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依八十卷经、此普贤行愿品为别行经、即与人法界品文义相连、合为一入法界品者、于四十卷行愿品此当第四十卷。唐译八十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廿一卷、加此成廿二卷、总全部成八十一卷。入者证入、普贤行为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解脱境界即佛境界。无我法二执之真空、亦不碍妙有我法、故不可思议。若有我法二执、即是可思可议、以有我故、则为我执、以有法故、则为法执。是故解脱境界、非不解脱人所能思议。众生心被境转、一迷一切迷、一纸之隔、尚不得见、而况十方世界。佛无我故、揽三世间、融十法界、以为一个真我。故三世间十法界法、由我隐显、由我示现、如是空有不碍事事无碍境界、谁能思议。
「普贤行愿品」品者类也、普贤行愿、有通有别、通则三世诸佛同有之因行、别则华严会上释迦如来之长子普贤菩萨之十大行愿也。此品为全部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可轨可持。不能受持全部华严者、当以受持此品为日课。「大方广佛华严经」属经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属品题。
此经有三译、一东晋觉贤法师译、唯五言颂。二唐代宗大辨正法师译、唯七言颂。三唐德宗贞元十二年般若法师奉诏译。此一品为第四十卷。今为末卷、前二译但偈、故疑是菩萨所造法语、此译有长行、与华严经八十卷相连、故知是经无疑矣。
唐罽宾三藏般若奉诏译。
《记》「罽宾」即北天竺界羯湿弥罗国之别名、梵语羯湿弥罗、此云阿谁入、位处山中、兵乱不及、从坚固得名、乃法师之出处也。「三藏般若」般若二字、师之名也。三藏者谓是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也。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六月、至十四年二月于京师之大崇福寺、译成四十卷
○别解文义
○约全部华严经、此品末会属流通分。若约此一卷别行经文、亦分三科。
○甲初序分二、乙一结前广偈、若接八十、四十卷经、即结前生后而非序分。
《经》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记》尔时即第八十卷末、普贤菩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已毕之时。
○乙二结说不尽
《经》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记》普贤菩萨告在会大众及善财言、「善男子」(男子者、丈夫义也、能发菩提心、是善男子、能明大方广、即是丈夫。女人能发菩提心、能明大方广、外相虽是女人、而心即丈夫。男子不发菩提心、不明大方广、实非丈夫。)如来功德、赞说难尽、不唯因人赞之不尽、果佛亦难说尽。「十方一切诸佛」十方世界多、故佛多也。「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言极长之时间也。「相续演说」者、谓甚多之佛、赞如来功德、经过极长时间、日以继夜、不止息演说、亦不能穷尽佛之功德。八十卷末有偈赞如来功德云:「剎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功德。」释迦佛与诸佛互为主伴、诸佛赞释迦佛为主、如是于诸佛中随举一佛为主、释迦佛为伴、亦如是赞之不尽。
○甲二正宗分二。乙初正陈所说二。丙初长行三、丁初正示普因四、戊初标示所应二、先指佛德、后示因相。
《经》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记》初句、指佛德、即圆满果也。二句、示因相、即圆满因也。谓欲成就如来圆满果德、应修普贤十种圆满因行也。
○戊二征列名数
《经》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初句征名数,一下列名数,普贤菩萨自征自列,以启后文之牒释。今于列中先略释之,而后随牒广释。
《记》「一者礼敬诸佛」礼者、身礼拜。敬者、语意恭敬。诸者、不定之词。或礼过去佛、或礼现在佛、或礼未来佛、皆约事相说。若约法性佛、则无三际之分。然礼法性佛、不离事相佛、礼事相佛、亦不离法性佛。礼法身佛亦即是礼报化佛。依勒那法师有七种礼、贤首宗之圭峰大师加三种礼、成十礼、判五教、机有利钝偏圆、故拜法不一。
(一)「我慢礼」慢者不敬意、为色身障、不五体投地、名我慢礼。(二)「唱和礼」虽五体投地、而身不端肃、意业不敬、人呼拜某佛、我即应声而拜、如碓上下、名唱和礼。上二非仪、为当戒者。(三)「恭敬礼」五体投地、运心观想、以我最尊之头、礼佛最下之足、三业虔诚、属小教之礼。(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自他相、观自本性、而离自相、观佛本性、而离佛相。能礼所礼、自他相空、属始教之礼。(五)「起用礼」虽无能礼所礼、而普运身心、随法性身、普遍起用、所礼称性起用之佛多、能礼称性起用之身亦多、称体起用理事不碍、属终教之礼。(六)「内观礼」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以吾心中众生、礼吾自性中佛、身相空处、即法性身、亦属终教之礼。(七)「实相礼」实相无相、于无相会得实相、即顿教之礼、会不得实相者、即始教之礼、内观自佛、外观他佛、同一实相、即能所无能所。(八)「大悲礼」观大地一切苦恼众生、皆在我之心中、我此一拜、即代一切众生忏悔、消灾祈福、由大悲心摄一切众生于悲心故。(九)「总摄礼」除去初二、摄前六种礼为一观故。(十)「无尽礼」我此一拜、即是普贤行愿、遍尘剎依正二报、乃至极小一毛孔一微尘、悉皆现身。能礼之身无尽、所礼之佛亦无尽、是为普贤菩萨之礼。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故曰普贤。有普贤行必有文殊智、有根本智知真空理、有差别智知妙有事、法身无边、智亦无边、以称性之智、礼称性之佛、依正转成光明藏、故能礼所礼、俱无穷尽。
又者、第三恭敬礼、文外有义、有病不能五体投地、可开方便、支高凳拜。乃至不能立拜者可坐拜。不能坐拜者、随卧处合掌点头观想拜佛、虔诚作观、与五体投地等无有异。除老病无开缘、五体投地、礼敬诸佛除我慢障、得尊重身、又起敬信善。佛为众生福田、种福又能增慧、后七种礼皆不能离恭敬。
「二者称赞如来」佛之名号、德行所成、故念佛号、即是称赞如来德行、读诵大乘经典亦是赞佛、以一切经中皆称赞佛之功德故。称赞如来、有赞因佛、赞果佛之分、称赞万德洪名、是赞果佛、如云人人具有大方广、即是称赞因佛。称赞如来、除恶口障、得辩才果报。
「三者广修供养」供养有财供养、有法供养。就财供养说、财物为众生受用物难舍能舍、得大富报、非经商者一本万利之可比。法供养功德最胜无比、如下释中广明。广修供养、除贪烦恼障、得大富饶果报。
「四者忏悔业障」惑业报三障、云忏业障、不云忏惑报障者、因起惑不造业、但责心、罪即除、名责心突吉罗。报障已到果上、随业受苦、不及修忏。忏悔业障、如息火、要须釜底抽薪、业障忏除、惑障报障、不除而除矣。忏悔业障、得依正具足庄严果报。
「五者随喜功德」嫉妒为众生通病、故随喜心难发。纵闻佛法、而习性难改、用功者宜起觉照、如遇善不发随喜心、即菩提涅槃之障、当痛责对治、谚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即是随喜功德、不随喜即无功德、而成妒障。随喜功德、除嫉妒障、得大眷属报。
「六者请转*轮」学佛法人、要常时请人说法、请法即是请转*轮。请转*轮、除慢法障、得多闻智慧果报。
「七者请佛住世」佛有六即佛、此文所请、乃究竟即佛。释迦牟尼佛八十岁示现涅槃、即因无人请佛住世、而有请佛灭度之魔王。佛如宏钟在架、恒顺众生、默然允许及阿罗汉诸大弟子觉悟、请佛住世、佛已允入灭于先、为不二语、故仍涅槃。请佛住世、乃佛弟子本分事、住否则在于佛。若无究竟即佛可请住世、有分证即佛、乃至相似即佛、观行即佛、名字即佛、皆应劝请住世。凡能说法利生之人、无论是何等佛、皆应请彼住世。请佛住世、除生佛前佛后难、得增长福慧报。
「八者常随佛学」佛为众生榜样、因地所修一一行、乃至成佛、三业威仪、动止语默、皆有规则、我辈既为佛弟子、即应随佛学。常随佛学、即回向菩提、向智慧日、背尘合觉。
「九者恒顺众生」我与众生、同共一体、故应随顺众生之善法、随顺众生之本性、以有我人知见、故与众生互相残杀、互相偷盗、互相淫欲、互相诳骗、互相吞啖。一切众生本性本善、违背本性、故成众生。若能恒顺众生本性、即可返妄归真。恒顺众生、除我执障。
「十者普皆回向」于前九门所有一切功德、普以回向一切众生、愿成佛道、愿证真常。普皆回向有三、称众生回向、名回向众生、即回自向他。称诸佛回向、名回向诸佛、即回因向果。称真如回向、名回向真如、即回事向理。
以上略释十大行愿、向下广释。华严经中、随拈一法、皆具十法、以六相圆融、互摄互融、一中具十、表十十无尽。经中未明指出一中具十之文、而学法人不可不知也、故将一门具十之义、特列总别十门之相、俾一览便知。
先明六相
十大行愿为总相、一一行愿为别相、同称行愿曰同相、礼异赞等曰异相、共成普因曰共相、各住自位曰坏相。
后明一门具十
礼敬诸佛:二便礼便赞、三身心供养、四为忏而礼、五喜德而礼、六礼请为说、七礼请住世、八学佛礼佛、九顺自性礼、十向佛而礼。
称赞如来:一便赞便礼、三称德法供、四忏谤佛业、五喜德而赞、六赞德请法、七不赞佛隐、八学佛赞佛、九顺性而赞、十向佛而赞。
广修供养:一身业供养、二口业供养、四为忏供养、五喜德而供、六修供求法、七请住受供、八学佛修供、九顺性而供、十平等普供。
忏悔业障:一礼忏身业、二赞忏口业、三为忏修供、五喜忏意业、六忏不请障、七忏前后障、八学佛劝请、九顺性而忏、十忏狭劣障。
随喜功德:一喜德而礼、二喜德而…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慈舟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