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为功德很大,见了达摩,他就问:我有什么功德?达摩说:你没有功德。他就吃不消了。因为他觉得我做了这么多好事,修了这么多庙,度了这么多出家人,是个大功德。因为他有这一念之后,所以达摩就直指你没功德,这都是福德。所以《金刚经》云:“度无量众生,实无一众生而得灭度者”。这就没有执著了。
例如布施应该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又一个比喻,用一个实例来说,就好明白了。我把这顶帽子,送给他了。什么叫三轮体空呢?内,不见给帽子的我;外,不见接受我帽子的人;中,不见帽子。但是我给他了,他正缺帽子,我给他了。他得到好处,可是我一毫也没有给他帽子给他好处之相,这叫三轮体空。离开外、内、中一切相,这就是般若。我们有时候做事,老惦记著,希望别人都知道我做了,我给谁,什么什么好处。佛菩萨会给我什么好报?这都把一个无量的东西变成有量了。
所以,发菩提心,是首要的。这是本论之用。至于宗呢?本论以“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为宗。以上所讲,法身报化身无量无边,华藏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佛菩萨,无量无边的佛土庄严,都在这一个名字里头。所以说“华藏入名字”。我们念名字,不是只念个字,而是整个的华藏世界,依正的一切庄严、一切功德,都在里头。所以持名就遍摄华藏依正一切功德,论云“十方三世,当念无余,不历刹那,成佛已竟”,故云“持名入华藏”。
本论的用呢?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往生极乐,一生成办。”所以论中,处处要发菩提心。本论让你知道发菩提心,要一向专念,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要求生极乐。往生极乐是圆登四土。初一往生,假定不能上品生,是凡圣同居土,但四土也不像此处,国和国之间有国境线,不能越境,从凡圣同居土到方便有余土,还要办护照,没有这个事。所以,“发菩提心,圆登四土”
,就是这个论的作用。劝大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极乐,往生极乐,圆登四土。有圆满之见,你很快就可以从凡圣同居土,上升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到了极乐世界,悟入无生以后,到各个世界去教化众生。教化他们发菩提心。这是共同的,不管你是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得发菩提心。底下才是“随其根性、教化成熟”,才有区别对待。你是学密的、那是学禅的、那是学净土的。但是不管你学什么,你先去发菩提心。有的还要从小乘过度。由于根器不同,所以相机教导他、度化他,让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未来劫多的像海那么多,时间就不可说了。“广能利益一切众生”,没有穷尽。所以,我们往生后也是如此,就做这样伟大的事情。
【全部华严,于此结果。诸有智人,决宜信入。一念因循,轮回无尽。呜呼苦哉!】
《华严经》就在这结果了。诸经之王,最后给你指一个归路,就是回归极乐。华严晋朝翻译的是六十卷,唐朝翻译的是八十华严,现在流行的是八十一卷华严,怎么出了个一卷?八十华严翻译好了之后,又进了一个华严。这个称为四十华严,这经知道的人、见过的人都很少,因为没有单印本。大藏经里有四十华严。夏师所印三种宝典中的观自在菩萨章,就是四十华严里面的。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里面最末的一品,于是把这一品挪过来补在八十华严的后头,到这才全。四十华严的末一品,补在八十华严之后,于是成为全经。普贤行愿品来,这个经才圆满。整个的华严的结束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诸有智人”,一切有智慧的人,“决宜信入”,应当决定要相信、要入这个门。“一念因循”,因循:我等等再说,还有些事没放下,或者有人说,等我退休嘛,或等什么事办完再说吧!一念因循,这一念就提不起来,这心就发不起来。这一念因循不是小事,你这轮回六道就无穷无尽了。
这轮回,过去很多人不相信轮回,因为中国的学问里头没说过轮回;其他的宗教,也没有什么宗教说过轮回。这个很深。现在国外证明轮回的书,多起来了,外国人写的。因为他们重视,做了大量调查,外国人就是认真,喜欢调查研究,他写出书来,证明轮回决定不虚。《净土资粮》的初版、再版举了两个轮回的例子,故事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可是一个在大西北、一个在大西南。一个孩子,两套父母。《资粮》都有,大家可以看一看。
以下是西南的事。父母生下孩子之后,当这孩子会说话时,对父亲母亲说:你们不是我父母,我有父母。我的父亲叫什么,母亲叫什么,家在哪。我要找我的父母。他父母当然不理他。父母不管这事,他到大街上,碰到人就说:“求求你,你给我带个信,我是他们的孩子,我在那里,叫什么名字,我父亲叫什么”。他的前生父母并不太远,信就送到了。听得太多了,父母就研究,父亲是党员,说我做这事不大合适,是干都,身分不合。但听得太多了,不像是假的,就跟太太说,你跟妹妹去吧。两人去了,介绍了身份,主人说,欢迎,欢迎,你坐一坐,孩子在外头,我把他叫回来。孩子一回来,看到前生的妈妈,抱著妈妈腿就哭了。孩子,他认得妈妈,经过几年,中年人老一点,差不了多少,还是认识。妈妈对于这个转世的孩子,她一点印象没有,认不出来。她还没怎么心动。这孩子哭了一会就站在旁边,就叫:妈,我就是春耕。这一说,妈妈哭了,把孩子抱过来,春耕是她孩子的小名。于是相认了。前生的妈妈接孩子回家,快到家的时候,叫孩子自己走,他就往前跑。跑到自己家,躺到自己床上。家人还要考验他,把他前生的和兄弟姐妹的毛衣毛裤放在一起,叫他挑出哪些是前生自己的,他就挑出来了。他还说怎么死,怎么大家送葬,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谁怎么样,谁又怎么样。途中来了一个大鬼来抓他,他非常害怕。那个时候,他不自觉的,念了“南无阿弥陀佛”,鬼就没有了。父母解释,我们可没跟孩子说这个,他念阿弥陀佛,可能是从姥姥那听来的。所以你看,因果的事,就是如此。
念佛往生,要是一念因循,实在可惜。这次美国和台湾来的一位法师,也说了一件事情。一个老太太修行的很杂,这也搞一点,那也搞一点。有人就劝她,你这么杂不好,年岁也大了,你专门念佛吧。她接受了这个意见,就专门念佛。念了三年,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她还不出来,大家推门进去,老太婆端坐,死了。腿上摆的是一份遗嘱,儿孙的孝服全早都做好了,一份一份,整整齐齐,写好名字,摆在床上。她早就知道什么时候要走,利用晚上别人睡觉的时候缝好了。她从容、镇定、乐观、端坐,遗嘱事前写好了。就是三年功夫。所以,我们要专,不能太杂了,尤其是牵扯一些外道的东西。要牵扯外道的东西,连三皈依都不清净,连三皈依都不是,就不是佛教徒。这个老太太接受了这个,三年,就这么安祥走了。所以,有智之人,决宜信入,一念因循,就轮回无尽,呜呼!苦哉!可悲可痛。轮回虽然是虚妄,就像你作恶梦一样,作恶梦时,你非常害怕,非常紧张,就希望醒。虽然,我们入轮回入地狱是个梦,没醒的时候,你那个痛苦,你就体会那梦境吧,梦里的紧张,那不是很逼真嘛?现在我们就是如梦,要醒这个梦,怎么才能醒?念佛往生是最好的办法。
在研究华严念佛三昧论,开始的时候,就说过:华严是经中之王,没有比之更尊、更贵、更殊胜、更圆满的了。所以,称为经中之王。这部经里讲了很多三昧,三昧之中,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所以,华严念佛三昧是王里头的王,极殊胜。主要的内容,已做了一个粗浅的汇报。下面介绍问答。通过问答,可对内容有更深入一步的了解。
【或问:如上五门,为当从一门入,为是五门并入。】
论上讲了五种念佛,念法身是一、念报化身是二、念名字是三、念本师毗卢遮那是四、念阿弥陀佛是五。这五门是从一门入,还是五门一起入?我们怎么入毗卢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答: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弥陀,全显唯心净土。举一法身,摄无不尽。然理则顿悟,事须渐除。故华严教指,十住初心即同诸佛。然五位进修,不无趣向,未臻妙觉,阶次宛然,至十地始终。以大愿力,于一念顷见多百佛多千佛,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佛。所居之地,悉随所见之佛而为差等。】
问答又比前面的内容更深入一步。问答说:“上根利智”,上根,根有上中下,有利有钝。上根利智,根器是上等,智慧很猛利,如快刀。这样的人,能够“了得自性弥陀”。此“了”字意义很深,不是仅是理解,要比理解深入很多。“了”是说能解决,真正能把这个问题彻底地理解了;不是恍恍忽忽,将信将疑,似是而非,不清不楚的。能彻底的“了”,就是彻底的“照”,这是顿悟。彻底的了解“自性弥陀”,弥陀不在我的自性以外。所以,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讲六信,要信自。(自性,自身的本性),一切都是从自心的本性,自己的妙明真心所流现。相信弥陀不是心外一个佛,就是自心的佛。你能信“唯心净土”,极乐世界有种种庄严,《阿弥陀经》讲黄金为地、宝池林树、种种异鸟,这一切也都是自心。如果能够这样单提个法身,只念法身佛,就“摄无不尽”,把后面的念报化身佛,念名字等等,全摄在里面没有欠少,没有余剩。所以说如果是上根利智,就是一个念法身,就全够了。这个回答很直接。
对净土宗来说,以上就是所谓的理念。念佛有事念、有理念。证得念佛三昧,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就浅,理一心就深。事念,就容易;理念,凡夫就很难办到。真能够理念,其余的就都包括在内了。
然而“理则顿悟、事须渐除”,此二句话出《首楞严经》。《首楞严经》中是四句:“理则顿悟,乘悟并消”。在理上(在本体上)就是顿然的领悟。证悟、顿悟,则疑情迷惑都消了。悟的智慧之光一照,千年暗室,一千年的黑暗,灯一亮,黑暗马上就消了。消的过程不需…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