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宗萨钦哲仁波切)▪P2

  ..续本文上一页

  

  关于善知识的讨论把我们带到这个问题:要寻求怎样的上师?我们显然已经明白,理想的上师必须解悟知见。我们讨论的是证悟者,他或她是一位证悟者、一位持明尊者〈vidhyadhara〉〈注3〉。

  

  持明者〈Vidyadhara〉和金刚持〈Vajradhara〉是最高的层次〈藏文称为rigpadzinpa〉,基本上,他们是解悟空性或至少是瞥见空性的人。如果你可以遇见并且亲近这样的上师,事情就不太会出错。当然,道路总不时会出现一些隆起,但不完全是因为这些隆起,而是因为我们的轮胎有肿块,所以我们感到路的颠簸不平。

  

  上师了悟空性是很重要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了悟空性者具有最真诚的慈悲心。举例来说,知道某种疾病并了解如何治愈它的人,最具有真正的慈悲心。但是,如果某人仅是在智识上了解某种疾病的症状,仅能在智识的层面谈论如何治愈它,那么他的慈悲心也就只停留在智识的层面上。

  

  了悟空性的人,即使只是一丁点的了悟,都会明白痛苦的根源。不仅只是被公司开除或账单未缴的那种痛苦,还有真正的痛苦根源、所有问题的根源,这个人都了解。因此,证得空性的人拥有真正的慈悲心,这是很重要的。

  

  此外,证得空性者的另一个长处是无所畏惧,关于这点,我将多作一些解释。无惧是很重要的,上师需要无所畏惧。你们读过吉美林巴的祈祷文吗?祈祷文中说:「愿我永不堕入传统世俗的期待里」,上师应该永远不要被世俗期待所俘。这真的是很困难,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平凡的喇嘛!我代表所有具染的喇嘛作此发言,我自己本身甚至不去想了悟空性这件事。但有的时候,虽然并非总是如此,当我读着伟大的吉美林巴的祈祷文时,我感受到冲击。尤其是身为喇嘛,我们不应该成为世俗期待的受害者。

  

  无惧来自于了悟空性。不知道你们当中是不是有人知道恰查仁波切(ChadralRinpoche)或多竹千仁波切(DodrupchenRinpoche),我认为他们与卓扬创巴仁波切(ChogyamTrungpaRinpoche)这样的导师,都是无惧大师的最佳典范。这些导师从世俗面上检视有时并不太成功,许多学生很难真的被他们所吸引,因为他们不会投其所好。现在的学生只对那些知道如何协商的人感兴趣,而证悟空性、无所畏惧和真正慈悲的上师是没得商量的。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谈判桌,这就是标准。如果你接受这点,并且以「我不谈判」的心态去接触他们,你会获得许多益处;但如果你以「我给你这个,你可以给我那个吗?」的心态去接触他们,那是不会有用的。

  

  了悟空性是上师最主要的特质,了悟空性同时代表他们具有慈悲心和无所畏惧。除此之外,如果他们博学多闻、持守戒律、很仁慈,若刚好又是你的金刚上师,那么他还必须领受来自不间断传承的所有必要教导并且据此修行。这些特质都非常重要。另外,容易亲近、使用你了解的语言、有时间…这些特质都能具备,当然更好,但如果没有也没关系。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已经证得空性呢?因为只有证得空性的人才知道对方是否真的了悟空性;这才是最主要的问题。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只得相信一本制作精美的手册,「嗯…某某人今天要给个开示,我们一块去听听看」,或者依赖那些极度想要改变我们信仰的友人的话语等等。

  

  但你们不要忘记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业力;业力在此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寻找一位上师有点像是寻觅一位爱人,我无法确实具体地对你描述什么样的爱人是你应该寻求的,我只能模糊地叙述。但在你寻觅的过程中,你很有可能碰见其它人。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如果你恰巧是一只蜜蜂,那你很幸运;如果你恰巧是一只苍蝇,那可就没这么幸运了。这是你必须考虑到的,业力在此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让我们回到如何寻找一位已经证悟的人这个主题。我们怎么知道某个人究竟是否证悟了?身为凡夫,我们不可能由直接的认知得知某人是否证悟,所以我们唯一能判断的方法,是使用推理的逻辑、各种参考点与经验。

  

  但我们的逻辑系统非常有限,这个有限的系统即所谓的理性经验。而这些所谓理性的、符合逻辑的判断并不真的可靠,因为我们大部分判断上师的方式混杂了许多自己的感觉。你也许不是对证悟真的有兴趣,甚至一点兴趣也没有,你只是非常非常希望获得同伴。

  

  你寻觅的是一位mitra,一个一般的朋友,而非Kalyanamitra,一位灵性上的友伴。诸如此类的情况都使得理智地去寻找一位具格的上师变得很困难。

  

  也许某种出离心(或许是希望过资本主义者的生活、从事社会主义者工作的那种出离心),使得你前往加德满都或西藏。在那里,你走进一间僧院,香炉很风雅地燃烧着,面貌纯真的年轻僧侣上下来回地走动。你推开主殿的门,里面的僧侣穿戴精致的僧袍与帽子、拿着铙钹与鼓器,正唱诵着颇具异国风情的调子。上方那个由八只雕刻的狮子所支撑的高大法座上,坐着一位上师,他戴着一顶肯定比棒球帽好很多的法帽!种种这些都让你以为:「哇!他就是我的上师!」

  

  或者我之前提到的制作精美的手册,它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在压力繁重的工作中,你刚与同事起了争执,或正处于被开除的边缘。你晃进了一家健康食品店,在布告栏上看见一幅日本书法写着:想放轻松吗?请来这家或那家禅修中心。这种情况也会奏效。感觉是变幻无常的,或许你正以一个女性主义者的身份积极鼓吹女性的解放。「哇!有一位西藏的女喇嘛来了!」瞬间,证悟等等这些议题被拋往九霄云外,只因为要来的喇嘛是女的,而你是一位女性主义者!

  

  对于那些刚接触佛法的人,如果你因为我说的这些看似严苛的话而感到沮丧,你必须要习惯。真的,学习佛法就是像这样,它是一个非常严苛的道路──你必须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地检视,直到没什么东西可留下来被批判!直到每一层皮都被剥光!这很痛苦,但我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精神保险。

  

  现在我们正讨论如何知道某人是否具备上师的资格,我们只能依自己的逻辑、使用非常有限的分析方法。除此之外,我们别无他法,而上述的逻辑系统又常常沾染了各式各样的期待与感觉。感觉,这是我们一直在谈论的。「趋势」是什么?是「时尚流行」。我认为这些也都是由感觉所驱动。

  

  纵使如此,我们还是有好消息:佛教中四项基本的正见,即我们所称的「四法印」,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一、流行会改变,趋势会改变,感觉会改变,但绝不会有一天,某人发现和合的现象其实是永恒的;这永远不会发生。所有和合而成的现象一直都是无常的,过去如此,未来也将如此,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佛陀教法中最基础的部分。

  二、所有源于自我的情绪,终将带来痛苦。绝不会有一天,有人发现源于自我的情绪其实带来永恒的喜乐;这肯定不会发生。

  三、绝不会有一天,有人发现一种或两种现象是实有的、是真实存在的、是佛陀所错失的;这绝不会发生。

  四、并且,也不可能有人会发现涅槃具有真实存在的属性;涅槃超越二元极端。

  

  上述「四法印」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你的保险。它们不会改变,会改变的是我们挑剔的心。所以我们需要听闻与思惟。你应该要研读与听闻教法,实际上佛陀给过一个忠告叫做「法四依」:不要只依赖人而要依赖教诲〈依法不依人〉;不要只依赖教诲而要依赖它的意义〈依义不依语〉;不要只依赖暂时的意义而要依赖它究竟的意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而且不要只依赖你的判断力而要依赖你的智慧〈依智不依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不要依赖任何人而要依赖教法。这些是有关寻找上师的话题,因为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人,也许你会觉得有点矛盾。事实上,这看似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有关连性的。你将逐渐发现,在佛教里,上师这个议题不单单是就人而言,它指的是道路;上师应该被视为修道。

  所以想要寻求上师的学生必须闻、思、修,这一定会有帮助。这会延展我们这狭小、受限、讲究逻辑的心,使它开阔与更加成熟。此刻,我们多疑的脑袋是受情绪主宰的、是趋势及时尚导向的,如果我们开始闻、思、修,这些倾向就会渐渐消褪。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甚至进行一些禅坐也会有所帮助。

  

  之后,也许经过一年的听闻与思惟,当你寻找上师时,先寻找第一个特质。如果他学识渊博,如果他精通各种善巧方便,尤其最重要的是精通使你富裕──得到证悟这种财富──的善巧,那会很有帮助!

  

  比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持守戒律。许多喇嘛不遵守戒律。戒律有三种层次。第一是别解脱戒,指的是有没有伤害其它众生,这点很重要。如果一个喇嘛伤害了其它人,他即是破了这个戒,尤其这个喇嘛又是比丘或比丘尼的话。他们必须要尊重这个戒,戒律很重要。

  

  比别解脱戒更重要的戒律是菩萨戒。一位上师可以离弃他的学生吗?其实学生丝毫不需要担心被上师拒绝,因为上师是不被允许拒绝学生的,上师不能够拒绝学生!如果这位上师真的是一位持戒严谨的上师,即使只是离弃一个有情都算是破了菩萨戒!所以我们要问:这位喇嘛遵守戒律吗,不只是遵守别解脱戒也包含了菩萨戒?

  

  除此之外,如果你的上师是金刚乘的老师,金刚乘的戒律绝对是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寻找一位学问渊博的上师,更重要的是寻找一位遵守戒律的上师。而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有一位愚笨的老师,他学识不怎么渊博,或者一位不驯的老师,持戒也不是很严谨,但有一项,上师必定要具备的第三项特质,那就是慈悲。上师必须要有慈悲心或具足美德。事实上,这些特质都息息相关,一位真正慈悲的上师肯定会持守戒律并且学识渊博。基本上,如果我们要为上述三项特质的重要性排序,根据帕楚仁波切,慈悲被认为是上师最重要的特质。

  

  〈本文译自英文Gentle Voice第25,26期〉

  译注:

  1.萨杜为印度教的苦行僧。2.尼滨是位于澳洲东北海岸、雪梨北边的一个嬉皮城市。3.vidya意指「觉知」或「证悟」,dhara指的是「持有者」。

  ----录自第二十四期《柔和声》

  

  

《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宗萨钦哲仁波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