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白话药师经(赵嗣崇 编)▪P3

  ..续本文上一页、嫉妒、自赞毁他,造下种种恶业,所以经文说:「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无量千岁即指无穷无尽漫长的岁月。经文又说:「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

  

  愚痴之人受完三恶趣无穷无尽剧烈痛苦后,回到人间,变成牛马驼驴等畜牲,长年累月遭受皮鞭抽打,忍饥受渴,背负重物,在崎岖险峻的道路上行走。「随路而行」指有什么样的路就得走什么样的路,无法自己选择。

  

  愚痴嫉妒重的人,若能再次转生为人,多数会变女人,而且地位卑贱。如经文所说:「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生居下贱就是地位卑下贫贱,做奴隶,当丫环使女,受人驱遣役使。这些人往往生下来就是奴仆,一直到死都没有人生自由,所以说他们恒不自在。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见这样的事实,愚蠢的人总是受聪明人的支配和驱使;智慧低下的人往往从事低层的体力活或简单的劳动;有超凡智慧的人才能从事超凡的社会工作。孔子说:「唯上智下愚而不移。」也是指只有聪明有智慧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上层人物;智慧低下的人,只能成为卑贱的下层人物。愚昧导致落后这是显见的道理。

  

  从愚痴中解脱

  

  落入下贱的愚痴之人,如能接受药师佛的教诫,智慧逐渐显现,命运就能改变。经文说:「若昔人中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由此善因,今复忆念,至心归依。以佛神力,众苦解脱。」

  

  这些人如果往昔做人时,曾听见过药师佛的名号,哀哀无告之中,能忆念起药师如来,诚心皈依药师如来,他就找到了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

  

  「至心归依」就是全心全意地归顺依托。大乘义章说:「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主,如怯依勇。」

  

  「神力」即指佛所具备的无影无形、不可思议的力量。

  

  在佛神力的护佑下,这些人就会「诸根聪利,智慧多闻」。诸根即指前面讲到过的二十二根。耳聪目明、慧根深厚,就能努力学习,多闻善法。

  

  他们也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恒求胜法」,永远追求真理和觉悟。胜法就是殊胜之法,也就是佛法真理。

  

  有智慧的人以真理和觉悟为追求,他们心怀坦荡没有私心,能正确地看待一切,虚心对待别人。所以,他们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会「常遇善友」。就是说,他们处处在在都遇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这是聪明有智慧的人的处世态度,与嫉妒之人处处把别人看成自己的冤家对头,正好截然相反。聪明的人善于化不利为有利,善于从万事万物而学之,遇山开路遇水搭桥,一切都成为善缘。愚痴的人怨天尤人,结果处处碰壁。常言道:「行人莫与路为仇」,以路为仇,吃亏的还是自己,非聪明人之所为。

  

  聪明有智慧的人能明辨是非,不被邪门外道所迷惑,所以「永断魔罥」,彻底和邪魔外道划清界线,不受诱惑。

  

  总之,皈依药师佛,接受药师佛的教诫,就能彻底从无明愚痴中解脱,从烦恼中解脱,即经文所说:「破无明壳,竭烦恼河」。

  

  「壳」,小鸟未孵出来之前,闭在蛋壳内既黑暗又不自由,只有破壳而出,才能突破黑暗见到光明。众生为无明愚痴所困缚,像小鸟闭在蛋壳中一样,内心冥顽,心识一片黑暗,只有用智慧冲破无明,心识才能变得光明。「破无明壳」比喻用智慧冲突无明的困扰,就像小鸟冲破蛋壳的闷闭一样。

  

  「烦恼河」比喻烦恼从无明昏昧的心中不断产生出来,就像河水从源头不断流出一样。只有用智慧战胜愚昧,才能彻底断除烦恼,使烦恼的河水枯竭。

  

  无明是烦恼的根源,使生死流转的直接原因,只有以智慧战胜愚昧,以光明战胜黑暗,人们才能从生死流转中解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做命运的主人。所以经文告诉我们:「「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愁苦恼。」

  

  生老病死是生理之苦,忧悲苦恼是心理之苦。这一切烦恼痛苦都由无明而来,只有破除无明,才能彻底断除烦恼,永断痛苦。

  

  综上所述,这段经文中,释尊又告诉文殊菩萨说:「假如有的众生悭贪嫉妒,称赞自己,毁谤别人,将来一定会堕入三恶道中,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尽各种各样惨剧痛苦。受完恶道中应受的剧烈痛苦,降生到人间,变成牛马驼驴等畜牲,长年累月遭鞭打,时常忍受饥渴的逼迫苦恼,背负沉重的器物,被迫在崎岖险峻的路上行进。也许他们转生成了人,但却是那些地位卑贱的奴仆婢女,受别人驱役使唤,永远得不到人身自由。然而,这些众生如果前世做人时,曾经听到过药是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就因为这点善因,现在突然忆念起药师如来,并诚心诚意皈依药师佛,药师佛便会以他伟大的愿力,使他们从无边的痛苦中解脱。他们会变得聪明锐利,智慧多闻,孜孜不倦地追求殊胜的佛法。他们常常遇到善良的师友,永远不受邪魔的引诱困惑。最后能突破无明烦恼对心识的蒙蔽,就像小鸟突破蛋壳一样。他们再也没有一点烦恼了,就像烦恼的河流已干涸枯竭了一样,这样他们就从生老病死,忧愁苦恼等一切痛苦中解脱了。」

  

  6、如何战胜瞋恨

  

  贪瞋痴三毒是对人危害最大的三种恶业。药师如来成佛后,建立普施功德,度脱人们悭贪恶业,帮助人们摆脱贫困;开发人们智慧,度脱愚痴恶业,使人们获得高尚的社会地位。这里又指引人们建立慈爱功德,克制瞋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瞋恨是人们根深蒂固的恶习之一,受瞋心支配,人们会造许多恶业,使自己和别人都陷入痛苦中。所以这段经,释尊教诫人们不要相互仇恨争斗,以慈爱之心对待周围一切,团结互助,共同追求幸福安乐。

  

  「复次、曼殊利室!若诸有情好喜乖离,更相斗讼,恼乱自他,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展转常为不饶益事,互相谋害。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剎婆等;书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之;厌魅蛊道,咒起尸鬼,令断彼命,及坏其身。是诸有情,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诸恶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转皆起慈心,利益安乐,无损恼意及嫌恨心,各各欢悦,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凌互为饶益。」

  

  仇恨的恶果

  

  人与人相处,难免有矛盾,若不能以友善和慈心对人,什么事都会愤愤不平,人际关系便处不好。所以,瞋恨心是影响人际关系的直接原因。

  

  所谓瞋恨是指对痛苦和引起痛苦的事物的憎恚之心。瞋恨起时,身心热恼,心如火焚,所以称之为瞋火。瞋火就是心中的怒火。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在恼怒之时,被强烈情绪控制,注意范围缩小,思维灵活度变低,自控力下降,对眼前之事往往不能正确判断,常导致不理智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经教中说:「一念瞋心起,十万障门开。」 瞋心遮障智慧,使人做蠢事。所以经教中说「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瞋恚」。瞋心危害大慈心,使人生恶念。俗话说「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三毒之中,瞋心最恶。

  

  瞋是人的恶习中最顽劣的一种,修行人到罗汉果位,还不能完全断除瞋心,凡夫的瞋心就更难调伏了。

  

  有的人瞋心特别重,不论大事小事,稍不如意就横起暴恶,喜欢惹事生非,制造事端。所以释尊说;「复次、曼殊利室!若诸有情好喜乖离,更相斗讼」。「乖」即背逆、抵触、不一致。「离」即分离、不合群。「好喜乖离」就是喜欢和别人闹别扭,行为怪癖,处处与众不同,和大家离心离德。「更相斗讼」就是反复的、一而再地和别人打架斗殴,争执吵闹,甚至上法庭上打官司。

  

  好喜乖离,更相斗讼的人,遇事争个你死我活,不置对方于死地誓不甘休。

  

  现代科学有实验表明,当人生气的时候,胃粘膜会呈鲜红色,粘膜中粘液保护层出现穿孔,可导致胃溃疡。有实验发现,人气恼仇恨之时和安宁祥和之时,内分泌有所不同,前者血液中有副肾上腺素,后者有肾上腺素。怀有强烈仇恨心的人,血清中还含有毒素,这种毒素甚至可以毒死小昆虫。可见,仇恨心不仅害人,而且害己。仇恨使人心理扭曲,相貌变丑陋,身心都遭受毒害。所以经文说,这些瞋心重的人「恼乱自他」,既恼恨自己,又恼恨别人,既扰乱自己,又扰乱别人。

  

  仇恨心支配下的人,思想上、言语行动上都会以损伤他人为快意,这就会导致或增加身语意的各种恶业。为发泄愤怒之心,恶言相向,挑拨离间,就犯口业;想方设法损害对方,就犯意业;惹是生非,打架斗殴,伤害别人,就犯身业。所以经文说他们「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

  

  这些人在恨心支配下,不知疲倦地打斗、争讼、互相损害;翻来覆去都做些对别人,对自己都没有好处的事。所以经文说他们「展转常为不饶益事」。展转即反复多次,或直接或间接地做某事。他们展转所作都是些对自己、对别人毫无补益的事,所以称之为「不饶益事」。

  

  瞋心支配下的人,无休止地争讼斗气,仇恨之心越来越严重,甚至会设法谋害对方的性命,所以经文说他们:「互相谋害」。

  

  为了谋害自己的仇人,他们会使用各种巫术、咒术、邪魔之术。古印度原始宗教有信仰巫术、咒术的,会用咒语和某些特殊方式调动神鬼恶魔,为自己效劳。恨心支配下的人为了复仇,或祷告招请山林树木间和坟墓中的鬼神,请它们帮他报仇;或杀死鸡鸭猪狗等牲畜,用血和肉来祭祀恶鬼,请恶鬼去伤害对方。如经文所说:「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剎婆等。」

  

  「告召」即祷告、招请;「冢」即坟墓;「药叉」又译作夜叉,为勇健鬼,能在天空飞行,也要吃人。「罗剎婆」又译作罗剎,是吃人恶鬼的总称。

  

  为了加害自己的怨敌,他们用棉花布块草木泥土等做成自己仇人的样子,写上…

《白话药师经(赵嗣崇 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