前三分摄。

  由此(至)傍论者。

  由此前来顺反三喻。乃得立义。即是已释僧佉。唯立反喻方便立义不成也。如僧佉云。内身有我(宗)。以能自动摇及有心识故(因)。法不能动摇无心识者。必定无我。犹如树木(异喻)。以无顺喻故。唯以反破内身无我之异喻为方便。成立内身有我也。下指要论二喻事。以所作性因。于无常品见故。于常品不见故。具此二喻。方立义成。胜论对声论云。如如是我成立声非是常。若是常者。应非所作性也。以上成要论顺及二喻。方得与决定余为因故。是故顺成同喻。反破异喻。二种喻之方法。同为一决定余。非如数论。本唯以异喻。反破方便。为别生决定余因也。如我破数论。唯以异喻。成立有我。反破方便之因。如我造破数论。论有六千颂。我已广辨。数论唯立返破方便。为别解因过故。今于此论中且止广让他论也。造数论师。是黄头仙人。本音劫比罗。此云黄。以头面黄口也。旧云迦毗罗。音讹也。此师立二十五谛义。付乐弟子讫欲入真。弟子请云。师可留身常住在世。后人若有不信二十五信。现身为说。其教即可常行。师云可尔。为实一大石作琉璃。可数丈许隐身在中。设人请者。时为现身。后至陈那出世。造传佉论。弟子不师救。仰推其师。陈那往其石所。书破二十五谛义。于其石上以封其上。经宿必重救之。陈那重破。复若不救。方出为论。如是立破。有六千偈。具破二十五谛讫。其石大吼。今言破数论者。指彼所造六千偈。破僧佉论。

  如是宗法(至)及家者。

  宗法有二。一不极成法。谓声上无常法。二极成法。谓声上所作性。今牒上来所罗极成法。即是因法。故言如是宗法也。此因有三种差别。一谓同品中有。二同品中非有。三同品中通有非有。故言及俱。若不置及字。恐其有与非有。即且为但。若安及字。即愿有非有外别有其俱。然先颂中但言宗法。于同品谓有非有俱。以颂迮故。先颂中除及字。今长行中方置。

  此中(至)异品者。

  上来已辨宗法故。此下但释同品名也。言此中者。谓宗法中。若品者。品谓品别。如瓶声等是。宗法无常。所依品别也。言与所立法邻近均等说名同品者。若瓶品上无常。与声上所主无常法相似。故各邻近均等。故说瓶为同品类也。以一切体义皆名品别故也。若于空等品别法法上。所立无常宗无。说名异品也。

  非与(至)或异者。

  此下牒古师破。古因明师。释异品名。两师不同。初师云。如立声是无常。以瓶等为同品。空等为异品。其空等上。能违害宗。及同品上无常。说名相违。此相违说名异品。犹如怨家相害。名为相违。及至暖为宗。则以诠为相违为异名。第二师云。如立声是无常。但非无常已外一切皆名异品。今论主余。若所立无常宗无处。即名异品。不同初师与同品相违。后师与宗异故。名为异品。故言非与同品相违或异也。

  若相违者应唯简别者。

  如云此更有暖(宗)以有火故(因)。诸有火处悉皆有暖犹如厨上(喻)。诸无火处并皆无暖。([异])此是正立。若云此处有暖(宗)。以有火故(因)。犹如厨(喻)。若有冷处即无有火。如宙山处。此以有冷处。违有暖处。为异喻故。此应唯简别异法喻。异同法喻而已。其异喻不能返显宗定随因。其事云何。若对暖宗。以冷违暖为异法喻者。其非冷暖处。不知定属所品若虽有暖同喻。其非冷暖处。即无有火。若准相违异喻。诸有冷处。即无有火。其中庸处。既非有冷。复应有火。异喻乃返合有火云因成不定过。为如厨上有火处。以有火故有暖耶。为如中庸处火故无暖耶。其有火之因不定故。不能定证有暖也。若不以与有暖相违。唯以有证为异法喻者。便无有火之因不定过也。若言诸无火处即无有暖者。其诠处故中庸处并无有火。皆为异品故。今其有火之因。定愿。有暖故。其有火因。无不定过也。

  若别异者应无有因者。

  此下破第二师。若汝以与宗异故名异品者。应无有决定正因也。何者。如立声是无常。即声上无我。与无常宗异。则是异品。然所作性因。于无我异品义中有。若尔此因便是不定因。以于异品有故便无。唯同品有异品无。故此决定因无有也。

  由此(至)违故者。

  由所立无处。是异品道理故。其所作性因。能正成无常。傍成无我及宫。故言等也。如言声是无我。所作性故。如瓶等是。即此亦成立声是无我。以所作性。与无我宗。不相违故。亦可无我与无常。相不违故。得同以所作性为因也。何者。即声无有常我可得故。亦得言无常。亦得言无我。以一切无常法皆无我故。故不相违也。此意欲显法无常处。名为异品。其无我不得名异品也。以即声亦无我。非离无常处。亦于无我。有此因故。又释。其所作性因。能正成无常。即不同相违名异品。彼不能正成故。何者。如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其虚空等常。是相违名异品。此相违异品。不能正显声是无常。以不简别因故。谓于非相违菟角等中。犹格有因故。若如我释。所立无处。名为异品。亦即简去其因。即显彼所作性。正能成无常也。其所作性。正能成无常也。其所作性。若傍成无常。即不同后师与宗异故。名为异品。若与宗异。名则异品。至无我。亦与无常异。亦即异品。凡异品中。即无有所作性。若尔其所作性因。即不能傍证无我。若如我释。所立无处。因遍非有。其声亦无我。亦是所立无处。以无常法必无我故。是故所作性因。亦能傍成无我。言不相违者。同前二解也。所言等者等取宫。以道谛非者而是所作性故。

  若法(至)似因者。

  此举相违因过。显所作性证无常。及傍成无我等无有过也。言若法者。谓因法也。若因能成相违所立者。如立言眼等必为他用。即以积聚性故为因。以卧具为同喻。今积聚性因。亦声成立。所立眼等。必为积聚他用。即此积聚他用。是其所立。一即此所立前无积聚他用宗。正相违故。名为相违。其积聚性因。与此相违所立为因。故言若法能成相违所立。如此是相违过名似因也。

  如无违法相违亦尔者。

  此出相违过也。谓僧佉本立。必为他用为正宗。以积聚性为正因。本所立宗。名为无违。其积聚因。正能成立无违宗故。名无违法。即此积聚性因。不但成无违宗。亦能傍成眼等。必为积聚他用。即此积聚他用。即此积聚他用。是其所立。与前必为他用宗相返。故名相违亦尔。得宗名为相违。当知前宗名无违也。以非得故。

  所成立法无定无有故者。

  此出亦尔之言也。谓如立眼等。必为无积聚他用为宗。以积聚性故为因。于同品定有。所立无处。受品遍无。今相违因亦尔。谓所立必为积聚他用宗。无处其积聚性因。定无有故。言所成法无有。即是所立无也。谓必为积聚他宗是也。定无有故者。即是积聚性因无也。言积聚性因。能成前无违宗。于异品遍无。今成相违宗。亦于异品遍无。故言亦尔。此是真实相违因也。下举不定。显非相违因。

  如(至)有故者。

  言积聚性因。能成积聚他用。其因决定。非如瓶等因不定也。何者。如立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如瓶等似说。有人难言。声应是瓶。以作性故。如瓶。此因即有不定过。故成犹豫。以于彼展转无中有故。谓若立声是瓶衣等。即为异品。此所作性。于瓶无处衣上亦有故。或复难云。声应是衣。所作性故。犹如其衣。唯衣为同品。瓶等即为异品。此所作性。于无衣处瓶等上有故。言展转无中有故。其所作性因。既于异品中有故。不定此一解。第二更云。此文乘前正因。有此文也。谓前所作性故。能成无常。亦能立傍成无我。此因决定。非如瓶等因成犹豫。其文义如向解。

  以所(至)有故者。

  此释出不定。连乐前文。总为一时文也。谓以所作性现见离瓶于衣等有者。即是上文。于彼展转无中有故。谓无瓶处异品衣中。有所作性因。故是不定。非离无常于无我等此因有故者。谓若以所作性。傍证无我。因即决定。即是释上非如两字也。何者。如立声应是瓶。此亦纵许成宗也。以所作性故。犹如其瓶。其因于无瓶更衣等上亦转。若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如瓶等无常。此因非是转彼瓶等无常处。别于余无我上。此因亦转。以瓶等若是无常。即是无我。无有离无常外。别有无我。有所作性因也。是故所作性因。若证无常。即能傍证无我等。其因决定。非如瓶等因。成犹豫等也。

  云何别(至)处转者。

  此外人问。其宗上因法。与瓶等同品等别故。故名别法。即瓶衣等。与宗法处。不名为别处。今问意云。如所作性。是声宗家法。云何宗家法。乃于瓶上立有耶。

  由彼相似不说异名者。

  论主答也。谓彼瓶上所作性。与声上所作性。极是相似。总名所作性。不证有异名故。是故亦智相同品瓶等转。此释于同品定有性之言。

  言即是(至)有失者。

  言瓶上所作性。即是体声上所作性。极相似故。故言即是。犹缕贯两华。其缕一头贯此华。一头贯彼华。此亦如是。总一所作性。一头世声上。一头世瓶上故。无有别法于别处转失。以如其一故。若子细分折。其声及瓶上所作性各别也。但可总说一所作性。名为宗法也。

  若不(至)宗法者。

  外人复难云。若瓶上所作性。不说声上所作性异。云何此所作性因。名为宗法。亦应非宗法。以一头所作…

《因明入正理门论述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