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我师,他那里讲的师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善知识;必是必定,不会说是没有的,必定有我师。
三人指那三人呢?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就指这三人。善人的善行、善心,我们要跟他学;恶人的恶行、恶心,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自己有没有,所以善人是我们的善知识,恶人还是我们的善知识,所以华严会里面我们所看到的善财童子他只有一个人,其余的都是他的善知识。所以他能够一生成佛,他一生当中能够将见思、尘沙、无明断尽,肉身成佛,成的是圆教佛,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读华严要在这个地方著眼,看他怎么成就的,说穿了秘诀就在此地。我们所不行的就是这个人是我善知识,可以亲近;那个人不行,他不如我,所以你成就不了,你的烦恼断不了,你的一心不能现前,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首先我们要认识善知识,一切众生情与无情都是我们真善知识,都是我们的大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你应当要做如是观,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那是作什么的?是为我显示普贤行,是为我显示我在这个境界里面修圆满的普贤行。你要能够做如是观,你就是普贤菩萨,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普贤行门在一切佛法里面是第一个行门,是直接成无上正等正觉的,我们念佛行门在一切行门当中也是第一行门,那第一行门比不上普贤行,这个诸位要晓得。因为念佛这个法门第一行门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要成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修普贤行。那么如果我们现前就修普贤行,不但能往生,而且能证证无上菩提。
这末后一卷清凉大师说过华严关键,可行可保,我们讲法宝,许许多多法宝里头也有第一法宝,这一卷经就是第一法宝,我们要识货。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晓得统统是诸佛菩萨的示现,所以善财童子眼睛里面全是佛菩萨,学生就是自己一个。我们五十三参里面也看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出家、有在家、有学佛、有外道,他都遇到善知识,难道你没有善财童子那么幸运吗?你是遇到善知识不把他当作善知识,那有什么法子呢!善财童子遇到统统把他当作善知识,他成就了;你是遇到了硬是不肯当作善知识,所以你不能成就,善财的长处就是这么一点,我们不及善财童子的也就这么一点点的,这是我们要向善财童子学习的。
“常愿与我同集会”,你果然将一切众生情与无情都当作善知识,你才能常愿跟你在一起呀!那就不叫怨憎会了,我们凡夫,人在一起长久了就怨憎会了,善财童子没有,为什么呢?唯有常常在一起,自己才能够广学多闻,才能够成就无量智慧,才能成就一心不乱。我们修一心要在境界里修,离开境界到那里去修行去?“于我常生欢喜心”,你自己真正在这里面修行,一切善知识没有不欢喜的,所以这两首对我们现前修学来说尤其是重要,经文里面所讲的全是事实。我们说要把情与无情当作善知识来看待已经是很勉强了,你的成就已经就有限了;情与无情确确实实是诸佛菩萨,那你就决定成就了。
佛在本经,不是在这一卷,大经里头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是不是?是佛。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佛为什么会变成凡夫的样子?那是佛示现的,我要能常常这样想、常常这样观,我自己就成就了。怎么成就的呢?你想想我在前面讲过十愿,我看这十愿最重要的一愿,根本的大愿就是礼敬诸佛,那是根本大愿。所以礼敬的心不能生,普贤行就做不到;你真正明了情与无情统统都是本来佛,我们礼敬之心自自然然就生了;一但生了,而且这个心发得圆圆满满,一点欠缺没有,那你这一生当中不成佛,那到什么时候成佛呢?当然成佛嘛!你的恭敬心所以生不起来就看这是凡夫,那个也是凡夫,这个人跟我差不多,那个还不如我,你的恭敬心生不起来,你就成不了佛。
我们今天在此地这一会,大家来读这一卷经,这一卷经是佛法里面第一法宝,希望同修们要牢牢记住这几句,要把这几句多念念,念得滚瓜烂熟,时时刻刻在境界里回光反照,这样可以对治自己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毛病。注解也注得很好,“此即彼第八愿也,谓愿于一切生处,恒不离佛及诸菩萨,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愿,愿不离一乘故”,一乘就是佛乘。再看下面一愿供养愿,“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这是讲供养愿,所以在经文第三句是它的中心,“于彼皆兴广大供”。
大有六种,注解里头有,第一个是心大,第二个是供养具大,第三是福田大,第四是摄功德大,第五是因大,第六是时大。这八句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一句是“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佛子是菩萨,合起来就是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时时刻刻在我们面前,时时刻刻在我们的周围,你一定要认识。如果你不认识,那就没法子了,你要认识。你认识了,你就有福了,你认识之后,你才能够种福。如何种福呢?广修供养就是种福,所以你要晓得供养。而供养当中,前面我们说过很多,最要紧的就是法供养,不仅仅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做比较,本经里面比较的经文非常之多,一切财供养不及法供养,法供养当中尤其重要的是修行供养。
如果要谈到戒行广大供,我们看了这一句经文害怕了,又听到我刚才讲了情与无情都是佛菩萨,我各各都要供养,我那有这么大的力量?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又没有这么多财力,那这个经读了还不是白读了?你如果见到善人能跟他学善法。见到恶行能够内省,这就叫供养,这是真正的供养,为什么呢?诸佛菩萨示现这个样子就是叫你在境界里面修清净心,在境界里面断恶修善。其实整个修行法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诚敬,我们对善人真诚恭敬,对恶人也真诚恭敬,这供养啊!修诚敬心。
如果说我对善人很尊敬,对恶人我讨厌他,那你就不是供养了,你就不是修行了,那是凡夫,绝对不是普贤菩萨。为什么呢?你在境界里起了分别、起了执著,你打妄想了,你就不是一个修行人。诚敬是基础,用诚敬心修清净、平等、慈悲,清净、平等、慈悲跟恭敬是一不是二。其实清净、平等、慈悲就是我们讲的三菩提心,直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就是三菩提心。三菩提心从什么地方显现出来?从诚敬心现出来,这就是广大的供养。心大无有疲厌,尽未来劫无疲厌,这一句是心大,他心为什么大?心里头没有界线就大了。我们这个心为什么不大呢?因为心有界线,本来心很大,自己画成界线把它变小了,所以作茧自缚。界线是什么呢?就是分别,有了分别就小了;没有分别,这心就大了,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心,这一点我们要明了,要牢牢地把它记住。
所以分别、执著、妄想把我们广大的心变成今天这么地窄小,两个人在一起为什么不相容呢?当中画个界线,我、你,这当中有界线了,就不能容了。去掉界线,尽虚空遍法界原来都是自己,正是佛在经上所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性就是自己的本人,就是自家的本体,所以才是尽未来劫无疲厌,这话是对我们讲的。愿持诸佛微妙法,这个诸佛,诸位要记住就是我刚才讲的情与无情统统是诸佛,不但所有有情众生是佛,连无情的众生也是佛,每一尊佛都示现微妙法。蜡烛会放光,慢慢点就点完了,这就是它的微妙法。
桌椅板凳摆在这个地方整整齐齐,可以给诸位舒舒服服坐在这里听经,这是它的微妙法,你要细细去体会。这一切众生坐在这里,你看面孔的表情喜怒哀乐,那是他的微妙法。如何能将一切诸佛微妙法开启我们自己无量的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甚深的禅定,这就叫持,愿持这两个字的说法;我们在一切境界里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中,成就无量的智慧,成就甚深的禅定。“光显一切菩提行”,光是般若智光,显是明显地透露在外面,不是隐藏著的,换句话说,它是起作用的,不是不起作用。菩提行,行是行为,行为包括身口意三方面,身是身体的动作,口是言语,意是思想、见解,这是意的行为;身口意三业的行为都是觉而不迷,那就叫菩提行。
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意思,觉悟的行为,换句话说,他是觉悟的思想、觉悟的见解、觉悟的言语、觉悟的造作,样样都能够觉而不迷。“究竟清净普贤道”,这一句就是因大,也包括功德大。因为究竟普贤道是最殊胜的功德,这一句所说的普贤前面说过,有位前的普贤、有当位的普贤、有道后的普贤,这就是当位的普贤。当位普贤是等觉菩萨,所以称之为究竟清净。清净两个字也是因大的意思,这两个字我们要特别注意。佛法的修学修什么?清净心而已,清净心就是一心不乱,清净心就是禅,所以佛法所修的就是心清净。心清净,我们身就清净了;身心清净,外面境界没有不清净的,净土啊!
经上也常说心净则土净,净土怎么现前的?是从心地现前的,由此可知大经里常常给我们讲境随心转,没错啊!一点都没错!也许诸位同修或者有怀疑,现在有很多人看风水,风水很灵,那是怎么回事情呢?因为你心不清净,风水就很灵;你要心清净了,风水对你就不灵了,为什么?好风水、坏风水对你是一如,这个才叫最好,境随心转。我们心不清净就会被境界转,你要不相信的话,人家赞叹你几句,你就很欢喜,心不清净嘛!他一赞叹,你看你马上欢喜,你就被他转了。他要骂你几句,你要生好几天气,是不是,你就不行了,你心被外面境界转。如果你心清净了,他赞叹你,你不生欢喜心,如如不动;他要毁谤你,你也如如不动,所以八风吹不动;你心清净了,清净就不受人转了,不受赞叹、毁谤转了。人事转不了,地理也转不了,一样道理。你会被人转,就会被地理、风水转,就这么个道理。
能不被人事环境转,那个风水转不动你,你住的地方…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