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P7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处没有,如来境界也是如是,一切处没有。一切处没有,然而一切殊胜境界都出现了。所以,极乐世界常寂光,寂而常照。在寂,就什么都没有,但是,常照啊!出现种种的刹土。所以,理事无碍,在理上说,一切空寂;在事上说,可以为度生,出现无量无边的殊胜,种种的妙用。这才是佛的道理。引了经文,引了佛的境界的殊胜,一切处是如来,如来的境界如此的殊胜。

  【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无障碍故。无障碍智慧即如来境界故。】

  为什么这样?因为每个人的自心本来的智慧本来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智慧就是如来境界。所以,我常说,佛就是智慧。这个话大家总觉得太简单,实际是如此。根本就是智慧。不要谈圆、顿教、华严等,我们就说唯识,这是大乘始教,这是共同的。众生就是要转八识成四智,把前五识、耳眼鼻舌身,转成“成所作智”。咱们是前五识,佛就是成所作智。第六识是意识,咱们是意识,起分别,佛就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是末那识,咱们执我,老执持这个“我”,佛就转为“平等性智”,那就不是我了,平等了。第八就是阿赖耶识,佛就成为“大圆镜智”。在众生就是八识;八识成为四智,就是佛。

  所以这个智慧是根本。六度之中,般若如目,其余五度是瞎子。前五度离开了般若,都不能成为波罗蜜,不能到彼岸,只是布施、禅定,不是布施波罗蜜,不是禅定波罗蜜。有了智慧,才是布施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无障碍智慧就是如来境界,所以佛的境界就是无障碍智慧。

  底下真实指出:念自性佛也就是实相念佛。

  【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

  这样就叫做念自性佛。念的佛就是自性佛,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实相念佛,(念自性,也就是禅宗扣自性而参,扣己而参。)一是在念实相,一是实相在念,“亦名自性念佛”,即是实相念佛。

  【自性念佛者,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无念外之佛为自所念。】

  自性念佛是什么?没有佛外之念,能念佛。能念的这个念头,就是佛。没有佛以外的念头能念佛。所以说是自性念佛。念自性佛,怎么讲?没有自己心以外的佛,是自己所念的。你念的佛,就是你的自心,此念自性佛。这与夏老师《净修捷要》讲得一样:“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是什么?就是咱们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发了心来念佛,才开始觉悟。你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你自己的本觉。所以,始觉就合乎本觉了。所以我们修行始觉合本觉很重要。要有始觉,始觉需要合本,合乎本觉,始本不离就直趋究竟。究竟觉,就成佛了。

  【不入此门,所念之佛终非究竟。以不识法身自性故,将谓别有故。】

  不入这个法门,你所念的佛,终非究竟。为什么?因为不认识法身自性故。此就是《弥陀要解》,所作的《资粮》六信中的“信自”。这个不信,信愿行者,信愿不具足。往生是决定于信愿,念佛的深浅决定你的品位。所以,信愿不足,念得再好也没用。印光大师赞叹蕅益说:释迦牟尼佛自己来给《阿弥陀经》写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弥陀要解》了。这个话非印老说不出,别人不敢讲。此话很好,恰如其分。信愿不具足,念佛念得如铜墙铁璧,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很多人都犯这毛病,就是想念,省事;但不去检查检查信愿是不是够。老贪恋世间,愿是“欣厌”,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老对娑婆世界留恋不舍,愿就不足。六信,顶多能信事,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一个阿弥陀佛,念佛能往生,信到这。六信中,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你信事、信他。“他”信得很低。不是法身境界的佛,而是看成一个化现度众生的佛,不是圆满究竟的境界。当年在印度,有人见佛,只见黄面比丘;有人见佛种种光明、种种殊胜;有人见佛像块黑炭;这就是他自己的心量。念佛人信他的心量,就像当年印度人把佛看成黑炭差不多。这样念,信不足,愿也不足,如蕅益大师的话,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中国佛学院有学员告诉我:国清寺有一个和尚,他听到什么声音、风声、雨声等等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佛号念得很好,结果他早上上吊,吊死了。所以,大家知道信、愿不具足,不行。证明了蕅益大师的话。所以,我们大家要读诵大乘提高自己的信愿,也是发菩提心。《华严经》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这一点很重要。

  不知道法身境界,不知道自己的自性,所想到的佛,就受自己心量的限制。不知道自性,就不能信自。“将谓别有故”;以为佛是离开自性,另外有一个。所以常说:“心外求法,心外取法”,都是错误。

  【入此门时,一念功德,过于虚空,无有限量。】

  能入了这个法门的话,念一句,功德就过于虚空没有限量。《无量寿经》也讲:你如果达到一念净信,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很殊胜的事情。慈舟老法师讲《无量寿经》,做了个科判,他特别提出一个“一心三辈”。九品三辈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慈老很了不起的事,他提出一心三辈。那不就是这个限量了,就是一念净心、一念净信,皆得往生。

  一种是不入此门、一种是入此门。再引证古德的话。黄檗,临济的师父。目前中国禅宗都是临济的儿孙。临济向黄檗问法,三次问法,三次遭痛棒。后来到大愚禅师处开悟了。三顿棒子打得好。黄檗是一个了不起的禅宗大德,他有一部书“黄檗传心法要”,是很好的书,佛教徒都应该看。“学道(此道非道教之道,是指佛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于是向外求觅,(向外去找佛),历劫寻求,永不成道。”又云:“著相修行,以求功用”。你著了相,在那里修行,要求得到某种功用;现在有人贪境界、求功用,想学功能,都落在此话中;其结果为“皆是妄想、与道相乖”,跟道是相反的。这是黄檗的话。

  唐朝高丽国的普照禅师开示:“不觉自性”,“若言心外有法”,一个人不知道有自性,就说心外头有佛,有佛在自心以外,自性之外还有法。“坚持此行,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输髓”,(烧身烧臂供养,把头骨脑髓拿出来供养),“刺血写经、常坐不卧”,(晚上坐不倒单,有人练不倒单,无济于事。不从心里头解决问题,都是从外面事相上著手。)“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经,修种种苦行”,这种人怎么样呢?能修种种无量的苦行,怎么样呢?“如蒸沙作饭。(把沙子蒸了来作饭。)这些话很坚决,很明白,很透彻。“只益自苦尔”,只是增加自己受苦。所以说,“不入此门”不行啊!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第一段,这一段也就是谈《弥陀要解》的“信自”,也就是四种念佛的念实相佛,实相念佛,所谓“理念”。

  【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者。】

  由于念佛,念即忆念之意,忆佛念佛,忆念佛的功德。佛有无量无边功德,出生诸佛的报身佛、化身佛。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最高的。成就了法身,就是最高的成就。从佛的法身出现报身、化身。刚才说念佛的法身,是佛三身中最高的、最根本的。底下怎么圆满呢?还要念佛的报身、化身。因为佛现报身、现化身,正是为了救度我们。报身有自受用身与他受用身。他受用身就是为了利他,化身更是这样。化身分两种:一种是应身,像释迦牟尼佛,正式成佛的化身。还有一种化身,如鱼篮观音,化成渔家的女孩子,篮子里还有条鱼,由于貌美,求婚的男子很多,她就陆续拿出《心经》、《普门品》和《法华经》,并说:“谁能先背诵,我就跟谁结婚”。用这变化身来救度众生。

  净土法门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持名,我们都知道。观像,是看阿弥陀佛像,眼睛里看著像,心里头也是这个像,这也是一种念佛方法。观想念佛呢?(密宗很重观想,就完全用心想念佛像和境界),《观经》详讲此法。一步一步的练习,日观、水观、一步步上去。所观的,就是报佛的依正境界。

  而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大力提倡《观经》,实因众生是很困难。《观经》告

  诉我们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六十万亿条恒河的沙子的由旬,由旬是长度单位,一由旬约吾人四十里,所以佛有多高?念佛赞唱:“白毫宛转五须弥”,此根据《观经》而来。白毫是旋转圈的,有五座须弥山大。太阳是围著须弥山转的,咱们围著太阳转。想想须弥山有多大?佛眼如四大海水,这个心量与凡夫相较,我们的心量很粗、很小、很狭隘,观不出来。又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不是三十二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化身的相貌。但是报身就不一样,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放光作什么?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佛光都会摄受;而且不舍,不放弃我们,不舍离我们。所以说,我念佛时,就是佛念我时。为什么你能念佛,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摄受你,你能念佛还有什么畏惧?应该是无所畏惧,因为佛常放光在摄受;而且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萨随时随地护持你。所以,就没有魔障。这一点大家要坚决的相信。

  这就是观报身。《无量寿经》里说:上辈往生之人,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其圣众,现在其前。就是报身佛来接引。中辈的人,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化身来接引。报佛、化佛随著众生的修行,都来救度摄受。所以,第二要念佛的功德,出生诸佛的报化身。《观经》观阿弥陀佛的报身如此的伟大、如此的相好、如此的光明、如此的慈悲。报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光明作什么?摄受我们,真太慈悲了。所以,要念佛的报化。

  《往生论》中五念法门,即五种念佛: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都是念佛。观察包括观想,忆念佛的功德,观像…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