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好。大部分的中国佛教徒一讲修行,都是重视四念处和三法印,终常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放在心里观,用这个来修行,还经常在佛教的杂志上写文章;有的文章标题就这样写,事实上这观念是不正确的。前不久在一份刊物上就有个标题写著『人生的实相--苦”,请问各位,这个标题对下对?四圣谛当中第一条是苦圣谛,但人生的实相是究竟相才能称实相,苦怎么能当做人生的实相呢?这样对不对?当然不对,这个误会可大了。
“苦观”是观想人生足苦;“不净观”是对男女感情习气比较重的人说的;“无常观”是观一切有为生灭法皆无常;“无我观”则是观因缘和合是无我,我性不可得,这些都是假想观,不是诸法实相观。这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里有根据,只要深入龙树的大智度论就可以看出来。苦或乐、净与不净那都是差别对待观念,是假想观,不是真实修行人的观念。我发现佛教徒有时候念头里老是思惟这些观念,以至觉得自己烦恼没有断除,又觉得业障深重,学佛学得也并不快乐,学得忧郁、学得不开朗,因为这些苦、不净、无常的观念始终盘旋在他的脑海里,似乎是一个阴影。事实上,一个有正见的人,他的人格、心态是安详、自在的,不可能有忧郁、沈闷、不开朗的心态,因此佛教的究竟实相,是大乘人提出来的诸法实相观。什么是诸法实相?
金刚经说实相就是无相,无相才是诸法实相;苦相、乐相、净相、不净相,这些相有没有实在性?有没有永恒性?有没有自性可得?就中观来说是没有的。
我们常说离苦得乐,苦当然是缘起的幻相,所以诸法实相是无相,这有点类似庄子的齐物论,齐物论就是万物等齐而观,没有差别,所以叫做“齐”。美丑、老少、富贵贫贱、善恶、光明黑暗,一切相、种种相都是缘起无自性的一种假相,所以请法实相是观一切缘起无自性,一切相、一切法、种种法、种种相,都不可得,所以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相都足无相、假相。当然也不能落入断灭空、邪见空的执著,如果能把“维摩诘经”读通了,对这一点体会也就懂了。
虽然中国佛教界提倡维摩诘经,看维摩诘经的人可能也不少,可是真正把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搞好弄通的人就少了。修行人对于“理”如果没有彻底了解,那真的是盲修瞎练,光在事相上忙,与理一点都不相应。小乘有小乘的理,但是小乘的三法印,一定要汇归到涅槃寂静才是佛陀的目的。阿含经说:观诸行无常的人必然不会有我执,不会有我执的人一定会心离我慢,没有我慢的人一定会顺得涅槃。无常、无我的法印,是要让你解脱烦恼而顺这个趋势趣入涅槃;涅槃寂静,寂静就是无相,也就是性空,所以小乘人修行三法印的最后目标是“无生”。无生就是阿罗汉,阿罗汉又叫应供、杀贼、无生。
可是人乘人修一实相印,他的目标不是要证无生,证无生就不叫菩萨了,所有的大乘经典常说“证无生法忍”,小乘经典就没有“法忍”这名词。大乘的修行人称菩萨,那菩萨为什么不敢证无生呢?因为证无生则五蕴的身心就无余涅槃、彻底清净、不再来人间,阿罗汉又叫做“不来人间受生”,菩萨是有办法证无生,但是不敢证,因为悲心鞭策著他要在这个世界里广度众生,如果他离开这个世界,则福德不能圆满,福德没有圆满而智慧圆满只是解脱的、自了的阿罗汉罢了。后期的大乘说阿罗汉还可以回小向大,但是初期的大乘没有这种讲法、初期大乘认为,真正证入了罗汉究竟位是不容易出来的,或者承永远没有出来。唯识学也提到有种人的阿赖耶识当中永远是声闻、缘觉性,是永不成佛的,到了真常唯心论的思想才提倡:一切众生到最后都要成佛的。其实早期佛陀讲经说法是劝人解脱而已,没有劝人一定要成佛,也不是所有的根机一定都能成佛。
修行有如实观和假想观,我刚刚讲的这些就是如实观--诸法实相才叫做如实观。观身不净、无常、无我、苦观,这些都是假想观,对假设的境界去观想。这是比较偏于对治法门,龙树说是对治悉檀。对一般众生根机来说,可能相当多数的人必须先用这些假想观的对治法门,一下子要他进入实相、如实观是不容易的。实相观也有小乘根机,小乘根机就是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小乘人因对于苦的感受而厌离生死、厌离轮回,所以修无常观、苦观、不净观、无我观来引导,而且急于在这一生就证如生。大乘人则是悲愍众生,所以比较急于要去利益众生,而不急于个人生死解脱,像这种人就不能常常修不净观、苦观或无常、无我观,因为观想久了会觉得苦、不净、觉得无常、无我,如此一来,要起大悲心就不容易了,怎么还会热心去度众生呢?大乘为什么要提倡不二法门,修诸法实相观?因为修诸法实相观,则出世厌离的心态比较不强烈,在般若空性的智慧观照之下才容易长养菩提心,观众生不净、观众生是苦而不舍众生、但事实上他们已经证得无生法忍了。
本来大小乘区别的重点这样就已经讲出来了,但是我还是要将学大乘法而下能得大乘究竟如实观的人【大乘也有方便观】稍微介绍一下。
大乘人修净土、观想极乐世界、观想阿弥陀佛、称念佛号,这都是大乘的假想观;大乘人修密教,观想曼荼罗本尊、手结印、口持咒,这也是假想观,各位如果把大日经读通了一定也能同意。密教、净土、事实上属于大乘方便的一种假想观修行,但是它能够汇归实相,它不会让你停顿在那里。比如说,往生净土的人,唯有能读般若经典,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才会上品往生;如果都不读经论,一点般若、一点智慧都不学,但是“戒”持得很好、很清净,这种人就中品住生;若连戒也没持好,破戒又造罪,可是最后能忏悔念佛,也能往生,但那都是下品的人。下品往生的人各个都是造罪的,罪都造了那还会去学般若?
这是我们对大小乘的解脱、发心与证悟的目标应有的认知。有了这样的认知就会发现,诸法实相、毕竟空、般若这些东西不容易学;有的人学空没有方便,没有方便就执著,认为什么通通空,断灭空、幻灭空;在印度的历史上也出现这种人,拨无因果,既然空了则因果也没有、成佛也没有、善恶通通都没有;龙树在大智度论里骂这种人是“方广道人”,拨无因果,那是不善学空的人。这种毛病就大了,也可能这类人还不少,所以才出现“唯识”来纠正他们,从历史上来说,唯识带有纠正中观的任务。
§了义与不了义的抉择
我们谈“空义”,事实上是在修行的理上抉择了义、不了义,这个了义与不了义到底和我们修行有什么关系?
中观人怎样谈空?唯识怎样谈空?印度的历史上,为什么要发展出中观或者唯识?这个理论很艰深、很复杂,还谈到了义、不了义,到底了义、不了义和我们修行有什么关系?这两者的关系相当密切。我曾说过:“理不彻,则事不圆”,“理”必须彻悟到不二的中道,理不能彻,则事相上就不能圆满。“事”落实于事相上的圆满叫做“事究竟”,也就是“波罗密”;波罗密的意思就是究竟到彼岸。比如说,布施的行为要怎样才能究竟到彼岸?如果看相布施,认为布施的功德很大,这样的人有没有功德、有没有福德?当然有:所谓“善有善报”,布施当然有幅报。如果把福德说是著相,功德就是不著相,这样的“文字”分别,事实上,是历史上后来才分别的,古人并没有这样分,古人是说功德等于福德、福德等于功德。布施如果没有般若与理相应,仅著人天相的修福,他的毛病只是不能究竟到彼岸而已,不是没有功德,如果说没有功德那就拨无因果了,这就糟糕了。要能究竟到彼岸必定要三轮体空--不执看于有布施的人、被布施的对相、所布施的东西。所以要便你究竟到彼岸则“理”要彻。
为了让各位晓得我强调这一点是有道理的,我还要讲一句话:我们常念“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就是惑、业、苦,有时说是烦恼障、业障、所知障。请问那一个障先消?你看现在的佛教徒,只要听说什么法会可以消业障,就一窝蜂去做,放生、朝山、拜忏、诵经,最能消业的最热闹,其实都错了。
我最近遇到几个个案,有一位居士学佛很久、功德做得很大,朝山、诵经、放生、佛七--什么都做过了,一、二十年下来,结果遇到了逆境,那种挫折之重击,简直使他信心要崩溃、要退转了,他心想:怎么做那么多,业障从来没有消?其实,这毛病都出在解脱的层次和步骤,四书有一句话说:“事有本末,物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修行也是这样。所以,三障最重要的是所知障要先破,所知障真正破了的人是理有彻悟的人,理有彻悟就不会像有些年纪大的佛教徒,每天规定拜佛、念佛多少数目,诵经规定几部数目,如果一天做不到就担心得睡不著,连续几天如果补不完就担心得要命,这毛病都在这里。如果理彻悟得好,则今天有时间、精神好就多拜一点,若没空则即便都没念也无所谓,拜多拜少,念多念少是事相问题罢了,理如果彻悟得好那还担心什么?理和事一定要把握好。
各位可能看过“百法明门论”,这是唯识学的基本入门书,教导名相的;百法明门论在解释“烦恼”就讲到“五钝使”和“五利使”,这十种烦恼是由六大根本烦恼来的,六根本烦恼是:贪、嗔、痴、慢、疑、见。“见”又分出五种容易断的烦恼叫做“五利使”,五种难断的烦恼叫“五钝使”。
现在学佛的人都说“息灭贪嗔痴”,这是有点不知先后,应该改口说“断六毒”,而不是断“三毒”,因为根本烦恼有六种--贪、嗔、痴、慢、疑、见。那为什么历史上人多数都这么说呢?早期佛经也说断三毒而没有说是断六毒?原来,佛陀在世时的人们正见不成问题,听佛一席话下来马上得正见,因为正见跟习气没有关系,正见完全是一种理智、理性的,概念上一种深刻的印证就能够得到正见,至于你的性格、习气和气质,就要靠“定”和“慧”的辅助去…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宏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