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多,未免在于理解和认识上就有所差别。故此在当时分为三大派:
A慧远派,此派的念佛是以「观想"为主,即入三昧,见佛,往生为目的。他们是以知识义解为主,把净土看做应土,为业报所感的净土。
B善导派,依龙树《十住毗婆娑论》的「易行道」,主张「口称念佛法」。这一法门最早提出的是昙鸾。此派由于「口称念佛」的修法简易,所以极受广大信众欢迎,把高山深远的殿堂宗教,普遍地成为现实社会的宗教。这对人生精神生活的贡献很大。
C慈愍派,这派的形成是慈愍从印度回中国后,看到当时有许多的禅宗大师,把净土认为是「下根之教」,或是「方便虚妄」,慈愍激烈的反对这种思想。他提倡「禅净一致」,主张戒净并行,禅净双修,以一切的修行最后都要回向于往生净土。他这一思想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宋、元、明、清各代的净土大德及各宗诸师的归净,莫不受慈愍的影响。
净土宗虽有上面的三种不同,但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以念佛往生净土为本,见佛离苦得乐,求得永远生命的解脱为目的。弥陀佛在中国可真是「家喻户晓」。不知药师、弥勒、释迦者比比皆是,不知弥陀者我看寥寥无几。在于今日大凡提起佛教,人们就会随口而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几乎是代表了整个佛教。
东方净土的信仰,在中国远远不及弥陀净土。其实东方净土与中国可说是有许多关系。药师如来所住的世界是从娑婆界的东方算起,经十恒河沙这么远的路程。若以佛眼视之则犹如观掌,在凡夫看来即是渺渺茫茫,不可捉摸,不可思议,非言语所能及。但是佛法是随顺众生心量,不妨将广大之事缩小而说,把不可捉摸的琉璃世界,显示在凡夫眼前的现实净土。譬如以释迦佛降生之中印度当为娑婆世界。则从中印度经东印度及诸小国,而至东震旦土。「震旦者八封东方日震,东方日出旦土,皆符合万物生长义,——则东震旦土即可视同东方琉璃世界。不但如此,即以世界人类之思想、文化、道德观之,吾人所居之东震旦土,亦与东方琉璃世界之药师法门相符。盖中国之思想文化,如孔、孟、老、庄等学说——及尧、舜、汤、武,周公等古圣先贤,皆重人生道德的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皆现生之事。」(见《太虚大师全集,药师经讲记》)
中国古代的名称震旦,中国之位置于世界地面是为之东方。故此我们可以说东方净土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在中国。
弥陀净土与药师净土在中国有一特殊的意识。即东方是象征着生长的地方,是代表生机,故意识为现实人间的消灾延寿。阿弥陀佛在西方,西方是代表秋天,属于萧杀之气,是死亡的象征。」(见印顺法师《净土新论》)因此在今天的中国佛教,如若要消灾延寿的请药师如来佛,若是要往生的就请阿弥陀佛。因此弥陀信仰发展到后来,被视为『等死佛教』。这都是没有正确的认识到佛陀开设东西二方净土的要旨,成为变质的净土。佛陀开设此二土无非是要解除众生的生死问题。这二方在现象上虽有资生与济死的差别,但从其本体上则是以脱苦为究竟。佛教向来主张「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二者是无前无后,无一无异,死就是生的萌芽,生亦是死的开端。此二法是相互相成不能有轻重之分。但是随顺世俗的认识,药师与弥陀在相上,对于「生」与「死」有所偏重,这都是为了方便度化众生而起的善巧。身为佛子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时下丛林小庙的佛事活动,把往生与延寿划得一清二楚。做什么事必念什么经,把佛陀的经教给予教条化,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当然目前此事已是木巳成舟,有时只好随着世法,但于思想上必要有明确的认识——「何是何非」。
三、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价值
净土是理想的世界,他不但要净化自然界,而且还要净化众生界。自然的净化,我们从净土的典藉就不难看出,净土的国界所强调的是:富丽堂皇、清净、平坦、整齐等几个突出的特点。如《佛说阿弥陀经》云:「黄金为地,其触柔软,香洁光明。无量无边,妙宝间饰,昼夜六时,常雨种种上妙天华,光泽香洁、细软杂色。」世界的建设都是以金,银、琉璃等七宝。又《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说: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
弥陀佛与药师佛的国土面貌、风光,我们可以与现代文明城市的建设接合起来。在这借用印顺法师《净土新论》的一段话:「从差别的事相说:
一、净土是富有园林美的:如宝树成行,宝花怒放,果实累累,池沼陂塘等等。净土里没有兽类,但有飞鸟,鸟类是美丽而善于歌唱的。如白鹤,孔雀,鹦鹉,舍利等。净土的境界,活像一伟大的公园。
二、净土又富有建筑美:如净土的道路平坦、光滑,宽广,正直。如在近代的大都市住过,也许多少可以理解。路旁有树,与现代化的马路也极为相像。净土中有楼阁,四面栏杆,庄严富丽。又有浴池,这在热带民族看来,是极重要的。用来庄严楼阁的,如宝铃及幢,幡,宝盖,罗网等。由这些物质的布置点缀看来,净土是极尽了五欲之乐的。如花木园林,到处是芳香。净土中有光明而没有黑暗,一切是美丽的色彩,鸟声、铃声,风声,水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一切是微妙的节奏的乐曲。还有,净土中的道路,住处,如兜罗绵,柔软舒适。现代的弹簧床,沙发椅之类,也许有点类似。」
从印顺法师这段话就说明了「理想的净土已在现代文明实现」。净土所要净化的自然,逐步在我们眼前实现。但是对于众生的净化还是远远的不及。如若能把众生的身心进行了净化,那么「现实人间就是净土」,没有必要再往他方世界去找净土。故此弥陀的救死与药师的资生,在现实社会中药师法门是应更有价值。因为提起弥陀大家就会想起往生,然而在这个高度物质享受的现代文明生活中的人类,我看有百分之九十五不想死,不愿离开这个世界。他们看到西方净土的一切国土庄严跟目前的时代装潢差不了多少,就此求往生不如祈长寿。
我们再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弥陀与药师的誓愿。弥陀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剎,命终不复更生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药师经说: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以上这二条誓愿如若给现代人选择投票,无疑的是药师的票会胜过弥陀。因为药师他所要解决的是众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如果摄受药师这条,在人生自由和生命安全上得一定的保障。无论任何一个人若无特殊原因,他所要考虑的是生存的问题。药师佛的誓愿一切众生现实的衣食,住处中得以丰足,并且是能免除种种危厄灾难。若于佛法中不起正见,有破戒,悭贪,嫉妒等,造诸恶业,都能够依琉璃光如来的威光加被,改邪归正,转迷启悟,获得新生。凡夫众生如能够摄持药师法门,不但物质生活理想,而智能,道德又能不断的向佛道而前进。学习药师如来在因地中立下的誓愿,他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广行菩萨道,从自利利他中去完成。这不是往生净土,而是建设净土,建设人间净土。把时代改变为最理想的净土社会,人们的生活就过得像仙人一样,这才是真正药师东方净土的宗旨所在。
弥陀净土与药师净土在现实社会中都有他的意义,都是为了解救众生的苦难。但是面对着「贪生怕死」的现代人,我们提倡药师法门更是能够契合时机,更是方便引导众生向善。本文由于资料收集得不够全面,在比较的过程中或是管中窥豹,也是难免,还望诸方学者给予指正为盼。
--录自:闽南佛学1991年第2期
《弥陀净土与药师净土之比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