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对佛像当如活佛尊敬、有事出外、应在佛前问讯告假、事毕回家、当向佛前问讯销假。新制衣服、及新鲜食物、皆先供佛、而后食用。每日最少亦要长灯一盏、长香一枝、清水一杯、而为供养。
○辛二释相二、壬初正明供行四、一所供境
《经》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记》文义同上
○二能供因
《经》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记》能供因、与前能礼因同。行愿二字即是悲智双运、以愿属大悲、行属大智、能修供养云等智也、利益众生供养等悲也。
○三列供具
《经》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发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记》「悉」字亦双指、能供人及所供佛、「以」字总标用一切供具也。「上妙」者、最上妙好、即真空中所现妙有也。「所谓」下别列、「华云」即天然之花、天者、第一义天也、自法界真空理现妙华、此华云即是理法界随缘所成事花、而结为云也。「发云」、花贯穿而成鬘也。「天音乐云」、八种音乐、天然不鼓自鸣。「天伞盖云」、以天然伞盖为供具也。「天衣服云」、以天然微妙衣服为供具也。「天种种香」、是总。「涂香」即香油香水等。「烧香」即种种燃烧之香、「末香」即研香为末、或涂或烧亦有种种。「一一量如须弥山王」、须弥山为诸山之王、此云妙高峰、即财即法之妙有供养也。燃种种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表愿力大也。一一灯油如大海水、表悲行大也。皆观行所成、非人力所能办到。
○四正供养
《经》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记》以上明供具、此明常为供养、即财供、即法供、即行供、即愿供、世人修财供、不善观想、即不通于法、财法各别故。普贤菩萨财供即是法供。
○壬二校量显胜二、癸初校量二,子初举所校量二,一总指
《经》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记》校量财法供养、法供最上也。「供养」即是上供。下施有三种、曰财施、法施、无畏施。上无怖畏故。唯财与法、故祗校量财法。「诸」者、财供法供、皆有种种。
○二别明
《经》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记》如上种种供具而为供养、即「如说修行供养」。又「如说修行」、不外止持二法。佛教诸恶不作即应止、佛教众善奉行即应行。教作者不作即无功德。如小儿不能作大人事、故亦无过但不得超出世间。教止者不止、即有罪过。故欲上升者、常众善奉行。惧下堕者、当诸恶不作。佛以利生为事业、视大地众生犹如一子、故利益众生得佛欢心、以四摄法摄受众生得佛欢心、勤修善根得佛欢心、不舍菩萨业得佛欢心、不离菩提心得佛欢心、皆法供养也。普贤菩萨财供即是法供、平等平等、何用校量、为无观行无愿力之人、财供非供法者、而较量之、财供实不及法供功德之大。佛赞叹供养如来、故修供养、即是如说修行。须以义消文、切勿以文害义、谓普贤财供非法供。
○子三、正明校量
《经》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记》如前供养、若非普贤行愿、纵有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是以法供一念功德、分为百分、以一分与无量财供功德较量、不及其一也。「下分」又将法供一念功德分为千分、以一分与财供功德较量也。向下亦是将一念法供功德、分为百千俱胝之一分、乃至优彼尼沙陀分、与财供功德较量亦不及一。「迦罗分」竖析人身毫毛为百分也。「优波尼沙陀分」此云近少分、与微尘分为七分名邻虚分义同。言极微少也。
○癸二征释
《经》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记》征何以法供胜过财供、释以尊重行愿因法故、出生诸佛果法故。
○辛三总结
《经》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记》此亦同前、先以有尽反显、而后顺释供养无尽。
○庚四释忏悔业障三、辛初牒名
《经》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
《记》此牒名也。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身口意三业有过、皆障菩提涅槃、故须忏悔、不敢复作。
○辛二释相二、壬初举所忏二、一正举
《经》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贫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
《记》「菩萨自念」是发菩提心能知痛痒、起觉照之人也。自念者、自用菩提心观念也。念今生以知过去、观他人以知自己。故知过去由贪瞋痴发身口意、而作诸恶业、恶业无量、束广为略、不出十恶业、以身口意为造业具。意起贪瞋痴三、身造杀盗淫三、口出妄言绮语等四。能自念恶业、即智慧心现前。有觉心观行者、方能自念、否则终日造恶、不知有过。人或举其过、则耳不乐闻。况业不重不生娑婆、果无业系、何不超出三界。故知生此娑婆、必是业重之人、理宜诚心忏悔、誓不复造。自以无业不肯修忏者、愚昧孰甚。
○二显多
《经》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记》忏有理事、先明理忏、恶业原本无体。虚妄之相、幻化不实、有何罪过可忏。然而无体相之境、众生已迷、欲悟罪无体相、须修实相忏、如念法身佛、或修真空观、观念成就、亲证实相、妄我即空、罪无所附、故罪性亦空。倘不明真空、我相不空、故有身心世界、业由我造、谁代我受。云忏悔业障、亦可谓为忏悔我见、我见一空、无始所造恶业、悉皆空矣。
○壬二辩忏相二、一明忏业具
《经》我今悉以清净三业。
《记》身口意三为造业具。修忏亦以三业修、如人倒地、还从地起。「口业忏」称扬诸佛功德、发露罪过。「身业忏」尽此寿命、作诸佛事。「意业忏」缘想诸佛无量功德、化除无量罪过。身作佛事身清净、口说佛法口清净、意正思惟意清净、如是对治、如应病服药也。
○二明所对境
《经》遍放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使净戒一切功德。
《记》此下明事忏。又二、一取相、二作法。取、求也、相、妙有也、所对之境、传妙有之相也。普贤菩萨能现多身、故能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妙有相前忏悔。其次修观行即菩萨、或能观此境界、我辈名字即菩萨、观行达不到此广大妙有之境、岂即不对法界极微尘剎诸佛菩萨前求忏悔乎。不修广大之忏、安能忏除广大恶业。要知对一比丘忏悔、或对四人成众比丘作法忏悔、亦即是对十方诸佛菩萨忏悔。何以故、作法身观、与诸佛菩萨同一法身故。「诚心忏悔」者、要忏除恶业、须发至诚心、发不起诚心宜抚心自问、造恶业是否要堕地狱、如是一问、诚心自油然而生矣、诚心乃从天理良心发出也。「后不复造」即悔其后过也。对诸佛前诚心忏悔、即是取相忏义、感应道交、得佛摩顶、或放异香见光见华、即为取得妙相、忏已不得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即是作法忏义、僧作羯摩法。故曰作法、忏罪即持戒、故曰住戒、翻过成德、何得不为。
○辛三总结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记》此亦初反显次顺释以障无尽无间也。
人人皆应忏悔业障、若自以为无业障者、即是愚痴人。因普贤菩萨尚自念所造恶业、设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凡夫业重障深、讵可不忏。又者忏悔有能忏十心、所忏十心。佛法救度众生、为令众生知病服药也。今生纵未造业、而挝过之业、已无量无边、何况今生、难免不造、故应诚心忏悔。兹先讲所忏十心、次讲能忏十心、所忏即所治顺生死十心、此心如厕虫乐厕、不觉不知。
一妄计人我、起于身见:人我之义粗显、依身见而起、以有我身故造业、设不计妄身妄我即显法身真我。真我即大方广、亦即菩提涅槃。妄计人我、故成斗争之本、增长无尽生死、此是所治第一身见心。
二具足烦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心中虽具足烦恼、若不遇外缘、业不能起、内因外缘和合、恶业成矣。外缘即依正二报也。「依报」六尘之境、「正报」恶知识、恶眷属(生死眷属、无论强软、皆恶眷属)、皆为增长我见之缘、使我见增盛、即第二我见心。
三内外既具、灭善心事、不喜他善:内具烦恼、外遇恶缘、自之善心善事灭矣。故见人善行、与己不同故、如冰炭不同炉、而生嫉妒、不喜他人之善、是为第三嫉妒心。
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作恶由三业起、既纵恣三业、故无恶不为。所谓君子有所不为、小人无所不为也、是为第四为恶心。
五事虽不广、恶心遍布:作一小恶、事虽不广、而心即法界、故业亦遍满法界。如彼好淫之人、其心决无际限、只淫一人、故淫业遍满法界。好杀者、杀一生命、其心决无际限、只杀一生、故杀业遍满法界、是为第五广大恶心。
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如贪淫好杀者、随其所好、恶心相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昼夜不断、是为相续恶心。
七覆讳过失、不欲人知:作恶事者、苟发露于人、决不再为。以被恶心所障故、覆藏过失、不欲人知、是为覆罪恶心。
八虏扈抵突、不畏恶道:虏扈不受…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慈舟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