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尽于未来一切劫。这种说法对我们粗心的人来说是莫大的勉励,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要不断地精进努力,不能懈怠,不能退转。“赞佛甚深功德海”,佛的功德无量无边,赞叹不尽。你要想多知道一些,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三十九卷差不多有半卷的经文,普贤菩萨赞佛功德,那就讲得非常详细了,一共有一百多首偈,那说得详细,这是第二讲称赞。第三段讲供养愿,“颂第三愿”,在这一愿里面有三首偈子,也就是十二句,请看经文“以诸最胜妙花鬘,伎乐涂首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这一首是说明供养具,就是你供养的东西,当然我们能供养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此地也就是举几个例子来说,要一样一样说,说不尽的。但是这几样你要体会它的意思,华严处处都有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得,否则的话就是死在文字上了,你要能体会到真实义。
第一句讲花鬘,鬘是花穿起来,穿成一环,古印度的人很喜欢用花鬘套在脖子上,因为佛经是在古印度讲的,所以里面有许许多多是当时的风俗。最胜就是最好的。妙花,不是普通的花,普通的花里如果加上表法的意思在里头,它就妙了。我们的佛前也供花,你们诸位看到了,有的人看到妙,有的没有看到妙,妙与不妙随心所转,也是随你心里变现的。佛前面为什么供花呢?开花之后就结果,花在先,果在后,佛就拿这个来比喻修行,修行就好比是开花,将来就一定证果。所以我们看到花就要想到我要修行,花开得茂盛,修行殊胜,我有殊胜的修行,将来一定有殊胜的果报。所以我们供佛菩萨面前花与果,诸位要知道它代表这个意思的,佛菩萨也不要看这个花,也不要吃这个果,他不需要的;花与果都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
花表六度万行,在本经里面就是代表十波罗密、十大愿王,你要看到这个,哦!我要修普贤十愿,我要修菩萨十度。通常经上讲六度,华严经把般若又展开来,一共成为十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六度之前五度;那么第六是般若,它从般若里面再分开出来,后面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那么般若波罗密是代表根本智,后面这四种叫后得智。如果讲六度,后面的后得智跟根本智是一个,统统在般若波罗密里头,细说展开来再分作方便、愿、力、智,这是华严经常常讲的十波罗密,你要修这个。见到花就提醒我们自己要修行,不要把它忘掉了,佛前面供的花代表这个意思。我们在外面看到花代不代表这个意思呢?山上看的野花又如何呢?给诸位说统统代表这个意思,甚至于家里画的画,彩画,只要看到花就想到我要修行。不是光看到佛面前的花,哦!它代表六度、代表十度、代表十愿;出了佛堂,外面花统统就忘掉了,这没有用处啊!这没有法子啊!果也是如此,佛前面供果代表菩萨涅槃,我们修净土的人最起码的是要往生净土,这是果报,代表这些。所以一见到果马上就想到我们修行目标是求证果,那么在任何地方,不管见到什么果都要作如是观,要提起自己修证的警觉,所以这个花鬘就妙了,这个供果也就妙了。
你不懂这个意思,妙就没有了,所以妙这一字就是它能够提起你的觉观,妙在这个地方。否则的话你看到经文你要想供佛,找花供佛就找胜妙的花,到那去找去?你怎么找也找不到。你晓得这个意思了,随手捻来没有一样不妙。伎乐就是歌舞音乐,佛法在小乘法里面是禁止的,歌舞音乐是不能去观听的,听了犯戒的;大乘法里面不但不犯戒,还要唱歌跳舞来供养佛。你们看看敦皇的壁画,现在在台湾也看到不少,释迦牟尼佛跟大众讲经说法,天女在那里奏乐唱歌在赞叹,他是这个境界啊!所以大乘佛法是非常非常地活泼,真正是离苦得乐。虽然这些伎乐供养,佛菩萨心决定清净。我们那个修小乘的人为什么不可以呢?因为他烦恼太重了,那个心怎么清净都清净不了,天天去看跳舞唱歌,他心怎么能得清净嘛!他不够资格。真正到清净不染了,在这种境界里面完全不染是真清净,这才是真正的取用,只有乐没有苦。
如果心地染著,乐里头有苦,乐叫坏苦,苦苦、坏苦、行苦,他有苦。以清净心来演奏、来听闻,跟前面讲了无不是明心见性,所以我们看到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不可思议,佛是真富贵,佛是真自在,佛是真快乐,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学佛。如果学佛,个个都学得苦不堪言,我们学这个干什么?谁愿意学它。但是诸位要晓得,在此地一定要明了,这是很高的境界,所以华严的对象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那么我们普通人见到这种情形不要见怪,高水准的确确实实是如此。所以佛法讲的境界,境界都是对程度不够的人;譬如在学校念书,大学生唱歌跳舞,学校不禁止,小学生行不行呢?不行,小学生一定不可以,那要去唱歌跳舞了,一定要受严重的处分。为什么?不够程度嘛!华严经是大学生的经典,大学生的境界。涂香,因为它后头还有很多香,涂香是涂在身上的,像我们现在一般用的香水一类的,是涂在身上的。
伞盖,这也是供养具里面一种,也是表法的,伞遮阴的,好像我们在太阳底下打伞,伞遮阴的。盖是遮尘的,盖是宝盖,室内都可以用,遮灰尘的。那么它取的意思我们就晓得了,心地要清凉,要一尘不染,它表这个意思。所以在供养具里面,在台湾我们很少看到,在大陆的寺院,佛殿里面有,旁边有伞,像中国古式的那种伞,佛的顶上有宝盖,这些都是教学的作用。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具,我们讲教具就不恭敬了,恭敬心就差一点了,其实通通是教具。它是叫你看到之后,心里马上就警觉到,看到伞,我心里要清凉;看到盖,我要一尘不染。所以佛法在几千年前的教学就用艺术来表达,实在是高明啊!我们今天讲东西方教学方法进步,比起佛法差得远了。它用艺术来表达,时时刻刻提醒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身之所触,时时刻刻提醒你自己要修觉正净。如是最胜庄严具,如是就是像上面所讲的种种,数量就太多太多了。
我以供养诸如来,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些供养具不是佛要的,此地它又用如来了,你看没有用佛了,文字就变了;文字变了当然意思也变了,如果意思都一样的,前面用佛,后头又用如来,这就讲不通了。也如同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凡是称佛都是从相上讲,凡讲如来都从性上讲,从本性上说。我以供养诸如来,这是供养自己的真如本性,时时刻刻要提到,为什么说供养自性就是供养如来呢?经典、课诵本里头都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如来就是法身。前面也说得很清楚,清净心里面没有隔碍、没有障碍、没有间隔,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如来,真如本性啊!称性那有不普供的道理呢?那有不遍供的道理呢?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你才晓得它的字换了一个名词又有一番很深的意趣在里面。
文实在讲句句意思都非常地丰富,愈看愈有味道,你明白这个意思,经才百读不厌;你不晓得这个意思,念得枯燥无味,就念不下去了。你要晓得这里头的意趣,绝对能生无量的欢喜心,你会觉得读经才是人生真正的享受。那么第二首,“最胜衣服最胜香”,衣服是表忍辱波罗密,衣服也表礼。我们有喜庆要穿上礼服,衣服代表礼,所以说礼服,它代表忍辱,遮羞啊!表这个意思,所以叫忍辱衣。最胜香,香代表性,香表戒定,佛门赞颂里面有戒定真香,香的种类很多,有末香,就是香粉,凡是粉一类的都叫末香,烧香,凡是燃烧这一类的都叫做烧香,檀香也是粉末,但它烧的。前面曾经说过涂香,分这几大类。灯烛是代表光明的、代表智慧的。那么我们知道这个意思了,日光、月光、星宿光,以及一切灯光都是表自性的般若光明,见到光明要晓得我们要修心地、修心地清净光明,与日月灯明也能合而为一。“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这是比喻,一一灯、一一烛都像妙高山,就是须弥山一样,这是比喻。“我悉供养诸如来”,这两首都是说的供养具,供养具里头特别要知道它表法的意趣。实实在在我们归纳起来,讲行愿是能供养,但是必定要对于经义要有殊胜的理解,然后它的境界才能与自己相应,才能得到修十大愿的真正的功德利益,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次再讲。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八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七十五面,“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一首偈是重颂长行里面第四愿的忏除业障。我们讲修行,实在就是忏悔,修是修正的意思,行是错误的行为,如果我们将它归纳起来讲,不外乎是错误的思想与错误的见解,思想行为要正了,我们的言行一定是正的;思想行为有错误,所以我们的言行才有过失,这才需要将它修正过来。这四句偈第一句是讲的过失,诸恶业,当我们正在造作的时候叫做事,造作之后的结果就叫做业,所以业也就是事业,这个地方是指有过失的事业。
说到过失,一定要有一个标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要有一个标准。如果讲到绝对的标准,那只有佛一切恶业忏除干净了,等觉菩萨还不行,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那就是他的恶业,由此可知只要有恶业就得要修行,所以等觉菩萨还是要修行。由此类推,地位愈低的,他恶业的现象愈粗重,也愈明显,像我们薄地凡夫,佛给我们说的,我们的业是杀盗淫妄,极粗极重之业,贪嗔痴慢,这都是我们的业障。这些业障,障是障了我们的清净心,障碍我们明心见性,障碍我们一心不乱。所以业障要不能够消除,不管你信那一个法门都没有办法成就,由此可知忏悔这个行门对我们修学确实是一个关键的课题,一定要认真来修学,要把业习辨别得清楚、要认识。
这些恶业从那里来的呢?从烦恼生来的,皆由无始贪嗔痴,后头注解说这一句是造业的因,从贪嗔痴生起来的。所以会修行的人从根本修,就是直接断贪嗔痴,直接…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