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欲界,不见色界,不见无色界。
不见寂灭界,寂灭界即是涅槃界。涅槃界是对三界而立,今三界如幻,故涅槃界亦非有。何以故?因为法不二故,一法界故,毕竟空故,不可得故。所以说不见有法是尽灭相。
小乘人于三界外别求涅槃相,大乘人知三界如空华不可得即是涅槃界。故曰生死即涅槃,因为生死性空,性空即是涅槃。
不见作恩报恩者,作恩与报恩者皆是我人相。菩萨修般若波罗蜜,离我人众寿相,心无分别想,故不见作恩者与报恩者,因为思惟二相(我人)心无分别故。诸法不可得故无分别,诸法毕竟空故无分别,诸法如幻故无分别,诸法不二故无分别,诸法无决定相故无分别。
不 见佛法可取,不见凡夫法可舍。佛法曰菩提,凡夫法曰烦恼。二乘人修行,是断烦恼证菩提,故有取有舍。菩萨摩诃萨知烦恼性空即是菩提,所以说烦恼即菩提。所 谓烦恼即菩提者,不是说虚妄的烦恼即是菩提。要是那么讲,我们这烦恼的众生,现在就是佛了。这种说法,是执性废修,无有是处。须知烦恼究竟,即无烦恼相, 妄相既离故曰菩提。而菩提究竟,亦无有相。故曰不见凡夫法可舍,不见佛法可取,是修般若波罗蜜。
不见凡夫法可灭,亦不见佛法而心证知。法本不有,故无有灭。佛法空寂,而心如幻,焉有如幻心能证空寂法哉?故经云,无上菩提,非是身证,亦非心证。因为身如木石,心如幻故。如是是修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善说甚深般若波罗蜜相。是诸菩萨摩诃萨所学法印。乃至声闻缘觉学无学人亦当不离是印而修道果。】
佛赞文殊言,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善说甚深般若波罗蜜相。
何谓甚深般若波罗蜜相?据大般若经云「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用空为相,无着为相,无相为相,寂静为相,远离为相。」远离者,远离生灭垢净增减相也。
所以若论甚深般若波罗蜜相,即诸法真如(即诸法究竟)。法界、法性、不虚性(能持诸法,故曰不虚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等,皆是甚深般若波罗蜜相。
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妙法,能随顺一切法,都无有碍。故甚深般若波罗蜜以无碍为相。
此甚深般若波罗蜜,是三世诸佛母。甚深般若波罗蜜,能示现世间诸法实相。
是诸菩萨所学法印,菩萨所学法印者,即实相一法印也。
何故说乃至声闻缘觉学无学人,亦当不离是印而修道果呢?因为小乘三法印或是四法印,皆是实相一印的分别说。所以总说是实相一印,别说则曰三法印。如果实相一印外另有三法印,便成二法,非是佛法矣。所以声闻缘觉学无学人,亦当不离是印而修道果。
莫道声闻缘觉学无学人不离实相,即一切众生亦悉不离实相。不过凡夫为无明所覆,不能得见而已。因为凡夫虽具实相而不见,故在凡夫仅名曰佛性。
声 闻依教,缘觉因理。然而教以理而立,理以教而明,故正确地说,应该是声闻依于理教,缘觉因乎教理。理教者出于佛之言教,闻言教而证道果,故名声闻,此论通 乎小乘大乘,不过此处所指之声闻是专约小乘讲,此人久修四谛法,今闻佛说四谛而证道,故名声闻。教理者有佛无佛此理常存,有一辈人久修十二因缘,后遇佛世 闻十二因缘的道理证果者,名为缘觉。于无佛世理固犹存,悟而证道者,名曰独觉。
学 无学人亦有大乘小乘之不同。缘真之心,更有增进名学人。缘真之心已满,不复进求名为无学。如约大乘判,复有二种,一、约果上判,二、约因上判。约果上判, 佛为无学,登地以上的菩萨称为学人。如果约因上判,八地以上的菩萨入无功用道,名为无学,七地以还是功用道,称为学人。
依本经所说,学无学人是指小乘而言。若依小乘说,三果是学人,四果是无学人。
【佛告文殊师利。若人得闻是法。不惊不畏者。不从千佛所种诸善根。乃至百千万亿佛所久殖德本。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
此文为佛称赞闻法不惊之功德。所种诸善根,善根有三,即不贪不瞋不痴。久殖德本,清净心是众德之本。
【文 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今更说般若波罗蜜义。佛言。便说。世尊。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法是应住是不应住。亦不见境界可取舍相。何以故。如诸如来不见一切法 境界相故。乃至不见诸佛境界。况取声闻缘觉凡夫境界。不取思议相亦不取不思议相。不见诸法有若干相。自证空法不可思议。如是菩萨摩诃萨。皆已供养无量百千 万亿诸佛。种诸善根。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缚不见解。而于凡夫乃至三乘不见差别相。是修般若波罗蜜。】
文殊菩萨欲更说般若义,先请于佛,佛听许曰,便说。因为佛未听许,未敢便说也。
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如果见法是应住,固然是有住了。见法是不应住,依然还是有住。一切法相不可得,所住能住亦不可得,故曰不见法是应住是不应住,为修般若波罗蜜。
亦不见境界可取舍相,因为一切境界,唯是心现。故唯识云,唯识无境。一切似境,皆是识现,所以不见境界可取舍相。
如 诸如来不见一切境界相。既然无一切境界相,故诸佛自性清净第一义心离诸相。佛以离相心说离相法,故一切法即是心。而心亦离相,离相即是无相,无相亦离。到 无所离处,即是诸佛自性清净第一义心。此第一义心,建立一切法,泯绝一切相。一切法境界相皆不可得,乃是自心所现。故诸如来不见一切法境界相。
既泯绝一切相,所以乃至不见诸佛境界。诸佛境界都不见,更何况声闻缘觉凡夫境界。此是应乎上文「乃至声闻缘觉学无学人,亦当不离是印而修道果。」文殊师利更泯声闻缘觉学无学人境界相,复泯道果境界相。
不取思议相下,是说明此实相空法之印,不因相得,不依他语,而是无师自证者。如果此实相空法由外在的境界相证得,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由虚妄而证得者,怎会是自觉圣智?所以此实相空法不可思议。
如是菩萨摩诃萨下,称赞这种菩萨的善根深厚。像这样的菩萨,皆已供养无量百千万亿诸佛种诸善根,方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
不 见缚不见解。缚解由心,非关余物。缚是心妄,解是心真。一心本来清净,无真亦无妄,故不见缚亦不见解。须知有解有缚,皆是法缚。既然解与缚的差别相俱空, 当然亦无凡夫离缚得二乘解脱,二乘离缚得大乘解脱了。甚至无凡夫三乘的差别相可得。正如法华经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所以得旨者便是触目皆道,无有 微尘许法而非实相,又何需实相法印呢?若谓有实相法印,岂非以实相印实相吗?若人不能得旨,不见实相固是妄,纵见实相亦是错。所以龙树菩萨有偈云「若人知 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知般若,是亦得解脱。若人知般若,是则被法缚,若不知般若,是亦被法缚。」
【佛告文殊师利。汝已供养几所诸佛。文殊师利言。我及诸佛如幻化相。不见供养及与受者。】
佛问文殊,既然闻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是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所种的善根,那么你已供养几所佛呢?
文殊答言,一切法皆同幻化,我及诸佛亦如幻化相。所以不见供养及受供养者,如是不着相供养,是为法供养。
【佛 告文殊师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文殊师利言。如我思惟不见一法。云何当得住于佛乘。佛言。文殊师利。汝不得佛乘乎。文殊师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 亦不可见。我云何得。佛言。文殊师利。汝得无碍智乎。文殊师利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阂。佛言。汝坐道场乎。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不坐道场。我今 云何独坐道场。何以故。现见诸法住实际故。佛言。云何名实际。文殊师利言。身见等是实际。佛言。云何身见是实际。文殊师利言。身见如相。非实非不实。不来 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实际。】
佛问文殊师利,难道你现不住佛乘吗?文殊回答说,如我思惟不见一法,怎得住于佛乘呢?因为不住一切法即住般若波罗蜜。一切法空,焉得有住?一法尚不可得,何况能住所住的二法呢?
佛问文殊师利,你不得佛乘吗?文殊回答,佛乘者但有名字,如幻如化,毕竟皆空。所以不可得,亦不可见。若我有可得心可见心,便如愚痴凡夫,唯知分别假名了。
佛 问文殊师利,汝得无碍智吗?因为于一切法无得无见,便是无碍智呀。文殊答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阂(碍)?一切法唯是假名如幻如化,如是知一切法 皆空,是故一切法悉是无碍。一切法无二,是故无碍。一切法不可得,是故无碍。一切法无相是故无碍。我文殊即是无碍,岂以无碍而得无碍呢?
佛问你坐道场吗?道场便是诸佛成等正觉的地方。释迦牟尼世尊的道场,便是尼连河边,菩提树下的金刚座。其余凡弘扬圣道的地方,亦名道场。所以寺庙亦称为道场。
文 殊回答说,一切如来不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原来一切如来以法界为道场。云何法界?一切法空谓法界,一切法无相为法界,一切法不二谓法界。一切法空、 无相、不二,又曰菩提。所以佛证无上菩提之处名道场。既然无上菩提是空,道场亦是空,所以无佛亦无道场,亦无佛坐道场。这便是甚深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现见诸法住实际故。文殊师利言,如我以现量智慧所见,诸法皆住实际。实际者无际,无际者毕竟空也。于毕竟空中,焉有如来坐道场?
佛 又问,云何为实际?文殊菩萨答言,身见等是实际。所谓身见等,是五种邪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今略说身见以例其余,故曰身见等。身见者即是我我 所见,众生以此身见落入生死。大宝积经舍利弗问文殊师利曰「若一切法皆法界体性,众生何处有污染净。法界体性无污净故。文殊言,是诸众生见身颠倒,安住我 胜我所胜。是凡夫人发起我想…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智谕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