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无有是处。然则妄心究竟能造如来否耶?须知真妄原无二心。以妄心修行、妄即变为真。以真心造业、真即变为妄。修行即修心也。心本无念、如大地本不贪而能行施。万物土中生故。虽行施而无念。对贪说布施。又如大地被人挖几下。或打几下、亦无嗔。又如水之无念、湛寂澄清、印现万物。人有念时、如水有波。然起正念修行、对治妄念、亦是起念。所谓正念者、唯念无面目之本来面目、其余一切皆不分别、即成无分别智。贪瞋痴为造恶业之亲因缘。身语意为造业之具、是增上缘。旧恶已改、新善从生、是为真忏悔也。
○庚五颂随喜功德
《经》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记》当随喜功德、不可随喜罪过。四圣六凡若因若果、所有功德、皆应随喜。如地狱众生、一日一夜万死万生、绝无修生功德。而有本具佛性功德、故应随喜也。地狱如是、况九界乎。有学是二乘因、无学是二乘果。初三句是能有功德之人、末一句是所有之功德。而普贤随喜之也。
○庚六颂请转*轮
《经》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
《记》世间灯乃佛之代名词。佛出现于世、如大明灯、照破众生无明黑暗。初二句是所请之佛。初句通已成之佛、二句是始成之佛。我普贤普遍十方一切处。悉皆劝请、转妙*轮、即是请佛说法。佛法喻车轮、转之则摧碎一切烦恼、运载一切众生、出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也。妙法者、心法也。心能造四圣、又能造六凡。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曰妙。
○庚七颂请佛住世
《经》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剎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记》请六即佛住世如长行已明。六即佛约事通十界。约理皆自心之佛。若心外取法、非善学佛法者。第三句请住世之时、第四句请住世之意。
○庚八合颂后三、一辛初合颂三门三、壬一总标回向
《经》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记》合颂后三门、皆是回向故。常随佛学、即回向菩提。恒顺众生、即回向众生。普皆回向、即回向真如实际。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故将所有功德善根回向三处。虽云三处、一而三、三而一也。礼赞供养之福、及请佛住世、请转*轮、随喜忏悔之善根、回向众生、纯是利他。回向佛道、通二利、愿自他皆成佛也。经文未说回向真如实际者、因众生及佛、皆不离真如实际故。又者回向众生、回向佛道、属随相回向。有众生之相佛道之相而回向故。回向真如、属离相回向。观经文是随相回向、以无随相不显离相故。真如实际、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故随相不离离相。虽无生佛之相、不妨成幻化佛、度幻化众生、故离相不离随相。
○壬二别显三门三、癸先颂常随佛学
《经》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记》初合颂、合已又开、故曰别显三门。一常随佛学、即回向菩提、愿自他俱成佛故、普贤行、一行即一切行。即称法性遍法界之行、故曰圆满行。佛因地曾供养诸佛、故供佛即是学佛。广说则礼敬乃至普皆回向、皆是学佛。佛行普贤行而成佛故。意乐圆满、亦通自他。通自、即普贤自心中好乐圆满。通他、则圆满三世诸佛心中之好乐。佛好乐利益众生、故如说修行、摄受众生、代众生苦、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皆是利益众生。亦即是随佛心好乐而行之、而供养之。一切意乐圆满句、属法供养。精进勇猛学佛、则成佛甚速也。
○癸二颂恒顺众生
《经》所有十方一切剎。广大清净妙庄严。众曾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记》恒顺众生、纯是利他。顺众生即是顺佛。佛心唯愿利众生故。「所有」自心所有之广大剎、清净剎、微妙剎、一一剎皆有众会。「众会」即学佛法之佛弟子。「围绕如来者」。伴必随主故。一一剎皆有佛、一一佛皆在菩提树下、示成正觉、化度众生、故当随佛而随顺众生。众生所以为众生者、忧患不离故。造业受苦、常在忧患之中、普贤化之、使离忧患、便得安乐。涅槃安乐、是究竟安乐。少离忧患、则得少法利。深离忧患、故得深法利。烦恼有粗细、烦恼是粗相、细即无明习气。「尽无余」者、粗细烦恼、灭之尽净也。
○癸三广颂前回向二、子初别发十大愿十、一受持愿
《经》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盘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记》此广颂第十普皆回向。长行中略说、此偈颂中广说也。回向与发愿、别中有同、同中有异。同则发愿即是回向、回向即是发愿。别则回向有所回功德善根。发愿但发大愿、誓修善行也。约同、此偈即属重颂。重颂回向故。约别、此偈即属孤起颂。别发十大愿故。此皆华严经初欢喜地菩萨所发之愿、惟次第不同耳。今受持愿、即华严经中初地菩萨第二愿。受持者、受即摄受、持即执持、摄持佛法、以便利生故。「我为菩提修行时」摄菩提也。菩提不断故。有人继续成佛、未来众生亦离苦。「一切趣中成宿命」持佛法也、发菩提心故。在一切趣中受生。成宿命者。以宿通命、不忘佛法。前生学佛法、今生仍学佛法。以作二利之资。「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护佛法也。设在人道受生、愿生生世世出家、护持佛法。出家属内护、护法力大故。在家居士属外护。若无出家内护、在家即或欲护而无所护。出家修净戒、为护法之要点也。即随顺真如而持戒也。真如实际本无悭贪。随顺真如实际而行施。本无毁犯、随顺真如实际而持净戒。乃至本无愚痴、随顺真如实际而修智慧。「无垢无破无穿漏」约修净戒言。破轻戒如垢、犹可以净。破重戒如破石、不可复合。无穿漏者、持戒如浮海人护持浮囊、不可有微尘之损伤。海喻生死苦海。唯持净戒浮囊、能渡至涅槃彼岸。又破戒则失一切位而堕恶道。不但失比丘比丘尼位、失菩萨位、乃至人身之位亦失。佛法依戒护持。无戒则一切佛法不得立。大家对于戒法、皆要认真保持、毋令毁犯。天龙夜叉鸠盘茶下四句偈。正是受持佛法。因为普贤菩萨遇天龙、即说天龙语。乃至遇一切众生、即说一切众生语。即受持诸佛*轮、为众生说也。经云。愿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语。西方水鸟树林皆演法音。无情说法、亦普贤愿所成也。
○二修行二利愿
《经》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记》修行二利愿。即华严经十地品中初地菩萨第四愿、初句「勤修清净波罗蜜」属行体、亦是方便、亦是妙行。十波罗蜜皆真如行体。随顺真如布施持戒、乃至圆满智波罗蜜、故云清净波罗蜜。真如本自清净故。次句「恒不忘失菩提心」菩萨修诸功德、若忘失菩提心、即是魔业。何以故、不回向菩提、即落人天富贵、而成出世魔业。我等修行、亦复如是。皆当称性清净、回向佛果菩提。三句「灭除障垢无有余」此修行之业用。布施对治贪障之垢。乃至智慧对治愚痴障垢、皆修行之用也。四句「一切妙行皆成就」此句总说也。妙行即是方便。「于诸惑业及魔境」此下四句行相、初二句法说、次二句喻说。谓于诸惑业解脱、于诸魔境解脱。破惑转业、成出世间解脱。解脱魔境、属世间解脱。魔境即世间道。五阴十使、魔人。不得解脱故。世间解脱。解脱粗惑则得二乘之果。出世间解脱。三乘人细惑解脱则成佛果。「犹如莲华不着水」。喻世间解脱。如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污泥、即不住有也。「亦如日月不住空」。喻出世间解脱。如日月游行世间、而不住空、即不住空也。住空等同声闻、住有等同凡夫。故菩萨不住空有。
○三成熟众生愿
《经》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剎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记》成熟众生愿、即华严经初地菩萨第五愿。菩萨于众生未种善根者、令种善根。已种善根者、令成熟解脱。「悉除一切恶道苦」。因果皆除也。令众生除苦因、而后得除苦果。菩萨悲能拔苦故。「等与一切群生乐」。即慈能与乐也。菩萨对于众生、冤亲平等、各随所乐而与其乐。好乐人天者、与以人天乐。好乐声闻者、与以声闻乐。至极言之。与人天小乘之乐、非佛菩萨之本怀、实愿众生由渐而入涅槃究竟之乐。接引众生随其所乐、暂与人天小乘之乐、待其发成佛愿已、即令得涅槃之乐矣。故于十方世界常拔众生之苦。常与众生之乐。尽未来劫、以普贤行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令圆满菩提而后已。未来还有未来、宁有已乎哉。
○四不离愿
《经》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记》不离愿、即十地品初地菩萨第八愿。又名心行愿。愿不离一乘故。不离愿者、不离善友愿也。菩萨发愿、不离诸佛菩萨。愿不离善友、即是愿不离诸佛菩萨。初四句自分行、次四句胜进行。「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初地之愿、即普贤菩萨之愿。普贤是通名、初地是别名。德不孤、必有邻、修道必须道伴、以助道业成就。「身口意业皆同等。」诸佛菩萨皆有神足通、是身业同等。皆平等一愿、是意业同等。皆说一乘法、是口业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诸佛菩萨之行、皆智慧行。诸佛菩萨之愿、皆福德愿。修圆教观行即培慧故。行六度万行即培福故。今天念佛不妨就念佛说。诸位念法身佛、或念报身佛、…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慈舟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