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公式套上一个音声,性音真空,性空真音,这才能发现到音声原来是自性清净心中之物;那么这个跟禅宗里面的参究,没有两样。能够如是回光返照,就晓得一切音声都是法身随缘,法身是体,随缘是用,观想要得力了,才真正能够契入体用不二,这是真正的赞叹出来。也是要这样的修法,就是修这个法门,我们的法身全体才能够显现,这个法门修学的成果才能够得到;考试的时候,才能得个满分。否则的话,法身是法身,音声是音声,法身显不出来;普贤行愿虽修没有成就,像你虽然在念书,考试得个零分,书天天在勤苦地念,考试都不及格,这很冤枉,你没有心得,没有得到东西。
普贤行愿,愿愿要显示,显出自己清净法身的体相作用。所以这个赞叹,这真赞叹,这真正了不起。末后这一段我们把它念下去,这一段不要讲,因为每一段后头都是一样的,前面第一段讲过了,后头都不要说了。“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它注解也说可以略前,跟前面讲法意思完全相同。好,我们下课。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十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第二十五面,“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礼敬、赞叹之后,接著讲广修供养。那么这个里面有两桩事情,第一个是供养,其次讲广修。首先我们要晓得前面已经说过了尽虚空遍法界既然是自己性德所显,所以佛法里面讲平等就基于这个基础上而建立的,三宝平等。那么说到三宝,诸位一定会想到佛、法、僧,三宝是自己,不是别人。佛是自性觉,佛是觉悟的意思,自性觉,自性本来就觉,觉而不迷,可惜我们现在是迷了,变成迷而不觉了。那么这也有同学提出来,无明怎么起来的?几时起来的?我叫他去读楞严经,这个问题在楞严经第四卷里头,释迦牟尼佛答覆富楼那,说了很多。
学佛就是恢复我们的自性觉,这叫皈依佛,皈是回来,是从不觉回过头来,依是依靠,依觉,要依自性觉,这个才叫真正的皈依。假如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好,我们回过头来了,我们依谁呢?去依释迦牟尼佛,依他去,那就错了,那这个佛教就变成宗教了。宗教是什么?自己没有办法,要依靠神,要靠神来保祜,那就变成宗教了,就不是佛法,佛法是皈依自性觉。那么觉呢,你要懂得觉的样子,觉的相是什么?这首先要明了的,觉心是不动的,所以觉心是清净的。我们迷的时候,心是动的,迷一定是动的,迷是妄动。那么我们把这个妄动的心息下来了,皈到静了,这就是皈依觉,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
我们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这是妄动,这是迷;回过头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些妄念都换了,取代了,把它换过来了,那么阿弥陀佛就是自性觉,念阿弥陀佛就是自性觉,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就是念无量觉。那这样我们念无量觉就好了,何必念阿弥陀佛呢?但是念无量觉,一种功德;念阿弥陀佛,两种功德,不一样。因为阿弥陀佛确实有其人,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有四十八愿;十方世界的众生,只要执持他的名号,发愿往生,临命终时他一定要接引,所以有双重功德,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那么法宝是自性正;实际上自性觉,就是儒家讲的诚意,自性正就是正心,诚意、正心,这是自性正,在佛法里面讲正知正见。什么样的见解是正知正见呢?我们简单说个很粗的相,不带著私心的见解都比较上正确一点,一加上自私,那个见解全就错了。所以凡是一桩事情要想到自己切身利害,这个见解决定不正确,邪知邪见。
所以佛法教给我们,起心动念要想众生,要想一切众生的利害,不但当前众生的利害,还要想到后世众生的利害,这个见解就比较上要正确一点。我们今天俗语里面讲,客观、主观,凡是主观观念的,都有错误,有过失;客观比较上要明朗一点,要正确一点,这是从初浅上来说。所以皈依法,法,狭义的指经典,经典是佛的知见,正知正见。我们要把自己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从那里回过头来,回过头来要依佛知佛见,这是皈依法,所以佛法是自性正。因此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消归自性,这个才有用处;不能消归自性,这个佛法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与我们不相干。
如何把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变成自己的佛法,这叫消归自性。那么第三,皈依僧,僧代表清净,代表和合,我们从与一切众生不和,回过头来要与一切众生和合。世出世间没有不能相处之人,如果有一个人不能相处,你皈依僧就没有做到。因为世出世间一切众生都是自性显现之物,有一个众生不能够相容,不能相和,自性不能显现。换一句话说,不管你修得怎么好。戒律持怎么严,你不能见性,这个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要和睦,要清净,唯有清净心才能够和睦;凡是不和睦,一定心不清净,心生烦恼,这个是一定道理,僧代表净,所以六和合,里面是以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自己要晓得自己有过失要改,要改过自新,这个叫做修行,那么这就是皈依僧,是从染污回过头来,依自性净,这个叫真正的皈依三宝。
所以三宝是平等的,人人都有自性三宝,这三宝是自性当中本来具足的。不但是一切人具足的,一切动物,十法界有情众生,上自诸佛,下到恶鬼、畜生、地狱,没有一个不具足,个个都具足。那么佛从这一方面来看。所以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因为他具足三宝,每一个众生都具足三宝。所以我们自己平常造罪业的确很重,我们轻视一个人,看不起一个东西,就是迷失自己的自性三宝,自己在那里造罪业。那么晓得三宝平等了,不但在理上说、在事上说也没有怨亲,因此修平等心,要从怨亲上开始。那么讲到六度,特别讲到忍辱波罗密,诸位晓得忍辱非常重要,没有忍辱,你就没有功德。经上讲得很清楚,火烧功德林,火是什么?嗔恚之火,一发脾气,心里一不高兴,功德完全没有了。
所以你要说你有多少功德,你想想什么时候没有发脾气,算到现在,你的功德时间就这么长。如果一个钟点发了脾气,你的功德不过是十几二十分钟而已,从前你的功德都烧光了,都没有了,所以功德很难成就啊!积功累德,无论什么样的逆境,都不能发脾气;外头境界,我忍无可忍了;外面境界什么?境界不相干,你要能忍,外面境界是佛菩萨,佛菩萨在考试你、考验你;通过了,关关都通过了,你功德攒积下来了。你要是考了不及格了,外面境界是魔,所以说魔与佛是自心变的,与外头境界不相干。我能忍,外面境界是佛;不能忍,外头境界是魔。什么叫魔障?是内心里头有魔,看外面境界就是魔;内心里头是佛,看外头境界都是佛。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佛没有看到魔;众生看佛都是魔,这没有法子的。
所以我们讲到广修供养。先要讲怨亲平等,贵贱一如,这个样子我们对人对物对事,诚意才能生得出来,然后我们的供养才能普遍,以内财以外财,才能够修离相的布施。布施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得自己的平等,平等心,因为我们的平等心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我们的供养也是要遍供十方。你这个施,不管是多少,性周法界;供养三宝,果超十地,果报超越十地菩萨,那么诸位要记住,供养三宝就是供养觉正净。常言说得好,入道一定是以智慧为根本,而智慧又是以福德为基础,所以一个人不能不修福。前面两愿,偏重在善根上,这一愿偏重在福德上,善根、福德,总修啊!那么供养非常重要,世出世间法都讲求。
在世间法来说,在中国孔老夫子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一生从事于教学,他没有做其他的事业。换一句话说,他的生活没有来源,没有依靠。他教学是私人教学,那个时候政府没有办学校,国家又不给他薪水,他生活怎么办呢?学生供养。而学生供养是随著学生的家境,老师决定不计较的,不像现在收学费,规定一定多少,没有。你有能力,多供养一点;没有能力,少供养一点;在非常清苦、清寒的学生,老师还要供养他,他是一个很可教的学生,但是家境太困难,没有办法生活,老师还要贴他。那么佛法,诸位晓得更是一种尽义务的教学,绝对不讲求报酬的;如果没有人供养了,他只好走,此地没有人供养,到别的地方去,为什么?这个地方活不下去了,生活不下去了,那只有到别的地方去,所以出家人是云游四海,那个地方有因缘;实在讲就是那个地方人肯供养,他才可以住下来嘛!到这个地方没有人供养,那没饭吃,只好到别的地方去了,到处去托钵。
那么我们要想真正把个好的善知识留下来,叫他住在这个地方,在那里教学,那一定要修供养。供养不在多,这个诸位一定要明了,供养一多就害人了,就把人害惨了。初发心出家,真是个个都是菩萨,到最后一接受供养,供养多的时候,个个都还俗了,都回家了。出了家,他没有产业,什么都没有,钱一多了,好,人家供养一个房子送给他,他有了家了,出了家,把他送回去,你回家好了,回了家了;银行里头也有存款了,跟世俗人有什么两样;出家人叫人瞧不起在此地,佛法的衰,衰在此地。佛规定的对出家人的供养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没有听说供养房子的,没有,决定没有。维持一个最简单的生活,他什么都没有,心决定在道上;如果他有了,心里就患得患失,他有贪欲,贪心也增长了,贪不到,嗔恚心也增长了,那造的罪业也太多太多了。
出家人为什么造那么多罪业?每一个在家人供养的都有责任。所以佛法灭,灭在那里?出家人固然不好,在家人害的呀!害惨啦!所以这个要知道。尤其是出家人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心,人家供养的时候又不能不收,收了怎么办呢?赶紧布施掉,不能留,留了之后决定堕阿鼻地狱,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毁灭佛法堕阿鼻地狱,万万不可。我在国内外讲席上,我都…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