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多少的问题,物质的取用多少的问题。能够闻到佛法的机缘不容易,我们在台湾好像很普遍,听个佛法没什么了不起。
诸位要到外国去看一看,哦!那就稀有了,多少外国人他一生从来没有听过佛法,连佛这一个字也没有听说过,你晓得多难。全世界四十多亿人口,要拿闻佛法跟不闻佛法要作一个比例,差太远太远了,简直不成比例,你就晓得闻法机缘之难得。那么讲到七宝财富,这四十多亿人,人人都能够享受得到,只是多少不同,贫富不均而已。所以佛法难闻啊!所以布施佛法,就是给人家讲解佛法这种法供养的功德绝不是财供养所能够比的。所以我们要修最殊胜的供养,我们今天没有财,没有这个力量,但是你懂得佛法,你比那个财富供养还要殊胜,你自己要能够珍惜这一点,要能够珍惜。
那么经上讲的这些比喻都是一些数目字,这些数目字注解里头有,数目字太大了,都是些天文数字,没法子计算的,那么诸位看注解就可以了。翻开三十面,注解里面第四行,“正意者”,这就是真正校量比较用意之所在,“经中正意,所以设此校量者”,为什么要把财法两种供养来作一个比较,它一定有道理。“唯恐钝根行者,只知以能供财多,所供佛多,获福必多。但著事行,不修理观。乐著有为,不信无为。”这个道理在此地,世间人确确实实修福的人多,所以佛法会变成宗教就是因为求福的观念太浓厚了,所以把佛教变质了,变成宗教了;把佛菩萨都当神明去看待,所以烧香供养,这是塑造金身、祈祀庙宇,为什么呢?都是求福。这种求福能不能求得到呢?能求得到,不是求不到,真正可以得福。但是这个得福到那里去享受就不一定了,这一桩事情知道的人不多。
有很多人种的福,佛门里修的福,不是在人间享受,而在恶道里头享受。鬼道里面,他去当了土地公了,去当了城隍爷了,我们本省很多王爷宫,他就做那个东西去了。那个有福报,你看多少人初一、十五,都给他拜拜,都给他烧香,去供养他,他有福报,鬼道里面去享受去了。那么还有畜生道里面享受去了,畜生道里头很多有福的,大概在畜生道里面享受,在中国当畜生道不行,要到外国去当畜生才行;你看外国人养的狗有狗的餐厅,有狗的理发厅、有化妆的,专门替狗剪毛,给他洗,出门也坐车,舒服极了,它真是享福啊!我看那些外国人都没有狗享福,为什么?人要伺候狗,狗不伺候人,他那个养的都是玩的,所以宠物,到畜生道去享福去了,虽然有那么大的福报,它是畜生。
所以修福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修的那个福,三界有漏之福报并不在人天享受,一定要有智慧。我们看许多人修福,那个享受决定不在人天,他非常愚痴,非常自私,他怎么会能到人天享福报。那么佛告诉我们不但你要以智慧去修福,更重要的是修慧,福慧双修这个才是对的。如果只偏重在修慧而疏忽在修福,也不圆满,那么这些事情我们在现实的社会里面就看得很清楚,有很多大福报的人,真正有大福报,他不知道正法。你看像我们台北市,台北市有个很大的寺庙,我听说是现在恐怕在全省也是最有钱的,福报最大的行天宫,福报大,拜拜的人多,尤其是过年,什么节日的时候,听说去拜拜都是几百万人,一天的收入大概都可能上千万,那么大的福报。前生修福,不知道正法,仍然不免六道轮回,那是神庙啊!
可是佛寺里头冷冷清清的,没有人来,所以佛法要想发扬,当然也要靠财力,没有人财从哪来。鬼神要行他的邪道,帮助他的人非常之多,那么这个呢?原因就是鬼神修福多,偏重在修福报上,他的福报大。佛门里一般人疏忽了,都偏重在修慧,虽有智慧没有福报,所以对于佛教的发扬光大,对于佛教的推展、开拓,总是有许多障碍,这是没有福报。因此圆满一定是福慧双修,两方面要兼顾,主要的我们要修慧;修福绝对不能够疏忽,一定要修福,才能够使佛法普遍地弘扬,发扬光大。
在过去确实佛法是福慧双修,你看无论在早期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都是些国王大臣来护持,传到中国来可以说一直到满清末年,佛法不衰,都是帝王国家来护持。佛法衰的确是衰在晚近,大概最近的一百年前,这个衰落得太快了,衰落的速度太快了,这是我们今天见到这个衰的相。但是在满清以前佛教相当地兴盛,那么就是著重修福。尤其是我们要明了无为法的可贵,有为是事,无为是性,通达教理的人,他会著重无为,无为的受用比有为的享受要高得太多了。有为是物质上的享受,无为是精神的享受,今天物质的享受可以说普遍而不缺乏,缺乏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尤其在现在世界所谓是开发的国家,先进的国家,他在物质上真的不缺乏,缺乏的是精神,精神很痛若、苦闷,找不到皈依处。
尤其是科技发达了,对于神的概念逐渐逐渐淡薄了,从前一切依靠神,像现在西方,西方年岁大一点的人,他对于宗教信仰很虔诚;年轻的人就不相信了,年轻的一代不相信。所以再有几十年之后,西方宗教必定衰没,为什么?大家不信了,现在靠一些中年以上的来维护著他们的教会,所以西方现在宗教也是一个危机;怎么样去宣扬,年轻人很少能够接受的,他们现在满脑袋是科技,不相信有上帝。所以天主教没有办法的时候,找佛教交谈,无非是想从佛经里面得到一些理论来充实他的教义。
这是大概在二十年前,天主教大公会议的时候作出这个决定,主动地找佛教交谈,所以他们也收集佛教的经典。我听说我们台湾印卍字藏经的时候,第一部藏经发行的时候,我们影印流通的时候,第一个来订大藏经的就是东海大学,基督教的学校,他们头一个来订,比我们佛教徒还热心。那么有许多这些神父们都在那里研读佛经,虽然研读,他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很难明了佛法的真实义,那就是他那个神是一个大障碍,很大的障碍。要想解如来真实义不简单,他比我们起来,他有三重障碍,我们有烦恼障、有所知障,他还有教会那个神的障碍,他有三障,我们有二障,他有三障,相当不容易。
那么认真要研究这个东西,像华严所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自己去研究很难,那么一定要请法师去讲解,这个他们也在做。我还在他们教会里讲过半年,辅仁大学后面多玛斯修道院,我在那里讲过半年,学生都是些神父、修女,我在那里讲佛法的时候,讲了几次有不少的修女退席。有些同学们,辅大的些同学们就问她们,你们为什么不听了?她们告诉同学们说,她说这个很有道理,我们再听下去信心动摇了,不敢听了,那么这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所以精神生活的确是非常非常重要。
下面他引用永嘉大师证道歌上的几句话来说明,永嘉大师说“住相布施生天福”这就是著相。修布施修里面,这是种福,福报里面最大的是生天,生天的福报最大。“犹如仰箭射虚空”这有个比喻,好比向天空射箭一样,箭可以能射得很高,可是射得高,它有一定的高度,它会往下面坠堕的,“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这几句话是证道歌上的话,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修福在佛经里面讲叫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在一般说享福的人很少继续修福,这是古今中外都不乏这种例子。真正肯修福,肯帮助人,是中下阶级的人;富贵人家所谓是特别显得吝啬,他只知道享受,不肯再修福了,纵然修福,修得也不清净。
譬如说他到寺院来,他很有钱,出一点钱,出个十万八万的,在他那个十万八万,九牛一毛。而且贡高我慢瞧不起人,他有钱瞧不起别人,所以是以傲慢之心来修;而且修的时候没有诚意,好像是怜悯这种意思,所以心不清净,福修得不圆满。而果报没有人天福报,果报多半是在三途去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那个贫穷人修福,他心诚,他谦虚,恭恭敬敬去修布施。虽然他布施得少,十块八块的,他虔诚;而那个十块八块对他来讲数字相当之大,他收入少,十块八块可能是他一天生活费用,两天生活费用,乃至于半个月一个月生活费用,他只有那么一点点,在他布施的时候,比例是太大了。如果是贫穷要饭的,你看经典里面讲要饭的贫夫,讨饭的,人家给他两文钱,他这两文钱拿去供养佛了,是他全部的财产,全部供养了,这个福报大了,是他全部的财产,全部拿出来了。那个有钱人拿个十万二十万,不是他全部,是他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那里能够比得上人家全部拿出来。你明百这个道理,不是贫人不能修福,贫人往往修的福报比富人不晓得大多少。所以天道真是公平,富人不会永远富,贫人不会永远贫,富人到来生就贫了,贫人来生就富了,真是风水轮流转,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富贵不但学道难,修福也难;贫穷人修道容易,修福也容易。那么为什么讲三世怨呢?就是第一生他修了福了,第二生享福,享福的时候他就不修福了,刚才讲纵修福也不清净。到来生的时候,这一生福报享完了,来生就要受苦了,三世怨。这是佛劝勉我们一定要著重在修慧,慧里面有福,那就不至于了;慧里面有福,有福的人修更大的福报,这是他真正有智慧。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他赞叹三个人,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是孔老夫子,人家修的福是真大,孔老夫子修的是法布施、法供养,所以他的子孙一直到今天,他的家道不衰;我们现在考试院院长孔德成就是他的后代,生生世世家道不衰,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找不到第二个。这个就是法布施、法供养功德之大,孔老夫子一生修法供养。
那么第二位是范仲淹,宋朝的一个宰相,他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小他家境非常清寒、贫困,诸位去宋史里面看他的传记,古文里面你们也许念过义田记,那就是他家的事情。他在寺院里面念书,家里头没有书,生活困难,在寺院念书,所以从前寺院就是图书馆,必定有收藏著,不但有经典,世间经史子集都有收得很完备,而且出家人不但懂得佛法,也懂得世间法。在…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