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来,玄奘法师圆寂了,荼毗后,他的舌头果然没有坏,还是好好的一条舌头。这就证明玄奘法师翻译的经文完全正确。
玄奘法师临终前有点头痛,是因夙业之故。我们每个人夙世以来,所做的事有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不可能没有一点果报。人生病,是过去世做了坏事,现在所受的果报。生病,一般凡夫担不起,痛苦难忍。而修证成就了的大祖师,就有力量承担。果报到他身上,因心空故,可以不受其苦。真歇禅师说:“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交煎总无妨。”意思是说,纵然有八种病痛等苦恼一起来煎熬,我也不怕。为什么呢?心空不受之故。在色受想行识五蕴当中,第二就是受蕴,它是一切烦恼、业障的根本。假如我们能够遇色闻声而不受,则一切烦恼无从生起。
那么,怎么能不受呢?这大有科学道理。因为所谓疼痛都是经局部神经传输到大脑皮层而感受到的。如果大脑皮层不接受,就不会感到痛苦。而要使大脑皮层不接受,那就要有很深的定力,心空无住,不随境走,或是把思想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另外的一个地方,方能隔断传导,不受其苦。例如,《三国演义》里,关公中了毒箭后,华佗给他刮骨疗毒。当时关公下著棋,把他的思想和注意力都完全集中在棋上,忘记在进行手术,大脑皮层不接受痛的神经的传导。所以,等华佗把毒刮干净了,整个手术完毕,他都没吭一声。华佗不由敬佩地称关公为神人。现在的无痛苦分娩法也是这个意思。让产妇把思想都集中在另外一个地方,注意力转移了,痛苦也就转换了,大脑皮层不接受腹部的疼痛,她就不觉得痛了。但一般人没有这个功夫,她的注意力不能转移,还是集中在肚皮上,所以痛苦不能转换掉,大脑皮层照样接受,来者不拒,当然她还是要痛的。因此,现在无痛分娩法没有多大效果。
我师公大愚阿阇黎在庐山修道时,一直很精进,因当时条件极差,故师公身体很虚弱。他下山之后,弟子们请了个医生给师公检查治疗。发现痔疮很严重,已经溃烂了,决定马上动手术。当时麻醉只有全身麻醉,没有局部麻醉。而师公身体太差了,经不起全麻,怎么办呢?师公对医生说:“你尽管放心开刀吧,我可以不要麻醉。”医生说:“不要麻醉怎么行呢?痛也痛死你了。”“不要紧,我念佛,你开刀。假如我说痛了,你就停止手术。”“那就试试看吧,横竖你的屁股已烂得一塌糊涂了,就是手术没动好,半途而废了,也没关系。”于是手术开始了,师公一直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直到手术结束,师公没喊一声痛。医生惊叹道:“难得,难得,我从来未见过这样的病人。”这就是不受一切受的功夫,把思想注意力都集中在这句佛号上,痛苦就不为害了。修净土的人都想临命终时身无病苦,这不正是身无病苦的最好例子吗?!
身无病苦并不是说不生病,而是说尽管生病,但是不为病所苦。你不接受,苦就不苦了。夙业报应之所以等于不报,也就是因为不接受这个苦,不为苦所苦。尽管有果报,等于没报,报而不报。玄奘法师的头痛就是临命终时夙业的发现,但不接受,则报而不报了。
讲到果报这个问题,都说心业易消易转,身业难消难转。我们过去做了坏事,身子上的痛苦还是要有的。佛也显现过头痛相,因为过去世曾拿棒子打过鱼的头,现在就要受这个报。但这是佛有意要显头痛相,用以说明因果不虚,警策大家不要做坏事,做了坏事,就要受果报的。果报对于真正到家的人来说是空花水月,果报到了他们身上就瓦解冰消了。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业都是梦幻泡影,并没有真实东西存在。既然没有真实的东西,不接受一切事物了,还讲什么报应呢?同时,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又由谁来受报应呢?从主观来说,人没有了;从客观来说,法没有了。人法双亡,还有什么报应呢?但以佛性来讲,佛性是妙有真空。它不是断灭空,也不是顽空,它能显现诸相而生起种种妙用。所以,幻相不无,还是有的。在不受报当中不妨显现受报之相。尽管受报,但到了大祖师身上,内心空净,一切都如空花水月,还是等于不受报。
二祖神光大师得法之后,达摩祖师对他讲:“你今生要还一个命债,要被杀头。(祖师证道以后有宿命通,知道过去世做过之事以及将来的果报。)但因主持正法之故,避免别人由此而诽谤正法,就不要还这个报了。”二祖心真空了,人也不可得,法也不可得,这个身报就可以免掉了。比如,如果没有打开电视机、收音机的开关,电磁波虽在空中传播著,但却收不进来。这都是同样的道理。虽然我们过去世做了一些错误的事情,业力在寻你。但若你心空了,影子也没有,它就找不著你了,也没法找。从根本上讲,根本就没有人我相,没有法相,什么受报、不受报都不可得。但是,功夫要做得究竟才能这样。功夫做得不究竟,心一动就有了影子,那还是会受报的。
我们举一则公案:唐悟达禅师膝上生了个人面疮,后遇一僧人掬水洗之,痊愈了。因此,著慈悲水忏法。这个禅师怎么会生人面疮呢?因为禅师过去世是晁错,晁错和袁盎不和,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说袁盎的坏话,结果袁盎被冤屈斩首。袁盎怀恨在心,一直要寻晁错报复。无奈晁错后来作了十世高僧,寻他十世也没有寻到。后来,皇帝封他为国师,赐他沉香几案、玉如意、紫金袈裟、紫金钵盂等等。钦差大臣都很敬重他。他很得意:“像我这样的人,现在世上是很少有的。所以,皇帝封我为国师,赐给我这么多东西。”心一动,影子现前,被袁盎寻到了,就让他膝盖上生了个人面疮,向他讨还命债。由此看来,一旦过去世做了些错事,业力就到处寻找你,这就叫业障。你若心真空了,没有影子在,它寻也寻不到你。所谓业,其实都是虚幻不实的。但如果你心动了,有影子在,被业力抓住,就要还报了。
也许会有人问,如若定力深的话,是不是可以不还报呢?可以不还!但不是一定不还。我们刚才已说过了,还报不还报,关键在于心是否真的空净了。既然报、还都是假,又何妨借假显真,游戏三昧,报上一回,以示无报无不报,而证无还无不还呢!所以,二祖神光大师对达摩讲:“等我传了法之后,还也无所谓。”就像一个大富翁,还一笔小债务,九牛一毛,不在乎。神光大师把法传给三祖之后,就去还报了。临杀头时,他说:“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杀头就像挥刃斩风一样,心里没有一点东西,何等慷慨豪放,这真是心空净到家的大丈夫作略啊!
心真空净的人,并不是死守著一点不动,并不是一点事也不做,而是大机大用,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我们修法的人,就要好好地修这个心,时时对境练心,老老实实地做心地功夫。我们明白了《心经》的义理和真正意旨,才能真正得到《心经》的胜义,从而受持《心经》。
下面我们开始解释《心经》正文。
乙、正说(经文)
一般经文都是前有“序分”,后有“流通分”。序分即经文的开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处,与大比丘众或大菩萨众多少多少人俱。流通分即经文的结尾: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因为《心经》是从《大般若经》里节选出来的,所以序分和流通分都被省略掉了,它没有采用一般经文的格式。《心经》一开头就显示正文(正宗分),以佛的口气,直接宣说“观自在菩萨……”,由此开门见山地把《心经》的总纲点了出来。
一、 总持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开头的四句经文就是《心经》的总纲。仿照昭明太子把《金刚经》划为三十二分那样,把这四句划为总持分——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心经》的一切义理,乃至整个佛法的义理,都包括在这四句之内了。下面的经文都是阐述、描绘、分解这四句的无量含义。而第一句“观自在菩萨”更是这四句的纲中之纲,单单这一句就能包括六百卷《大般若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观就是观照。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做一切功夫都离不开观照,三藏十二部经文也都离不开观照。所以,它能够总赅一切法。
观自在菩萨。
佛举出观自在菩萨作为我们修行人的典范,要我们向观自在菩萨学习。这部经为什么用“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字,而不用“观世音菩萨”呢?这是两位菩萨吗?不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是以果地功德为名,观世音是以因地法行为名。因为观世音初期修行,是从耳根圆通修起的。他在大海岛上听涨潮落潮的声音,追问自己这听见声音的是谁?听不见声音的又是谁?这即是用耳根听海潮音而圆证菩提的修法。
讲到海潮音,整个佛法都可以说是海潮音。一因佛对众生说法是根据众生的机缘、众生的根基而说的,能深能浅、可高可低,就像海潮有涨落一样;二因佛法如大海,汪洋浩瀚,波澜壮阔,势不可当。涨潮时,雷霆万钧,闻者丧胆;落潮时,风平浪静,声息毫无。
人们往往认为听到了声音是有闻,没有声音的时候是无闻。其实,有声音时你听到了声音,没有声音时,你同样也听到了,你听到的是没有声音。如果你没有听到,你怎么会知道没有声音呢?就像我们的眼睛,看见东西了,就说是见到了。瞎子看不见东西,就说是看不见。其实,他不是不见,还是见了,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见到了黑暗也是见。这就是我们的见性和闻性的作用,它是永远不坏的。至于有光无光、有声无声,那是色尘和声尘,不关见性和闻性的事。尘有生灭而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能够见色是我们的眼根——眼球完好无缺、能起作用之故。眼球坏了,虽不能照见色尘,但见性还在。犹如电灯泡,灯丝断了,灯泡不亮,但还是有电,不能说没电,只是电灯泡坏了。如果换个好的灯泡,它还是亮的。所以,不能住在相上。见光是见,见黑还是见。听到声音是听,听到没有声音还是听。
观世音菩萨就从耳根听闻上悟了道。海水涨…
《心经抉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