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禅」也可能只是令人上瘾而已。如果我们不自觉地把戒禅的「手段」目的化,那么我们就会迷失真正的「目的」。
《诸法无行经》这一段有关喜根法师与胜意法师的对诤,决不只是经典中的一段寓言而已,事实上,它也反映出佛教在历史发展中的客观现实。旁观者清,看了这一段典故,我们就可以了解,所谓「道并行而不悖」,本来喜根法师也好,胜意法师也好,双方的修行方式并不矛盾,「对诤」是完全不必要的。佛法讲究的是「应病予药」,药只要对症,那有什么好争论的呢?当然,在这一段对诤之中,胜意法师的偏差,只因为他在修行态度上仍然停滞在「有所得」的想法上面,「有所得」的想法限制了他的眼界。对于佛教教团内部的纷争,《诸法无行经》在这里显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反省题材。
虽然如此,但我们仍不可忽略胜意法师在「戒」「禅」并重方面已有的坚持,因为「戒」「禅」并重是佛教实践哲学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诸法无行经》除了描述喜根法师提倡「贪瞋痴实相清净」之外,还描述他「质直端正,不坏威仪」,可见喜根法师一样重视持戒,他在「戒」「禅」并重这一方面的立场,与胜意法师完全没有两样。因此在这一段对诤之中,纯粹只是修行态度与观念的差异,绝对不是「持戒」与「不持戒」的对立。
《诸法无行经》在叙述这一段对诤的过程之后,还提到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胜意法师因为毁谤喜根法师的过失,受到堕地狱的罪报,并且经历了多少世的轮回,一直都得不到学习正法的机会。幸好喜根法师在他堕入地狱之前,宣说七十几个偈语,为他预先种下修持文殊法门的种子,所以胜意法师在经历很长很长的轮回之后,终于借着这个种子重新学习正法。
另一件是喜根法师因为直修「真俗二谛圆融无碍」的文殊法门,所以轮回不久之后就成佛了,他就是现在东方宝庄严国的「胜日光明威德王如来」;而胜意法师后来「重修」文殊法门之后,终于成为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大菩萨「文殊师利」。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文殊师利菩萨在菩萨道的成长过程中,原来经历了这么一大段颠倒与曲折,最后才修成了圆顿直了的智慧门。《诸法无行经》这一段叙述,虽然只是一段「本生谭」,但在修行的态度上,对于后世的佛弟子而言,却是一个万万不可忽视的警惕。
从这一部经中可以发现,喜根法师所代表的「文殊法门」,其真正高明处,乃在于他一方面上达「第一义谛」的境界,入于「一相智」,另一方面则「不舍世法」,在「世俗谛」的境界上无所罣碍。如实而论,喜根法师的修持已经到了「真俗无碍,二谛圆融」的境界,这是菩萨道的最高理想。很显然地,「文殊法门」当下直观实相的修行方式,对于「不断烦恼而证菩提」的法门而言,的确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用功方向。
8. 善用方便。
善用方便是文殊法门另外一个重要的特色。这里简略地举几个例子。
《维摩诘经》〈方便品〉谈到维摩诘居士住在印度当时的商业大城毗耶离的情形。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31
这一段话说明了维摩诘居士是以六波罗蜜为自度度人的基础。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32
这一段话进一步说明了维摩诘居士如何实践他的在家菩萨道。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佛教徒视为蛇窟虎穴的赌场、淫舍、酒吧,维摩诘居士不但出入自在,还在这些地方开导人心。这的确是菩萨道的难行处。赌场、淫舍、酒吧是社会上的黑暗面,也是最需要心灵灯光的地方。所谓「入污泥而不染」,这是何等的潇洒与担当!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也谈到了菩萨入世的八种方便善巧。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33
所谓「不与声闻而相违背」,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一般人都知道文殊法门「弹偏斥小」,却忽略了文殊法门所弹斥的,乃是小乘的不发心,不是弹斥小乘的修行。在修行上,三乘同观性空,岂可轻率否定。
通达法性者,自然就明白「法无定法」的妙用。「法无定法」是般若智慧的精义之所在。此一精义,在文殊法门中更是发挥无遗。值得注意的是,「法无定法」如果被滥用,那么,「法无定法」可能就变成无法无天了。因此,所谓「善用方便」,必须以「深观法性」的智慧为基础,否则方便的结果反而是不方便了。《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所谓「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34
文殊法门的方便善巧很多。如实而论,在本文上下文中,很多法门都可以说是方便门。限于篇幅,此处不再广引细谈。
9. 入一切诸佛法门。
在《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中,特别谈到了一个法门,叫做「入一切诸佛法门」。阿难尊者在维摩诘居士向香积佛请饭之后,不禁大为赞叹。佛陀便为他说了一番开示。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35
这一段话有两个重点。第一层,施作佛事,方便多多。香积佛可以用香饭来转化人心,阿弥陀佛可以用五尘说法来接引众生,这是何等丰富的启示!因为施作佛事的方便不同,因此菩萨对于十方佛土的净与不净,应当一视同仁。
第二层,八万四千烦恼,表面上看来,是八万四千魔,芸芸众生为之疲劳不已,但从文殊法门看来,这却实是诸佛施作佛事的另一种方便。为什么?因为众生有所贪,你贪福报,你贪功德,很好很好,我来教你布施法门吧,布施可以修福呀!佛不我欺,布施修久了,贪心慢慢也就化掉了。《大般若经》所谓「如是烦恼于大菩提虽为障碍,而于能引菩提资粮有能助力。是故菩萨乃至未坐妙菩提座,不永灭除。若得菩提,一切顿断。」36贪瞋痴等烦恼,对凡夫而言,虽然是苦恼的根源,却未尝不可因势利导,把它转化为引生菩提的资粮。你不用担心,贪福报、贪功德不也是「贪」吗?没关系,「若得菩提,一切顿断!」这一层奥妙,值得善加体会。
《维摩诘经》〈佛道品〉也有一段经文,与上文善用烦恼而施作佛事的理念可以相互辉映。
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着,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刑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37
这一段话说明了菩萨道的广大弹性。但不管弹性有多大,一切作为的业报,都必须由你自己承担。此所以经中说「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为什么?戒律是死的,生命情境却是活的。在常态下,当然要严守净戒,但遇到非常状况,这个时候,开缘的判断,就非常重要。因此,有些作为,看来好象是犯戒,其实不然。
不但如此,在佛教的修行上,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罪恶感」。罪恶感会干扰禅定的生起,罪恶感会摧毁善念的增长,罪恶感会导致自暴自弃,最糟糕的是,罪恶感会障碍智慧的开显。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罪恶感愈重,修行愈不容易得力。此所以佛教只许「忏悔」,不许「后悔」。「忏悔」与「后悔」不同。「忏悔」是断悔,是利用改过迁善来断除心中的悔恨之根。「后悔」则是让自己的心灵在悔恨中不断地「重复」而已。《维摩诘经》〈弟子品〉也触及这个问题。
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38
「犯律行以为耻」,这是罪恶感。这个罪恶感的延续,只是增长这两个比丘对戒律与僧团的逃避倾向罢了。经中所谓「不敢问佛」,正是一个讯号。文殊法门的过失管理,是从「深观法性」上,深观罪性不可得,否则「戒垢」就可能被内化为「心垢」,这根本不是佛法。此所以维摩诘居士直接了当地告诉优波离尊者说:「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10. 不动相法门。
《诸法无行经》在佛陀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对话中,出现了一段有关「不动相」的说明。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诤讼通达贪欲性故,世尊!贪欲即是菩提。何以故?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39
拿贪欲做例子,很多人一听到贪欲,心理上就会起排斥。但《诸法无行经》经中说,一切诸佛因为已经深入了一切法的平等性,在贪欲法上,已经通达了贪欲的法性,也就是空无自性,所以一切诸佛对于贪欲法,已经安住在「不动相」之中。所谓「贪欲即是菩提。何以故?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这句话是总关键。菩提菩提,不是别的,只不过是通达了贪欲的真实性。明白处叫做菩提,不明白处叫做贪欲。已明白者称之为佛,不明白者称之为凡夫。就是这么简单。
文殊法门在整个佛教的传承上,基本上是以「阿
佛」为中心,「阿
佛」意为不动佛,在五方佛的信仰体系中,属于东方之佛。《维摩诘经》也特别提到,维摩诘居士来自「阿
佛」的佛土。这个「不动相」法门,在文殊法门的修持上,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文殊法门极为深广奥妙,上文所述,只不过是笔者个人把这几年来研读《维摩诘经》与《诸法无行经》的心得,稍作整理而已。限于时间与篇幅,有些细微的地方,不及详论。再如《文殊.般若经》详述一行三昧的修持法要,深入阐明「即心即佛」的念佛观,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容当另文述之。
整体而论,文殊法门处处不离圆顿要义。但圆顿要义不是空谈高论,其切入处乃在当下这一念心。圆顿要义的实现,也离不开日用寻常之间的渐进渐入。
本文写作之际,笔者心中忽现一偈,爰题之为「文殊法门摄颂」,录之如下。
如实深观法界性,当下烦恼即菩提;
触处皆是不二门,圆成方便妙吉祥。
*参考书目另附
《文殊法门的圆顿与渐次--以《维摩诘经》与《诸法无行经》两部经典为讨论范围(游祥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