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二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二

  下面就开始正式说百法。

  第一是心法,有八种,我们放后边说。

  第二是心所有法,为什么这些法叫做心所有法呢?因为:A。这些法“恒依心起”,若无八识心王,它们就完蛋了,什么都干不了。B。这些法“与心相应”,就是说它们只能听命于心王,绝不违背心王的命令。世间事儿若搞不好,还来个政变,而这些法只会听命。C。这些法“系属于心”,就是说它们永远是心王的附庸。用通俗的话来说,心所有法就是指心王派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心所有法共五十一种,又分六类,一遍行,二别境,三善,四根本烦恼,五随烦恼,六不定。先说遍行位心所,有五个:

  1、触。即接触。比如书本放在桌子上,这时候,我们的心所就是触。我看见一盆花,这在眼光碰到一盆花的刹那间,心所也是触。当耳朵听到声音的刹那,心所同样。为什么说这是触呢?因为当我猛看见书本放在桌子时,眼根、外境、眼识三者相合了呀。触就是当根、尘、识三者相合的刹那之心态……

  你说的很对,心识若偏偏不去与根、尘交汇自然就不叫触了,但心识不去交汇行吗?比如,我沿地球表面要直直往东走,然而实际上你没有直直走,而是沿地球表面在走曲线,你摆脱不了地球。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想怎么就怎么的,它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这也是“求不得”。根尘交接时,心识不去相合也不行。

  2、作意。即注意,留意。或者说“作意”是兴起念头。在九华山,每晚学僧们都要静坐一柱香。而我呢有点儿特殊,我呆在自己房中。一次,我正在诵经,猛听到外边儿有脚步声,我马上分心到脚步声那儿了:学僧们都在殿堂中静坐,这是什么人?我虽然口中还是在诵著经,但耳朵已刻意留神外边了。脚步声渐渐上楼,我再也诵不下去了,赶忙跑出来,我怕是陌生人做乱。现在不说结果,只来分析一下这事儿:我诵经时猛听到外边儿脚步声,根尘识刹那交汇成触,我马上分心留意外边脚步声,这即是作意。作意有两重义:A是警觉,诵经时听到脚步声怕有坏人做乱,因为前不久我们的功德箱被盗;B是趣境,我现在人在河南却又口说九华山的那天晚上听见脚步声,这就使得心到那晚去了。

  触是由境生心,作意是由心生境。不同的本子,有时触与作意的次序有些不同。起先我不明白,后来知道了。比如我手用力压桌子,此时有一对力:可以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两个力是同时起作用。触与作意也是如此。再比如考试后排名次,从高到低排,但出现了并列第一名。我们只有一张口,不能在说触的同时去说作意,故有了先后。另外,《瑜伽师地论》(作意在前)与《成唯识论》(触在前),因为各经要度化不同根机的众生,这也是原因。不论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现在关系都不大。

  3、受。感受。这两天经了雨感冒了,鼻子也不通,不舒服得很,心里感到难捱,这就是受,叫做苦受。听音乐《下扬州》、《百鸟朝凤》,让人感到欢畅,听一遍还要再听一遍,这也是受,叫乐受。比如我在街上走,有几个小孩儿在玩,一孩不小心碰在我身上,这也是一种受,但我无所谓,那么个小孩儿碰一下,不痛不痒,小孩儿也没摔跤,这受在心理上不起大涟漪,叫舍受。上边这苦乐舍叫三受。若是孩子病了,做母亲的就吃不好睡不香,担心得厉害,心时时系在孩子身上,这叫忧受。孩子考上大学,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叫喜受。前边三受加上忧受喜受就成了五受。前边三受是与前五识相应,忧喜二受与第六意识相应,这是区别。

  4、想。即让某个境界在头脑中转了几圈,稍微可以区别此境与彼境的明显不同,对境界有了最浅的基本观念。比如一个婴儿,生下来后第一次睁开眼睛,他可以看到墙与妈妈,他知道两种境界不一样,墙不会动而妈妈会动。他发觉这不同就是把墙与妈妈等外境在头脑中转了圈,即取像。当然刹那间他不知道这叫墙那叫妈妈,到以后,他绝不会把妈妈和墙混淆。再比如,我听到外边儿有车子声,我绝不会把车子与麻雀混淆,这就是小孩的心识缘外边的墙后在阿赖耶留下了影像。

  5、思。思考。这个思心所最厉害,它促使我们做事儿。小瓦特有一次看见茶壶中的水烧开后热气冲得壶盖直响(触),他的心就注意到这件事儿(作意),他感到奇怪(受),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想)?于是他为这件事儿困扰,反复想(思),并动手做实验(这是以后造业),直使得后来有了蒸汽机。比如明天十五,我准备去买点儿苹果来上供(作意),去看见苹果(触),这家的苹果又大又红,一定不错(受),也不知道到底好不好呢(想)?算了,去看看其他的比较一下吧(思),结果我走了,去看别家的,惹得这家卖苹果的轻骂:“臭和尚,挑个鬼子名堂。”

  这思分三个步骤:我恨极了一个人,决定杀了他,这是第一步叫审虑思。但前思后想,我若杀了他,公安局要抓我,我一家人怎么办,这后果太可怕了,我决定改变主意,不杀他了,这是第二步叫决定思。但我太恨他了,不能杀他就骂他一通算了,而且还不敢当面骂,骂起性还不要打架,人家那么棒打不赢他,在背后骂他一通,这是第三步叫发动思。

  遍行这五个心所是一连串的,一个动其他四个跟著就动,此五心所都动起来叫一个念头,触、作意、受、想四心所不会发动善恶,到思心所,才会引发我们造善恶业。

  为什么这五个心所叫遍行呢?

  A。昨天我有这五个心所活动,今天有,到明天也还有。如此推,今生我有触、作意、受、想、思。前世虽然已记不得了,但想来不差,也是有的。后世呢同样。这叫“一切时”。

  B。在路上见一个小孩儿摔倒了,我扶起他,做此事时五遍行心所都有。现今报纸上案件不断,犯人做坏事时此五个心所也有。做无记业也是。即善、恶、无记三性五遍行心所都有,这叫“一切性”。

  C。我们生在这欲界的五趣杂居地,五个遍行心所在活动,佛经上告诉我们说,即使我们生到色界四地或无色界四地,在那儿仍然有这五遍行心所活动,这叫做“一切地”。

  D。我们眼睛看到一个境界会引发这五个心所,耳朵听到一个境界,会引发五遍行心所,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都如此,这叫做“一切俱”。因了这四一切,故称遍行。

  再说别境位五个心所,别境位的心所也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1、欲:希望。希望什么呢?当然是欢喜的事物了,小孩子为了吃糖而吵闹是欲。张三要结婚可还没有房子,就整日里想得到一套房子也是欲。电视中放《临时家庭》,我今天看过,明天还要接著看也是欲。我念佛,为什么要念佛呢?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呀~~这还是欲。

  2、胜解。了解得清清楚楚,不可动摇,认定了。我看见一盆花,知是菊花。甲说:“假如说先人最早把这种花叫牡丹,那不是也行吗?你何苦要执著于菊花这个名字呢?”我说:“不管你再说,我只叫它菊花,因为先人毕竟叫它菊花而没叫牡丹。”有人修净土念佛,甲说:“参禅好啊。开悟贼快。”他说:“对,参禅很好,但我不是大根器,我先念佛。”又有人来说:“修密好啊,即身成佛。”他说:“对,修密很好。我若有能力一定修密,现在先念佛。”不管别人说什么,他一门心思不动摇地念佛,这就是胜解。板上钉钉!为什么呢,因为他对净土法门了解得清清楚楚。这很难做到。曾子的母亲极了解儿子,一天正在织布,有人来说:“你家曾子杀人了。”曾母在织机上动也没动:“不会的,我儿子我了解。”过一会儿,又有一人来说:“你家曾子杀人了。”曾母心就不踏实了。又一会儿,又来一人说:“你家曾子杀人了。”曾母终于从织机上下来了。一个小偷认定了自己若用某种手段作案,一定可以得手而不被发觉,这也是胜解。

  胜解与想的不同:我听见外边有车声,我知道是汽车,但是红旗,还是尼桑、桑塔那就不清楚了,这是想心所。我听见一支曲子,一听我马上叫出其名字:“是《高山流水》”。有人言:“不像是《高山流水》吧~~”我肯定地说:“绝对是的,这曲子我熟悉得很。”这就是胜解。

  3、念。对于过去的事情,在心中明记不忘。比如夏天时打闪,一个闪电刚过去的瞬间,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我还能够清楚地记得闪电的模样,这个心理叫念。过一会儿竹子被狂风吹断,这件事冲击了我心中闪电的模样,上个念心所方才结束。

  在九华山我给说百法时,曾把这个念心所讲错了,我当时举例子说:老年人动不动提起自己年轻时如何如何;阿Q说我当年也阔极了;我有一次抛了个面包,被校长看见,他骂道,非让你过下六零年才会不做孽。我现在发觉这些例子不对,这只是记忆力,是回忆往事而不是念心所。有本《大乘百法明门论研究》,中间对于这念心所讲的也不确切。《玄奘研究》(马佩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中把“念”也解释错了。其实,这本《玄奘研究》,对于唯识教理那一部分可以说是错误百出,对唯识的基本定义也搞错了。

  4、定。有的本子上写作三摩地。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动。但这不是禅定的定,不是戒定慧的定。比如我看小说看得天昏地暗,忘了饥渴,不顾得睡觉,随主人公的命运遭遇而悲喜,看得只有了主人公,不知道我自己到哪儿了。有位红楼迷,沉溺其间不得出来,他说:“自林黛玉一死,我活著也无意思了。”牛顿请客,备好菜客人还未到时,他忽儿想到点儿东西,就到实验室去了,客人等不到他,就自己吃了后离去,牛顿做好实验后出来,一看见桌子上的骨头,“噢,我已经吃过饭了。”这些都是定心所。

  5、慧。有能力辨别,有能力选择。数学考试,发下卷子后稍一浏览马上就做,就是“慧”。若不会做干脆就要咬笔杆写不到纸上,写不上就不是“慧”,能写上即“慧”,写的时候自心中总认为对,老师判我做错也罢,不影响我做时是慧心所。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