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P155

  ..续本文上一页功德。功德是自己修的,别的人拿不去,你也没有办法给别人。福德自己修可以给别人,别人修也可以给我们;他的福报很大,我沾一点光,我也可以享享他的福,我的福报大,我要愿意乐意帮助别人,别人也可以享我的福。福报可以转移,功德不能转移,功德是自修自得,别人无法代替的。

  

  那么此地讲随喜功德是以功德为主,福德包括在其中,功德里头一定有福德,福德里面没有功德,这是要辨别清楚。我们现在许许多多人把这个名词定义没搞清楚,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寺庙在佛菩萨前面放一个箱子,叫人丢钱的,功德箱,丢了一点钱叫功德了,这是错误的。如果说出一点钱、出一点力就叫做功德,你想一想当年梁武帝做我们佛门护法的时候,他在佛教史上顶顶有名的大人物,他以他国家的力量,造了四百八十寺,寺庙建那么多,帮功人出家不知道有多少,他是非常喜欢人出家,人家要发心出家,他一定帮助,他也非常地恭敬。那个时候达摩到中国来,禅宗在中国上第一代祖师,梁武帝遇到了,他们两个很不投机,达摩是直来直往,不晓得婉转委曲一点,这么样的大护法得罪了。梁武帝就问他,我建这么多庙,度这么多人出家,我的功德大不大呢?他给他泼了一盆凉水,并无功德,这梁武帝一听心里很难过。

  

  真的,这与功德不相干,功德是讲断烦恼,这个叫功;你虽然做那么多好事,你的贪嗔痴没断,你的名利心还没有丢掉,如果真的名利心丢掉了、贪嗔痴丢掉了,做那么多好事决定不会问他,问他我有多少,可见得贪心还没有丢掉。假如他要是问我的福德多不多?那达摩祖师一定是说甚多甚多,福德多,没有功德。这一次见面谈话不投机,梁武帝也不护他的法,他搞得没有法子,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没事做。面壁九年等到一个慧可,把衣钵传给他,实实在在不容易。

  

  所以我们要辨别什么叫功德?什么叫福德?功德是定慧,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是属于福德,持戒要达到定了,那个戒也就变成功德了;持戒而不能够达到定,那个戒是福德,还是三界六道里面的福报。为什么持戒的人不能达到定呢?其实很简单,我们看到许多自古以来就如此,戒律很精严,自己持戒很好,瞧不起别人,看到这个讨厌,他破了戒了,他犯了规了。天天看到别人过失,诸位想想他的心怎么能得清净,怎么能得定!如果他心真要得定了,那就六祖所说的,不见他人过;别人有没有什么过失,他没见到,他心定的,心清净的。一天到晚自己觉得很了不起,看到别人都是过失,这个人决定没有定,心地决定不清净。

  

  换句话说,他纵然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凡圣同居土,品位决定不高;他要不修西方净土,他决定在六道轮回,出离不了六道的。所以戒是帮功你得定,定是帮助你开智慧的,因此智慧才是目的,无上正等正觉是智慧,是我们修行的目的。定是手段,开智慧的手段,戒律是手段之手段,你要把它认识清楚,不要把手段当作目的,手段是过度的,目的才是我们要求的。

  

  意思明白了,此地指的范围很广,从六道的众生一直到佛果,换句话说,这里面三句所说的是十法界一切凡圣所有的功德统统随喜,以诚敬之心随喜,清净平等来随喜。见到人家用功,见到别人修福,修善事、断恶修善,我们见到听到了,心里能生欢喜心。你晓得这个好事,我们听到了,好,很好,很难得,我们很欢喜,我们有力量又不肯帮助他,这不叫随喜。随喜是心到手也到了,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使他能够早一天圆满,这叫随喜。

  

  我们今天念十大愿王,口头上随喜而已,实际上你做了没有?没做啊!怎么没做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你现在晓得普贤行愿品这一卷经你欢不欢喜?很欢喜。你要不要随喜?我要随喜。怎么个随喜法呢?你要发心依教修行,这是你随喜,不但你要依教修行,你还要发心出来讲经,把它发扬光大,这才随喜。又不肯照做,又不肯发心出来弘扬,可见得你的随喜是有口无心。如果你要说我没有这个能力,我没有这个辩才,那是假的,那是你自己太客气了,真正一发心,三宝加持。

  

  永明延寿当年是做一个小公务员,管理财税的,好像财税里头管出纳的,手上一天到晚经过钱财的,他把那些钱财统统拿去放生去了,所以他犯了监守自盗,判死刑。这个人为什么偷盗国家国库的钱,去干什么呢?放生去了。这件事情当时报告给国王,国王一听说也无可奈何,事情是个好事情,他并没有自己拿去享受,当然还是按照法律判死刑。可是国王也很慈悲,叫了个监斩官把他拖到法场去,临行刑的时候看他的颜色怎么样,回来报告。他拿去杀头了,他笑眯眯的、欢欢喜喜的,一点恐惧都没有。监斩官问他你临死了还不害怕吗?他说我以一条命救了千千万万条的命,值得!值得!很值得!这话报告国王了,国王就不杀他了,问他,你要干什么?他说我要出家。国王说好,我护你的法,给他当大护法。他没有口才,他是感应,梦到观音菩萨以甘露倒在他的喉咙,第二天辩才无碍,有感应。

  

  所以你要是发心上台来讲经,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一定有三宝加持,你不要害怕没有辩才,不要害怕没有能力。这经我看不懂,刚才讲了诚敬就能与佛菩萨交通往来,你不诚不敬,这个路是你自己断掉的,具足诚敬与佛菩萨交通,经文一展开,意思自自然然就生了,不要去想的,不要去准备的,三宝加持,感应道交,这才叫真正的随喜。随喜里面的意义实在非常非常地广大,这是我们讲的佛法,一切如来与菩萨。我们再说凡夫,凡夫再恶也有小善,如果我们在恶人里头,他一生做恶,从来没有一点点善事,这个人大概也是找不到的,再恶的人不过是恶多善少而已。找一个纯善之人找不到,找一个纯恶无善之人,你也找不到,所以再恶的众生要是行一点点小善,我们要随喜,随喜他的善法,不随喜他的恶法,这就是鼓励人断恶修善,有莫大的功德在其中。

  

  善恶的标准,刚才讲了很多,以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来说,每一个阶级里面的标准都不相同,名称是一样,内容不一样,我们要从最初级的慢慢地去学;高级的要懂得,虽然做不到,我们晓得就不会怀疑,你也不会暴发,你知道高级的修行法跟初级不一样,它里面都是无量的功德,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再看“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这是第六请转*轮,*轮前面在长行跟诸位详细地说过,它是比喻,简单地说就是弘法利生。轮永远在动,诸位要晓得轮要不动,它的作用完全失掉了,必须要时时转动,它才起作用。那么佛法要流传、要弘通,所谓是弘遍十方,流传三世,这是佛在一切经里面嘱咐弟子们、嘱咐后人,除非你没有接触到佛法,只要你一接触,你就有流通大法的责任,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无条件地介绍给别人,这个功德与福德都是无量无边。

  

  那么介绍给别人,这是福德,弘法利生是福德,如果弘法利生当中不著相,心地清净,那个福德就变成了功德,为什么呢?里面断了贪嗔痴,在弘法利生当中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慈悲,断贪嗔痴慢,福德就变成了功德,真所谓是布施三轮体空,三轮体空的布施就变成了功德了。第一句十方所有世间灯,灯代表智慧。所有世间是指世间有三种,有情世间就是讲我们动物,器世间是讲植物与矿物,知正觉世间是指证果的圣人,所以分为这三类世间。三类世间灯,灯是表智慧、表光明,这就是佛法。最初成就菩提者,就是依照佛法修行证果的人,他是真正通达佛法、明了佛法,换句话说,他有能力弘扬佛法,有能力弘扬佛法的人,我们要请他,我们要劝请。你要不劝请了,他虽然通达,他也没有办法弘扬,所以一定要有人启请,法要有人请,法才尊重。

  

  大经上又常说菩萨为众生不请之友,不要请嘛!不要请是行的,对一个人、对两个人,你的那些亲戚朋友,你可以到他家里去找他来谈佛法,他没有请,你去找他,这个行。如果是一个道场,他要不来启请,你用什么办法把信徒统统召集来,我来给你讲佛法,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大会当中一定要有几个人代表启请,这个启请的人福报很大;这个经他自己很了解,甚至于他自己也能讲,自己能讲,自己为什么不讲呢?没有人请他讲嘛!他自己就不能讲,没有人请自己讲,法就不尊重了,听法的人恭敬心没有。

  

  所以佛法是教学,教学最重要是尊师重道,老师在上课,学生那么多,为什么有的学生真正有心得,有的学生没有心得?关键就是在恭敬心,学生对老师有一分恭敬,他就有一分收获;有十分恭敬,他就有十分收获,所以教学的效果是以学生对老师的恭敬心成正比例,绝对不是老师要求学生对我要怎么恭敬,老师变成贡高我慢了,不是的;恭敬心是性德,恭敬心能够承受大法,道理是在此地。恭敬心是恭敬谁呀?恭敬你自己呀!你自己得利益。因此启请就非常重要了,一定要请法,没有人请就没有人说法了。我们今天读这一条,感慨特别地深,现在说法的人少了,可以说到将来愈来愈少了,老法师一个个凋零了,年轻的法师比老一代差很远,后来的恐怕比这一代还要差,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我大前年在美国落杉矶讲经的时候,听众就来给我说这里讲经的人太少了,没有人讲经。我就告诉他我举个例子,譬如你们想吃苹果,很想吃又不肯种树,你不肯种树那来的果实呢?你今天要想听经,那你们要培养法师,又不肯培养法师,那来的经听?法师怎么培养呢?在落杉矶的法师很多,你们为什么不去找他讲经?去请啊!请他讲经,讲得不好我们不喜欢听;你种苹果树,树苗一栽下来,果实马上摘下来了,那有那么快呀!你还要等三年才有收成,天天要灌溉、天天要照顾;那一个法师在讲台上一下就讲成功了?没有这个道理,总得要十年、八年千锤百炼,换句话说,前十年都是讲不好的,就像种树…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