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品经义疏▪P5

  ..续本文上一页者此是去离以释度离烦恼以前云六波罗蜜能度烦恼也究竟释度者此者作事究竟满足秤度如云舍利弗不能度布施河者以其无行施不能得究竟能一切时一切种一切人常施故名为不度若能如此究竟之施则得名度非是越度之度此是究竟名度也如言度深忍心净已度禅定等并是法忍禅究竟故名度也若是前永免秤度此是越度烦恼此就离以释度若是今究竟哀名度此就作事满足以释度也(云云)。

  次问波若与波罗蜜为一为异答具有此义言其同者只是一正观取其净照义则名波若取圣永免颠倒义名为波罗蜜只是净照故永免永免故净照约义到于二种竟无有异也言其异者波若则是因波罗蜜则是果何故尔波罗蜜云到彼岸彼岸则是果也若尔者波若何得波罗蜜耶今明波若能到彼岸今从此功用为名名波罗蜜又因带果也旨次解释度义不同一者大论云从此到彼名波罗蜜次释成辨品云远离此彼岸是檀波罗蜜相此则是永免以释度次集散品先尼梵志复问云此彼岸不度故是波罗蜜相也四者若有彼有此犹名为此无彼无此乃名为彼此类如涅槃云有苦有乐犹名为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也而一家常云有此有彼未为好度无此无彼乃名好度此则是约世出世论有彼此是世间度故经具有二文大品云有世间檀波罗蜜此则明世出世俱有波罗蜜若是涅槃德王中云云何是施非波罗蜜见有乞者然后乃与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若无乞者开心自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此则明世间有檀而无波罗蜜出世间有檀有波罗蜜然出世间有檀有波罗蜜可解世间何故有檀无波罗蜜解云世间小小行施故得名为檀未能到佛道彼岸故非波罗蜜而大品云有世间檀波罗蜜者此是随心相理解义随圣谓情得度故言波罗蜜。

  问既言世间有檀可非波罗蜜亦应有波罗蜜而非檀解云具四句一者有檀非波罗蜜即世间檀二者有波罗蜜非檀则如余五度是波罗蜜而不名檀也三者檀亦波罗蜜则出世间檀四者非檀非波罗蜜者有二义一者泯三句未曾檀未曾波罗蜜也二者则是恶法非是檀亦非波罗蜜也。

  问波罗蜜云度彼岸者若为是此彼岸中流等若是从来解约二约约涅槃所明生死为此岸涅槃彼岸烦恼为中流八圣为筏也波若则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似解滞相惑为中流滞相似解为筏也言有相者正是外凡无相即是发地似解即三十心似解滞相义即是中流带相似解即是筏义此是开善解也若庄严解有数种彼此岸一者二乘为此岸佛道为彼岸二者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三者因为此岸果为彼岸四者约二谛浮虚则为此岸无生为彼岸也今明此解并无出处故不用今大论释波罗蜜中有两复次初云悭贪为此岸佛道为彼岸施为河中后复次云有无见为此岸破有无见为彼岸勤修布施为河中此之两释同是释善法何义同以布施为河中也复有文云此六波罗蜜能令人度悭贪尊大海即是恶法河义故一家具有善法恶法二河也恶法河以恶法为此岸恶法为中流通佛道为彼岸。

  问恶法河既以恶法为此岸以恶法为中流者善法河应以善法为此岸善法为中流而今善法河以善法为中流以恶法为此岸者恶法河以恶法为中流应以善法为此岸也解云义河必皆例今明欲例者恶法河以重恶为此岸轻恶为中流善法河五以轻善为中流重善为彼岸也。

  问恶法河既重恶为此岸轻恶为中流者善法河亦应重善为此岸轻善为中流解云此不例如从来两种度度生死河度涅槃河明此两度异若是生死河中七人俱度生死河永离生死去而有方便无方便故有七人不同有方便者离生死名为度无方便者不离生死不名为度此就离义明度若是涅槃河亦同求涅槃约有方便无方便无方便者不得涅槃故不名度者九方便者得涅槃故名为度此就得以明度故两河虽但明度而义不同然经中明颠倒不颠倒无豪厘差别而多颠倒少不颠倒以多颠倒故于其有彼此颠倒为此岸不颠倒为彼岸只此颠倒深广即是大河以漂深义即是中流也恶既尔善法亦尔取善法深广义即是河能流转行人到佛道善即是流义也。

  问既得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者亦得以涅槃为此岸生死为彼岸不解云只得约凡圣二人相望作凡夫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圣人以涅槃为此岸生死为彼岸如江两岸人互相望(云云)。

  次明修多罗。

  所言经者自上已来明所论之理今明论理之教即理教一双也如涅槃七善中释知法知义知法者谓十二部经知义谓十二部经所明之义即理教之明证也言经者天竺名修多罗此方随义翻译非一传者多用綖本二名以翻修多罗若依分别功德论及四分律字并验现今天竺僧谓缝衣之綖为修多罗则以綖翻修多罗若依仁王经及留支三藏所云则以本翻修多罗若綖若本并有文证但验方言难可偏定所言綖者以世间綖有贯穿摄持之用诸佛言教亦有贯法相摄人之能与綖大同故从喻立称所言本者以教能显理教为理本教能超行故为行本今秤为经不言綖本者盖是翻译之家随方音便故以经名代于綖本类如毗尼藏正翻为灭若依根本翻名应言四分灭十诵灭等但翻译之家见此方俗法制罪教门名之为律是以佛法制罪教门亦名为律故名四分律十诵律等此亦如是若依根本翻名以为綖本应言涅槃綖法华綖等是翻译之家以见此方先传国礼训世教门为五经是以佛法训世教门亦秤为经故言涅槃经法华经等既随俗代名还依随俗释义俗言经者常也虽先贤后圣而故范古今恒然故名为常佛法亦尔虽三世诸佛随感去留故范古今不可改易故名为常故言为摩诃波若波罗蜜经也。

  第二序说经意

  问佛以种种因缘说摩诃波若请为陈之答佛法无量略说因果总摄一切因者所谓菩萨真实大愿真实大行如经中说若不以般若心发愿愿不成愿若不以波若心修行则行不成行是故菩萨欲修愿行要须般若是名因义所言果者菩萨以行无所得因故得无所得果无所得果则是如来实相法身亦如经中说今欲为诸大人说此因果故说是经复次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真实分别利益功德故说是经复次欲说第一义悉檀故说是经复次以大悲心受请说法故说是经复次欲集诸佛法药愈难喻病故说是经病有二种一者身病谓老病死二者心病谓贪瞋痴自有生死以来不得波若药故无人能除此病佛以摩诃波若摧破二病故说是经复次欲增诸菩萨念佛三昧故说是经一切众生虽欲念佛不识如来多随耶观不见法身法身者以正法为身故秤法身故华严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语言道为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相斯经盛明实相即是盛明法身故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今欲令念此正法身故说是经复次欲显示中道拔二边见故说是经复次欲说异法门异念处故故说是经昔说善门不善门无记门常无常苦乐等念处今欲说非善非不善门非常非无常念处故说是经复次欲转众生深重障故说是经如是种种因缘并是依经文影识龙树大论故说般若因缘。

  问为何等位人说是经耶答有人言般若是高位行我等凡夫岂祈斯事故望岸自绝今谓不然此人乃是无碍法中自作鄣碍可不悲乎为言波若必在高位高位之人本自不堕恶道何俟习行方得离耶今经言欲不堕恶道不生卑贱家欲世世人天净土受乐乃至究竟大般涅槃须学波若此意乃明应堕恶道者行波若故不堕也所以从博地凡夫以上乃至十地以还皆须学波若也。

  第三明部傥多少

  问波若波罗蜜凡有几种答通捡经论部类不同第一有二种出大智论第四十一及九十九卷云波若有二种一共声闻说二但为十地诸大菩萨说今诸部波若多是共声闻说也第二三种者释论第六十七卷云波若部傥有多有少有上中下谓光赞放光道行又释论第七十九卷云般若义乃无边卷数有限谓小品放光光赞既列余二同前而以小品名代道行处故知道行即是小品也第三四种者长安睿法师小品序云斯经正文凡有四多则十万偈小则六百偈此云大品故是外国中品耳随宜之言复何足计其多小虽唱四名而不列数也第四五时波若者出仁王经初云释迦牟尼入大寂定众相谓佛已为我等二十九年说摩诃波若金刚波若天王问波若光赞波若今复放光斯作何事既列四种于前第五说最后仁王波若故有五味般若也第五八部般若者流支三藏云波若应有八部第一部有十万偈第二部有二万五千偈此之二部犹在外国第三部有二万二千偈即是大品第四部有八千偈即是小品第五部有四千偈第六部有二千五百偈此之二部亦未传汉地第七部有六百偈即是文殊师利问般若第八部有三百偈即是金刚般若又犬论第百卷云如此中波若或有二万五千偈大波若有十万偈诸龙天宫有千亿万偈以其寿命长远念力坚强故堪闻多说人中寿命短促忆识力弱止有少许文字为尔岂局在五时限于八部耶。

  第四辨开合

  问曰余经更无再说何故波若诸部无量答佛经无量来汉地者盖不足言但今唯见波若多部未见余经多耳而今且论般若多部者众生入道多由般若所以者何一切凡夫不得道者皆由有依着般若正破众生有所依着故说无依无著之法般若亦是真实忏悔故诸大乘经辨真实忏悔皆依波若如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涅槃亦云若闻无作无受王之重罪必得除灭是以波若有多部不同取其大要众生常有依着之病故佛说无依得法如二夜经云从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说波若五时八部何足为多。

  问波若五时既为五部华严八会何不八部八会既合一部五时何不合耶。

  答通而为论皆得相类今不然者华严八会此义则前后相成如前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大小相海此则浅深次第因果相成故得为一部五时波若非是浅深次第前后相成故各开五时。

  第五明前后

  问摩诃波若金刚波若何者前说答有人言前说摩诃次说金刚有人言前说金刚后说大品各以文证义唯成二见也今明此之二释未可准判随宜之言复何可定一其前后或可一时具说多部或可一部亦具经多时至大论中更当委释二经前后既尔五时八部亦复不定非但波若前后不定一切经教例此可解故经中云八相成道一一相中具足八相岂得定其时耶。

  第六辨经宗

  南北古今波若宗体不同或以境为宗或以智为宗或以因为宗或以果为宗今略而不陈也问山门解释与他为同为异答求由来众解若得可门同异求其不得将谁同异耶能如是不同不异不自不他无依无得一无所住即是波若之玄宗有所依住皆非波若宗也今明波若无有定相随缘善巧义无不通而正波若未曾境与不境智与不智乃至因与不因果与不果方便随缘在因名因在果名果在境名境在…

《大品经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法华义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