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么什么又头上出了小孩了。都是身啦!

  “于修无所著”,对于所修法,无所执著。阿罗汉不究竟,只证人空,没有证法空。觉得确实有烦恼可断、有涅槃可证。只证得有余涅槃。但法执还不空,对于修证有所执。“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此“法”不是指修法的法,法是一切事。这两句就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念一念相继,但是“于身无所取”,第一步从这做起。你老爱恋这个身体,老想它活一千年,这就是执著,就是贪恋,就是有我。“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到了无住生心,就是地上菩萨的地位了。

  【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

  通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圆教四十二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个位次,十一地是等觉,再上去妙觉,就是佛。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这又很难懂。顿教,是不离当念,就是这一念之心,刹那间可以成佛,哪里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不离当念,因果圆满;所修的因也圆了,所证的果也圆了。所以,至圆至顿。

  怎么说不离当念就能证得这么些次第呢?从初住到十住,从初行到十行,从初向到十向,从初地到十地,四十个位次。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再破一分无明,就成佛了。举一个例子,一摩天楼,一百层,一个人坐电梯,中间不下,一坐电梯到了屋顶。这人怎么样?他不离他的地方,对不对?在电梯里站在东南角上,他没有离开东南角,他一步不要动,可是从平地上了一百层楼了。可以不可以?不离当处,就因也圆了,果也圆了,他上去了。这个譬喻可以帮助咱们得解,他没有离开他的地方,可是他已经达到目的地了。从他开始的出发点到目的地,一步也不要动。从这个譬喻我们可以懂得,这么信入的话,当念就因果圆满。

  【故曰才发菩提,即成正觉。】

  这又说明发菩提心的重要。现在我们很多人修行已经注意到修持的重要,这很难得。知道修行的重要,所以,礼拜、供养、修持、念诵都很勤。但是,往往有人还不知道发菩提心的重要。华严经最强调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才发菩提心,就成佛了。就是这话:“才发菩提,即成正觉”。因为,当念就圆成,所以,他发心时,就是成佛时。华严之顿、之超、之离见、之不容易懂,就在这个地方。

  我的话,大家都能懂。可是,这里头的意思,极深!跟我们脑子里的东西是格格不入的。我是说老实话。这个要慢慢的来,我们现在先仰信,什么叫仰信?《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是最高的经,经上是这么主张的,我不敢不信,就叫“仰信”。慢慢再去修持,逐渐逐渐修习。真能信入,就进入圆顿门中了。

  【如贤首品初发心功德品,广明斯事,如是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

  《华严经》有一品专讲发心的功德。这样念佛有什么殊胜处呢?这样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就可以在一切处见到如来。下又引华严,(本论所引均出华严。现在连中国佛学院都不讲华严,部头太大。是最深入的一部经,大家有缘来接触华严,应当庆幸。)

  【又如光明觉品,世尊放百亿光明,从此三千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尽法界虚空界。】

  百亿:一百亿,虽为数,但其本意,并不限于此数,极言其多。释迦牟尼佛从咱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国土,一个太阳系(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可能说是小世界,现在感觉不行,大到银河或是才是一个小世界。因为它有个须弥山(太阳所绕的中心)。一千个小世界成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成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成为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不是三千个大千世界,是由三个千连乘,多大。)这是释迦牟尼佛国土的范围。所以,宇宙之大,非咱们心量所能比量。释迦牟尼就从这个大千世界放光,遍照十方,尽法界、虚空界,都是佛的光明。

  【而文殊说颂,教人离于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种种诸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是为入佛正信。】

  什么叫“正信”?正信两字很难。我们现在还是要增加信心。一步一步从仰信成为正信。资粮里引了截流大师劝发正信文。正信跟普通信,出入太大。此处“正信”讲得很深入,要离于八样事情。离于有无(有或没有,有无差别之见)。色即是空,色也即是有,空就是无,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你这个有无就离了。一和异,诸佛法身就是不一不异。你要从它的体性说,是一;要从事相说,它就是异。故宫珍宝品里,金子打成种种的东西,解说员告诉你这些东西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什么佛的坛城,那是什么佛的坛城,这是什么佛,那是脸盆,都不一样。他说不一样很有理。他又告诉你这些东西都一样,都是金子做的,也很有理。所以,一样和不一样同时成立。说一样就是一,说不一样就是异。所以大家一和异对立的见没有了,离开了一异。“去来”,法身遍一切处了,佛向哪里去,从哪里来啊?都是自身,在自身中,从哪里到哪里,这话就说不出来了。没有去来,也就没有生灭。本来就无始、无终。所以离开了有见、无见、一见、异见种种的见,离开这种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见如来在一切处,“是为入佛正信”。

  从前,有一个禅宗的公案,一个人在佛殿上吐一口痰,听到有人批评:“这是佛殿,有佛,怎么在这吐痰!”吐痰的人就问:“你给我找个没佛的地方,让我吐痰。他答覆了。遍一切处有佛,大殿外面没有佛?但是这个我们不能提倡在大殿里吐痰。不是这个意思。恭敬很重要,一切“福”从恭敬生。平等中的恭敬,这恭敬是真恭敬。

  【出现品亦云:“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

  这又可以举一个很好的例子。释迦牟尼佛上天给母亲说法了。回来的时候,大家迎接。有个比丘尼,就觉得:一排队,比丘尼要排在比丘后头,还有很多很多天王,她排得很远,很晚才见佛。她修的很好,她有神通,她变现,她就变现成转轮圣王,大家一看是转轮圣王,就推她最前头。佛一看见她,就呵斥她:“你为什么跑到大僧前头了?”比丘尼对大僧要尊敬的,八十岁的比丘尼看到小和尚要嗑头的。(密宗相反,密宗女身一样成佛,法会上女众坐上座。所以佛教中男女还是平等的)。她就说:“我愿意早见佛”。释迦牟尼佛回答说:“你没有看见我,须菩提才先见我”,须菩提在哪?须菩提没来,须菩提在山洞里打坐。他也知道今天佛回来,他想是否去接,他想到:“佛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我怎么接?”,他就没来。他没来,释迦牟尼佛说他见到佛了。此与论上一致,“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

  【“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

  空遍到一切色里头。我把茶杯拿开了,搁它的地方,马上是什么呢?就是空,谁搬来的?空,就在茶杯在这的时候,空岂不就是在这里?所以,空到一切色里头,空至一切色。色和非色的地方都到。但空又不是到或不到,非至非不至。你说,空怎么到的?这个“到”字也用不上。它没有从哪来,但它也不是不至。但是,东西一搬走,这里就是空嘛!你说它不到也不行啊!,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啦,所以没有障碍。我有身就障碍,过不来了。我要无身,就可以遍一切处了、遍一切法。

  【“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所以,如来身就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咱们身上都有如来身。如果说咱们身上没有佛的身,佛的身就缺一块。不只是我们学佛的人,就是五逆十恶,他的身体全部也都是佛身。佛不能缺一块,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也非至非不至。所以,如来虽然有身,也就是无身,不落二边。所以,刚刚说的见惑,第一惑就是身见,第二惑就是边见。不是有、就是无;不是这,就是那;总落在一边,这叫边见。如来身无身,不落二边。说身就有身,但有身就是无身,不落有,也不落无。“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所以夏老师会集的《无量寿经》云:“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祗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这一切是为救度众生而做的示现。

  【又云:“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

  他的智慧没有障碍,不会说这里我不通了。世界一切境界都能知,知道一切世间境界皆是如来境界。

  【“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无障碍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

  许许多多这些境界,都是佛的境界。

  【“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

  我们知道世间的境界是无量,种种境界。譬如在座每个人每个人的境界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人跟另一个人是相同的。世间咱们这几个人就有这么多的差别,这么多众生,这么多种种,差别无量。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因一切境界即如来境界。

  【“如一切三世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无境界境界,一切处无有。如来境界亦如是,一切处无有”。】

  无境界境界无量,没有境界的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也无量。前说这些境界都是如来境界。此处说这些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也无量。无境界境界是无境界,一切都没有,它没有境界,它无。如来境界也如此,一切处无有。所以,这又主张不落边见。所谓具足一切境界,佛也具无境界境界,无境界境界是…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访美杂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