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P133

  ..续本文上一页暂时就中止了,这叫寂。“今指笫三”,一切诸佛菩萨他们示现般涅槃都是这第三种。应化的涅槃,不是讲前面两种,这是讲应化的,示现的;我们今天没有人学,他就走了,纵然有人学,不是真学,他也走了,那要真学他才会来,真正发心学他来,不是真正发心学不能与佛菩萨感应。那么什么叫真学?简单地讲,你能够具足普贤十愿,愿愿你都能做到,真学!那一点不假!你说佛菩萨不化身来帮助你,我不相信。不具足这十愿,哎呀!我很想学,我真学,那是假的;就是说什么是真学,什么是假学,你都搞不清楚,把假学当作真学,自己本身就搞错了。真学是信解行证依教奉行,这是真学,一定要真正把它做到。

  

  下面又介绍出唯识论里面讲的四涅槃,这是法相唯识宗所说的,这四种我们也常常会看到,第一种叫“自性清净涅槃”,跟前面性净涅槃是一样的意思,都是从本体上说的,注子里面有“谓真如之性,无始时来本自清净。虽有客尘而不能染,故曰性净。”所以跟前面性净涅槃意思相同,不必说了。那么跟前面不一样的就是后面这三种,第一种叫“有余涅槃,谓三乘圣人,虽断尽见思,犹有无明余在。由证择灭无为,离诸嚣动,故号涅槃。”三乘是讲声闻、缘觉、菩萨,这就是大小乘,刚才跟诸位说过的,他们确确实实断了烦恼了,见思烦恼断了。小乘阿罗汉有涅槃、辟支佛有涅槃;菩萨里面这是说藏通别,藏通别这三教的佛都是菩萨,藏教的佛实际上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信位的菩萨,通教的佛是十住位的菩萨,别教的佛是十行位的菩萨,都还没有登地。

  

  那么换一句话说他们无明,就算是别教佛吧!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那么十地等觉妙觉位这是别教佛,破十二品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十二品,后面还有许多还没破的,他还有余啊!还有余的那么多他还没破。如果藏教佛那就更多了,四十一品无明,一品都没破,所以这叫有余,这是讲这个意思。底下这一种讲“无余涅槃”,无余依有两种,一种是“谓钝根阿罗汉,厌苦欣寂,灰身泯智,余迹既寂,故称无余。”其实证得涅槃,诸位要晓得,身体都在呀!所以涅槃在活的时候证的,不是说死了才叫涅槃。但是此地讲无余涅槃,真的,他身不要了,而他是证得涅槃之后不要这个身体了,叫灰身泯智。灰身是把这个身烧掉,泯智,智是分别心,所有一切分别执著通通断尽,这个心清净,他喜欢这个境界,这是一种定性阿罗汉,他们很乐意住在这个境界里,这个境界有很高的享受,是这一类的人,这称为无余依。

  

  那么另外一类虽然证得阿罗汉了,他的身体还留在这个世间,还能够帮助别人,教化众生,那么他身体还在,这也叫做有余依涅槃,加个依字,他没有灰身泯智,他的身体还留在世间,所以这个也叫做有余涅槃。那么第四种叫“无住涅槃”,这个多半是大菩萨,佛与大菩萨,他们真的证得涅槃了,他不住涅槃;对我们凡夫来讲他不住生死,他没有生死;对圣者来讲他不住涅槃,他生死涅槃两边都不住,这叫做无住涅槃,这是最值得赞叹的,在佛门里面佛与大菩萨统统都是这个境界。“谓出障真如”,这个障就是烦恼障、无明障,这两种障他都破了,都超出了,所以“大悲般若时常辅翼”,大悲是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悲心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怜悯一切众生。又有大智慧,般若智慧也现前了。“由大悲故,不住涅槃”,因为他要像小乘一住涅槃的时候就不能利益众生,所以他不住涅槃。他可以走他不走,不是他没有能力走,像我们尘世娑婆污秽的世界,他有能力离开,他不离开,这是慈悲。

  

  为什么不离开呢?为了帮助这些苦离的众生,要帮助他们,要接引他们,所以他不入涅槃。因为他又有智慧,所以他也不住生死,那么由此可知生死从那里来?迷惑颠倒才有生死,智慧现前没有生死;因为迷的时候你造业,造业才有生死轮回的果报,般若智慧现前不造业。不但不造业,所有那些罪业,前面讲过般若智慧都把它照空了,般若智慧要生起来的时候,所有一切罪业统统没有了,全都消除了。所以他没有业习,因此他没有生死,这就是涅槃生死两边都不住。“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即用即寂,故称无住。今所请者指第四也。”

  

  我们现在要请佛、菩萨、善知识,莫入涅槃,就是要请这种人,这是我们所请的对象。底下及诸菩萨、声闻、缘觉,一直到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这一段文是“兼请余圣”,不但我们要请佛,菩萨、声闻、缘觉、善知识,统统要请;在家出家只要是有修有学的,有证的当然更好,有证的找不到,有修有学的统统要请。末后注解里头有几句很重要,“佛灭度后,末法时中,亲善知识,为第一大事。”这几句各位同学要特别地注意,要牢牢地记住,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末法时候,你能够真正亲近一个善知识,你就得度了。底下说明理由,“何以故,善知识为得道全因缘故,虽是凡夫,可为巨夜明灯,苦海良导。”这几句话不能不留意,应当多读几遍,牢牢地记住。遇到一个真善知识决定不放松,自己没有成就决定不能离开,离开了就可惜了,离开之后必定要迷失方向。所以古人亲近善知识最低限度要得法眼净,他才可以离开,什么叫法眼净?自己有能力独立,能够辨别是非邪正,有这个能力,这个时候可以离开老师;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不能离开老师。

  

  有这个能力将来在菩提道上你自己眼睛亮了,路认识了,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掉到坑陷里面去了;你连这种能力都没有,那一定跟定老师,老师在前面走,你跟他走,不能离开善知识。到自己真正有能力的时候可以,有能力的时候,你想不离开也不行,善知识也会把你赶走,为什么呢?你有能力,你应该帮助别人,你既然可以带路了,你带路何必跟我走,你再带一批人嘛!他有这个意思在。所以这是真正有这个能力,那个老师再把你留在身边是老师的过失,因为他可以教化一方,要让他去度众生去,帮助别人去。他没有这个能力,老师不能让他离开,离开他必定会迷失道路;如果他去教化众生,那就是以盲引盲,那个罪过更大,是自误误人,更不得了,所以亲近老师是非常非常地重要,那么这是注子里面的意思。

  

  除注子之外还有一点意思我说出来,诸佛如来可以说他的示现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尽虚空遍法界;换句话说,诸佛如来本来就住世。但是这种境界,一般说来法身大士才能够体会得到,像我们初学的人没有办法。所以此地讲劝请,里面也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依智立师,依智不依识,诸佛常现前,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智,我们简单讲理智,要有理智,识是感情;我们能够时时处处都能用理智而不动感情,与佛就接近了,就相应了。因为你心地清净,智慧明朗,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诸佛常现前的样子。如果我们心里迷,知见不正,染而不净,与佛就没有感应,那么这就叫不见佛,这就叫做佛灭度了。

  

  底下一段我们把它念完,“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四十三页最后一行,这是第八段常随佛学愿,“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实际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说愿只有七条,前面从第一到七是七种大愿,那么后面这三条都是属于回向,注子交代得很明白,“自此至十,三科皆是回向。”这是第八第九第十,这三愿都是属于回向。“前二是别义”,是回向当中的别义,就是这一条以及底下一条的恒顺众生,这两愿是回向的别义。“如其不然,何以下重颂中,颂第七愿竟,便颂回向。以其欲收前二,属回向故。故知前二即是别义也。”那么这就本经在后面偈颂里面能够很明显地看得出来,后面偈颂是属于重颂,就是重复说十大愿,这是佛经很好的教学方式。

  

  长行文属散文,便于疏理,能够把这个事情理论方法境界,不受任何拘束讲得清清楚楚、痛痛快快,让大家能够明白。可是这些事理境界,说老实话,一定要记住;如果你要记不住的话,试问你怎么个修行法呢?你没有法子修啊!你要把它变成日常生活,那你条条都要记住,记不住你就没法子做到。那么要记诵的话,长行文就不方便了,要把它背起来很困离,文字太多太长也不好背,所以经文后面有偈颂,偈颂就是便利于你背诵。偈颂可以入谱,等于都是歌词一样,可以谱成曲来唱,而且多半都是押韵的,这就很容易记诵了,不要硬记,唱唱就唱会了,你就会记住了。所以偈颂全都是歌词,意思都是前面所说的,所以叫重颂。

  

  你由此可知佛门教学比儒家还要重视音乐,应当在经讲到后面偈颂的时候,大家都来唱,就不是讲了,都是来唱,一面唱一面讲著,这的确是很好的教学方式,非常之理想。那么重颂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讲经跟学校上课不一样,学校上课学生是固定的,到时候都得要来了;那么讲经毕竟不同学校,所以听众有先来后到的,有讲了一半他才来的,一半来的前面没有听到,那怎么辨呢?后面偈颂重复再略说一说,所以后来的人,前面重要、精要的意思,他也能听到,便利于后来的,顾及他们。所以讲经的方法确实是为听众设想得很多,因此往往长行文后面都有偈颂;如果长行文很重要的话,立刻后头就有偈颂,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的许多不同种的体裁,要晓得它的用意之所在。

  

  那么在本经偈颂里面,这偈颂相当之长,重颂前面十愿只颂到第七愿,第八就回向了,所以此地没有明说回向,偈子当中很明白地把它都归纳在回向里面。所以我们晓得这十愿前七是愿,后三是回向,那么后三,末后一条普皆回向,那个没有话说,那个意思太明显了,所以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是回向当中的别义,这两条也是非常重要的。注解里面也说得很明白,“即是所修二利之…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